每次看枝裕和導演的作品,心靈自然而然地會安靜下來,靜靜地感受電影裏那些溫馨的畫面。

例如這部《海街日記》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四姐妹的日常嬉鬧、青梅煮酒,林蔭小道的櫻花、十四歲的單車、藍天白雲······

讓人有一種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秋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的愜意悠閑之感。

只是真實的社會從來就不是天上人間。

看似這些唯美的畫面下,仍然掩蓋不了眾生皆苦之下悲涼的底色,只是枝裕和導演的鏡頭向來比較剋制,從不赤裸裸地主觀評判對錯,而是向一個旁觀者一樣一一呈現每一個人最真實的模樣。

故事簡單明瞭,這是一個關於親情的主題。

先是三姐妹出場。

大姐,醫院的護士,一言一行都透露著成熟穩重,像母親一般照顧著妹妹們,但是她與已有妻子的醫生關係曖昧。

二姐,銀行職員,美麗自由灑脫,但是找男友的眼光不好,經常被騙錢。

三妹,體育運動店的小員工,天性純良,小捲髮,愛好美食,少年不識愁滋味,生活得最悠閑自在。

本以為三姐妹相依為命的生活,就這樣簡簡單單地過著。

突然一天接到了父親過世的消息,三姐妹遠赴那個偏遠的小山村參加葬禮。

也是這次葬禮,她們姐妹發現當初搶走父親的那個女人早已過世,並且留下女兒淺野玲,後來父親又娶了後媽。

這位後媽在葬禮上的表現可以看出來從未善待過淺野玲。

三姐妹參加完葬禮,準備離開之際,大姐突發奇想,邀請淺野玲來和姐妹們一起生活。

這個家庭新的成員加入,又開始了曾經姐妹間日常嬉鬧的生活。

只是每個人心底還是各自有各自的憂愁偶上心頭。

特別是野淺玲,剛融入新環境,內心的祕密不知道對何人訴說。

她雖然只有十四歲,卻有著超乎同齡人的成熟懂事。

不用想也知道,這樣的性格形成與原生家庭密不可分。

媽媽早逝,後媽對她不好,爸爸應該很無能吧,沒人和她撒嬌,沒人寵著她,她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活著。

儘管導演沒有直接說出這幾個孩子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樣,但是通過第三者之口,已經無聲勝有聲了。

原來爸爸當初外遇另有了家庭,也就是野淺玲母女,三姐妹後來也被母親遺棄了,從小跟著外婆長大,後來外婆出世,大姐承擔起照顧妹妹們的角色。

也許是血緣的關係,大姐看到野淺玲的不幸,纔想要收留她。儘管父親當初的離開,也是因為這個妹妹的母親。

但是那畢竟是上代人之間的矛盾,她們還是可以和解的不是嗎?

瞭解她們背後的故事,從小生長的環境,就不難瞭解這四姐妹性格各異的原因了。

一般父母位置的缺席,長姐就會自動承擔起家長的角色。

但以宿命論來說,這位長姐也是最像父親的女兒。

父親當初外遇,大姐的情感之路,卻也是相當於別人的小三角色。

二女兒感情也不順,她為什麼交那麼多男友都被騙,最重要的是心中沒有安全感,把自我仍然寄託在男人身上,這種特質也最吸引渣男。

三女兒看似無憂無慮,其實心中對父親角色的缺席,更是空洞無感,只能寄託於美食,沒心沒肺地活著。

導演並沒有去批判這個家庭的父母,但是父母們的自私,給幾個孩子留下很嚴重的後遺症,還是明顯能夠感受得到。

想想,一個外婆,把三個孩子拉扯大,電影是一筆帶過了,但是其中的艱難,相信每個生養過孩子的父母應該深有體會吧。

想想物質的壓力,精神的壓力,就知道了。

從這姐妹的職業也可以看出,應該都上過學,不然一個不會是護士,一個不會是銀行職員了。

由此可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外婆。

慶幸的是,影片的結局還算皆大歡喜。

她們各自完成了與自己內心的和解。

與有婦之夫徹底了斷;

在工作中重新獲得力量;

發現與爸爸有同樣的釣魚愛好,不再空洞地活著;

融入姐姐們的生活,發泄出了心底一直壓抑的感覺;

最重要的是,與拋棄她們的媽媽彼此達成和解,也許她們不再習慣一起生活了,但是原諒對方,也是對生命的寬容。

如此,不是最好的結果嗎?

沒有誰的人生是完美的,總有各種各樣的不如意降臨在我們身上。

人一生,其實就是不斷與過去的自己和解的過程。

誰不是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誰不是從輕浮走向穩重的,誰不是從口無遮攔到說話滴說不漏的。

也許剛開始,我們會抱怨,會逃避,會憤怒,會對抗,但隨著年齡不斷成長,我們不斷反思,不斷換位思考,慢慢地放下了,慢慢地想通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親情也好,愛情也好,友情也好,所有情感也好,不是緣分的原因,就是同頻的原因,再是命的原因。

強求不來,順其自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人生再美,也有不如意,人生再難,也有美好在。

