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1649_512005962157345_1742897590_n  

时至十二月,即使是身在艳阳高照的佛罗里达,还是感觉到了圣诞节的气氛。

虽然在一起已届四年,以往我都是回台湾放假陪家人,还从未与R先生一起度过圣诞节。

今年因为绿卡申请大计尚未完工,到明年四月前我是妾身未明,动辄得咎。

只怕一踏上飞机以后返抵阿美利卡,这条移民之路又要多出一些麻烦。也只好乖乖待在原地按兵不动。

早在暑假时R先生与我讨论,既然会在美国过圣诞,

不如今年跟他一起回奥瑞冈州(Oregon)探他爸妈。

说起来,我们也在九月公证,虽然婚礼还没办,但算人家半个媳妇的人,

竟然到今天都还没见过家长,是有点失礼,所以也欣然同意。

没想到策划这趟旅程,就是体验文化冲击的小小里程碑....



1. 送礼文化

台湾人的习俗是礼多人不怪,男友爸妈我也见得多了,

挑礼物做公关向来不会太失礼数,初次见洋人公婆我倒有点踟蹰,

想要挑点具台湾特色的小礼,只怕因为文化差异送不到心坎里。

再加上R爸R妈早在20多年前就离异,现在男有家庭,女有事业。

所以礼物还得分开送,不能一起一份了事。

当时还在台湾的我,电脑上左边开著购物网页,右边开著skype视窗,

想要从R先生这边打听出一点独家情报来:

「你妈喜欢茶叶吗?」我问,正在天仁茗茶网页上浏览。

很多老美没有泡茶习惯,茶包还懂得对付,你真的送上绿澄澄的茶叶,他可能也束之高阁放著长霉。

「嗯...我不确定耶...」R先生一脸疑惑。

「那琉璃工房的摆设OK吗?她喜欢甚么颜色?」我换了网页,件件焕彩斑斓的琉璃看得我目不暇给。

「呃,你问倒我了,没想过她喜欢哪种颜色这件事耶。」R先生说。

「那你爸呢?交趾陶好不好?」我再问,只是有点担心交趾陶有点重,我的行李又要超重扣钱。

「我不清楚我爸会不会喜欢这种类型的东西...」R又说。

「那你爸到底喜欢甚么啊?」我已经快要抓头发了。

「猎物吧,我爸喜欢打猎...」R说。

我傻眼,难不成你要我搬个台湾黑熊头还是梅花鹿角去美国吗?

「喔对了,那我们在Portland不是要见你的大学同学吗?要不要买点中国结之类的给他们?」

「不用啦~~~你们台湾人很可爱耶,为什么一见面就要送礼阿?」R问,

我翻白眼,这是我们台湾人的礼数阿,死阿豆仔。

 


2. 怎么称呼学问大

我问了R先生一个很实际的问题,第一次见面,我得如何称呼我的未来婆婆呢?

用R先生的姓氏称呼她「Mrs. Flood」很奇怪,因为她已经离婚,早不是Flood太太,

用她再嫁后的姓氏称呼也很奇怪,她也已经跟那人离婚,现在是有车有房的单身女子。

还是要用她多年前未嫁的娘家姓氏呢? 我想破了头。

R先生听到我的问题摆了摆手,说:「有甚么大不了,就叫Jane (她的名字)就好了啦!」

呃,这这这,这好吗?首次见面就直呼我未来婆婆的大名,会不会不礼貌?

「哪会啊,你们亚洲人真的太讲礼数了啦!不然你就当场问她该怎么称呼她,不就好了。」R说。

我沉默了一阵,脑中充斥著孔老夫子拽著拐杖、跟拿著火柱的自由女神大打一架的画面。

「哈哈哈哈,我知道你过不了你自己东方教育的那关,你爱怎么称呼就怎么叫拉~没关系!」

R先生揉了揉我的头发,深怕我脑中的礼数大战要在当场爆炸。

直到今天,我还是没想出两全其美的称呼方式!

 

3. 大禹多年未归,教育观念大不同

时光快转到几日前,眼看已经12月了,

我们也总算痛下成本订好了去Oregon的机加酒。

(R爸R妈住的地方太过偏远,要转机再加上租车开山路,

两人从佛州起飞,光交通费用就要花上2000美金大洋。)

「我们这次回去,会见到你哥哥们吗?」我问,

R先生是家中么弟,前面有同父母的三个哥哥,另外不同父或不同母的半兄弟姊妹也好几个,

「大概吧,我也不知道。」R先生又埋回萤幕上的程式bug里面去。

「你没跟他们联络吗?」我问,他摇了摇头。

「那我们要在你爸那吃圣诞晚餐还是在你妈那吃?」我又问。

「这种伤脑筋问题我才不要去决定,让Scott(R先生大哥)决定吧。」他说。

「那往年你们都是怎么处理的?」我好奇。

「忘记了,那都八、九年前的事了...」他说。

「你是说,你八年没回过Oregon了?」我瞪大眼,他耸了耸肩。

 

其实我也能了解,R先生对家里的牵绊真的不深,

就像很多这一代的美国人一样,他的爸妈在青春期前就离婚,

少年R先生从此过著跟妈妈住,放假时偶尔回去陪爸爸盖谷仓刷篱笆,自然跟爸爸较为疏离。

 

再加上他的爸妈家都在Oregon的海边小镇上,

小镇里有农场有森林还有牛,就是没有商场没有星巴克也没有无线网路。

爸妈退休前都是小学老师,小镇对外资讯很封闭,

一直活在70年代的他们不能明白儿子为什么选择「电脑资讯」这种不实际的科技当大学主修,

甚至在R先生大学毕业时,美国空军找上他,要送他全额奖学金+生活费,供他念空军学院的电资硕士,

R妈却非常不谅解,企图以「我认识的人中没有人念硕士,为什么你得念?」为理由阻止。

等到要念博士前,R妈又再以「空军做得好好的,干嘛要抛下高薪去念博士?」为理由反对。

似乎成年后的他,做的每个决定都不受妈妈支持,也造成了母子间有隔阂。

 那么多年来,你说他是独立也好,刻意的逃避也好,

他一直对家里也有著一份近乡情怯、又爱又恨的感受。

 


再说,比起亚洲父母的养儿一百岁,忧心九十九,

美国由于观念上的不同,也因为地幅辽阔、鞭长莫及,

许多爸妈就是真的养到18岁,念大学就请你独立离开家乡自筹出路。

在我认识的美国人中,像R先生这样多年不归的情况时常发生,

甚至有的与父母断了联系,再也不回家的也大有人在。

 

不管是台湾人还美国人,我想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成年后的你我,又有谁可以完全与父母没有摩擦?

但是我们台湾小孩在强烈的伦理教化中长大,

即使与爸爸生活有如平行线的我,也总是会觉得不能离家太久,

每隔几个月,就算是身在国外,也会乖乖归家报到。

 

我想两种不一样的教育模式,很难以单一价值观去分个轩轾。

很多事各有前因,我尊重R先生有自己处理的方式,

把自己的文化观念硬套在他身上,逼他现在与家人大和解,那是给自己找麻烦,

就如同R先生也尊重我的文化,每年重要节日都会对我妈朝贡一番。

 

只是我还是默默地希望,

要是我哪天当了人家妈妈,年年还是能有阖家团圆度节的好气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