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底,我國發電量為2565.5億千瓦時

僅相當於現在一個省的規模水平

人均發電量還不足270千瓦時/年

放到今天,也就相當於一戶家庭1個月的用電量

也只夠我的車跑2000公里

這麼點的電量

能用到工業上的也就更是少的可憐

沒有足夠紮實的工業基礎

我們就沒有足夠多的機械設備

所以那時候人們連鋪設電線

都是採用手工的方式:

一群人杠一條線

而極度落後的電力設施

也制約著中國的發展

——沒有足夠的工廠

就造不出來汽車、飛機、高鐵

更別談發展經濟了

中國在這一階段也開啟了電力的大發展時代

就在那一年,有位叫於德翔的20歲的青年

從老家吉林考入了

葛洲壩水電工程學院(現三峽大學)電氣自動化系

當時這位懵懂的青年

對未來並沒有太多的思考

甚至連為什麼要上大學都有點「稀里糊塗」

但也就是因為上大學

他所接觸到的東西,和學到的東西

讓他對人生觀有了新的認知

從此和電力行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1988年,23歲的於德翔畢業後

被分配到河北電力設備廠任技術員

憑著過硬的技術和業務水平

他很快被提拔為車間黨支部副書記

後來又當上車間主任

進而當上了廠長

又因出色的工作表現

成為河北省電力公司技術發展公司總經理

成為當時系統內最年輕的處級幹部

扶搖直上,平步青雲是對他這一階段最好的栓釋

值得一提的是

和大家想像中人浮於事的國企不同

當年的這家國企通過學習國外的技術

能夠生產當時在國內很少見的箱式變電站

2001年,在工作了13年後

於德翔趕上了電力系統的體制改革

36歲的他只要不出差錯

就可以進一步獲得職位升遷

然而他卻在一片不解的目光中

帶著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起跳槽到另一家企業任副總經理

促使他做出這一「愚蠢」舉動的

是因為他想要「大幹一番事業」

經過一番考察

於德翔為這家企業引入了德國特銳德電器的器件

並結合自主研發的工藝

製造出了領先市場的新產品,並成功搶佔市場

僅僅用了2年於德翔就將公司的營業額

從2千萬做到了1.3億元

然而此時,於德翔也感受到了什麼叫「功高震主」

因為在工作中與老闆的矛盾越來越大

於德翔乾脆辭去了職務

帶領一幫兄弟另立門戶

他們新成立的公司就叫「特銳德」

做的還是原來的箱式變電站業務

雖然新公司總算是成立了

但擺在他們面前的第一道難關就很困難

雖然幾個創始人都拿出了自己畢生的積蓄

甚至向親戚拆借了不少錢

但仍然不足以作為公司的營運資金

所幸之前合作過的德國特銳德的一位經理

借給了於德翔300萬元

總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雖然公司能勉強運行了

但除了沒有錢之外

公司既沒有客戶,也沒有生產車間

甚至連租辦公場地的錢都沒有

只能暫時蝸居在一個居民樓里

用木板隔出一些房間作為辦公室

就這樣,一切從零做起

那時於德翔幾乎天天往外面跑

四處推銷特銳德的箱式變電站

因為他認準了

隨著未來中國鐵路的進一步發展和電氣化

箱式變電站一定具有廣闊的前景

有時為了與採購方領導說上一句話

他會在對方辦公室門口餓著肚子等一天

為了開拓市場

曾經作為國企總經理的於德翔

甚至記住了所接觸每個人的生日

因為他心裡明白:在你什麼都沒有的時候,人家不相信你的公司、你的產品,相信的只是你這個人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2004年,於德翔苦等的中國鐵路電氣化改造