只要你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只要你有好的心態。

就像這四姐妹,沒有父母的陪伴,依然可以感受親情的溫暖,姐妹間的相依相靠。

柴靜在《看見》裏說:痛苦不是財富,對痛苦的反思纔是。

四姐們的痛苦我們已經瞭解了,可是她們沒有像那些同樣原生家庭不好的孩子一樣,把一生都作毀了。

因為她們反思了,反思了自己痛苦的根源,去敞開心懷說出自己的傷口,彼此互相治癒。

所以,有童年陰影的人,知道是原生家庭的原因,還不夠,僅僅停留在這一步,你只會把人生所有失敗都推到原生家庭身上,你所有的不幸和缺點都是父母的責任,這就有問題了。

你要做的是想辦法治癒自己的童年陰影,否則你的一切情緒會遺傳給未來的孩子,可能又是一個悲劇的輪迴。

治癒的方法,很簡單。

首先如果覺得能和原生家庭達成和解就和解,萬一真的有心無力,可以試下面的方法。

比如有一個真正對自己好的人,這個人可以是朋友閨蜜,或是愛人同事,你們彼此平等,沒有任何歧視違和感,在愛的關係中,陰影能夠得到治癒。

如果沒有這樣的關係,你可以培養自己的長處。這個長處可能就是你的興趣愛好,可以給你成就感,體驗喜悅的感覺。這也可以得到治癒。

很多偉人,也有一個悲慘的童年,都是靠這個方法完成自我救贖的。

比如寫作畫畫影視導演藝術家們,都是把自己的經歷代入到作品中,完成內心的發泄,發泄出來,獲得成就感,陰影就好了。

如果這些方法對你都不可行,可以找心理老師,傾訴自己的前世今生,釋放出來,有人回應開解,會好很多。


《海街日記》上映於2015年,是是枝裕和導演的第十三部作品。

在這部作品裡是枝裕和繼續將目光聚焦在家庭裏短上,講述了一個三姐妹在父親去世後接納同父異母的妹妹,四人共同生活的故事。

不同於其他的家庭類型影片,此部影片沒有驚心動魄的戲劇衝突,有的只是一些細細瑣瑣的生活場景。例如,海上的煙花,穿梭在櫻花裏的列車,好喫的魚苗蓋飯,以及每年要做的梅子酒,這些平平淡淡的事物。而看完後給人最大的感覺是,這個世界可真是美好而溫柔啊。

點此查看圖片摺疊原因

關於電影的主題,我想電影想要說的是,人該以怎樣的姿態來度過自己的一生呢?

電影裏四個姐妹性格各有特點,大姐香田幸嚴肅強勢,二姐佳乃善良感性,三姐千佳純真開朗,四妹小玲敏感懂事。她們性格迥異,都有自己的煩惱,但都在自己的生活裏過得溫柔美好。

在小玲醉酒的那場戲裡,三姐妹提到,外婆生前的開頭禪是,活著的東西都是很費工夫的。但在後面二宮阿姨葬禮的那場戲裡,小玲又提到,父親生前曾說過還能感受到美好的事物是幸福的。

這兩場戲的呼應,我想這便是導演想要就主題給觀眾表達的吧,因為導演曾這樣說過:「我不喜歡主人公克服弱點,守護家人並拯救世界這樣的情節,更想描述沒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點骯髒的世界忽然變得美好的瞬間。

電影不僅是導演自我表達,其實一種更是哲學思考。

認真去過生活吧, 去努力的汲取養分,生長,開花。等到明年的夏天,梅子被做成梅子酒,你便能擁有一整年的幸福。


《海街日記》是一部攝影極美的電影。

是枝裕和的作品總是能將日式攝影發揮到唯美的極致,看起來非常舒服,鎌倉的風景、美食的味覺、四季的嬗變、少女的風情,當這些元素結合在一部電影裏的時候,你總會捨不得它結束。

同時影片也有著是枝裕和一貫的風格。

生活一天天過去,但生活天天都不容易,無論如何,總會有美好的事情發生,所以還是要好好過下去的,這就是是枝裕和的治癒系味道。

《海街日記》更像是是枝裕和對自己過往的一次和解,沒有《如父如子》中血緣和階級落差的話題,也沒有《無人知曉》般令人唏噓不已的孤兒悲劇。

倒是像極了後來的《比海更深》,四個少女感十足的姐妹,在大姐綾瀨遙的維持下,果真是姐妹情深,彼此的感情也的的確確比海更深。

開頭與結尾的兩處葬禮伴隨落英繽紛的季節,都有日本那種櫻花般美麗卻容易凋零的物哀之美。

無論是漫步鎌倉的街道,還是騎著腳踏車穿越櫻花大道,或是頂著傾盆大雨跑到神廟前躲雨,亦或者是面向大海春暖花開的嗟嘆,都像極了一首生活小詩。

相比是枝裕和的《比海更深》,其實我更喜歡這部《海街日記》。

細碎的生活瑣事經過導演的提純,變得更加純粹,美的不像一部電影。

少女感是對這部電影最好的概括,這世間還比少女更美好的生命嗎?

難怪有人會說,娶大姐為妻,和二姐談戀愛,把三妹當妹妹,生一個四妹這樣的女兒。

也許我們愛的不是四位姑娘,而是影片所描述那種自然舒服的慢節奏生活。

活在土生土長的小鎮,也許比宣洩的大都市,更接近幸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