終於拉開了序幕

得知消息的於德翔

立即組織全公司日以繼夜的研發

在一個月之內就拿出了符合要求的產品

並順利通過了鐵路局的考驗

有了鐵路局的認可

自此,特銳德總算有了穩定收入來源

隨後在2005年

於德翔和他的特銳德

連續在膠濟線、京滬線和京九線的招標中勝出

然而每一次招標結束後

都有其他廠家告狀鐵路局

要求將結果作廢

畢竟對於特銳德來說

它在鐵路市場上是個後來者

動了別人的乳酪

擋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

為了平衡新老玩家的利益

以及內部交錯複雜的關係

雖然特銳德的方案非常有優勢

但鐵路局仍然不得不將一部分業務給了其他廠家

當然,為了保證質量

得先製造一批樣品出來

既然特銳德的產品最好

那麼就順理成章被要求提供圖紙給其他廠家

為了確保不會造成「南橘北枳」的現象

鐵道部甚至派出了專家全程監製

樣品製造完成後,驗收小組詢問了專家意見

「您覺得這批東西怎麼樣,能用嗎?」

「零件都是可靠廠家的,應該都能用」

「不過,我建議,外箱還是用特銳德的吧……」

專家和驗收小組:

雖然過程有點匪夷所思

但於老闆和他的特銳德

憑藉過硬的技術實力

不但征服了鐵道部的專家

更是在整個鐵路部門打下了良好的口碑

在和鐵道部合作了幾年後

於老闆和他的特銳德很快便迎來了更大的挑戰

2006年,青藏鐵路開始對所需的箱變設備招標

而只有1個月的交貨期

加上需要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施工

高原反應加上凍土的惡劣條件

讓很多廠商都知難而退

而於德翔反而硬是接下了這個燙手山芋

因為他知道

如果這次成功了

那麼完成別人都做不到的事的特銳德

將成為鐵路箱變行業的霸主

而事情的發展和於德翔預計的一樣

特銳德最終獲得了壓倒性的市場份額

市場佔有率接近60%

可以說,在中國國內

凡是電氣化鐵路延伸到的地方

就一定有特銳德的產品

特銳德的成功

甚至得到了國家的認可

成為了第一批在國內創業板上市的公司中的第一個

成為了中國創業板第一股

代碼也是當之無愧的1號

這一天是2009年

距離於德翔剛開始創辦特銳德只用了5年

如今的特銳德

在國內依然穩穩佔據第一的寶座

其產品也賣到了國外,廣受好評

員工也從當初的幾十人,增加到了數千人

並擁有了世界最大的

戶外箱式電力設備研發、生產基地

成為了中國箱變產業領軍者

在全國鐵路市場佔有率高達70%以上

在煤炭、部分電力市場佔有率第一

特銳德在國內的成功

也引起了國外高校的興趣:

2012年,特銳德團隊建設案例

被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案例庫收錄

2014年,在創建特銳德10周年後

本可以安逸養老的於德翔

卻又做出了第二個令人不解的決定

——他決定要開始第二次創業

當時是新能源汽車拓荒的時代

市面上的電動汽車屈指可數

並且續航里程還都不高,買的人也不多

就在這種情況下

於德翔決定利用自己做電力行業的優勢

開始布局做充電樁

他為此成立了一個新公司,叫「特來電」

「我們有傳統製造業的優良基礎,所有核心技術都是自己的,所以我們有能力做事,做點大事總比小事好」——於德翔

最開始的日子裡

每個公司都在瘋狂的圈地、建樁

儘管那時候全國電動汽車都沒幾輛

但眾多的充電樁企業

大有要承包下所有停車場的架勢

從沃爾瑪、家樂福的地下停車場

到CBD區摩天大樓地下的停車場

充電樁就像雨後竹子一樣

彷彿一夜之間突然生長出來

為了能多建樁

有的充電樁甚至隱藏在電線杆和樹木的後面

更過分的也有乾脆直接建在垃圾桶旁邊

——「不管到底有沒有人用,我先在這兒建了,這塊地盤就歸我了」

一切如此瘋狂的原因

就是充電樁被視為「印鈔機」

人們預期充電樁

會如同今天的中石化、中石油旗下加油站一樣

建好了就可以躺著賺錢

而前期唯一要做的

就是多拿地,多圈地

至於虧損,大家都相信是暫時的

很快,這些跑馬圈地的公司便發現

事情並不是它們想像的那樣

一方面是由於倉促上馬

很多充電樁的質量並不過關,三天兩頭損壞

另一方面則是

很多充電車位總是被油車長期佔據

至於「慢充充電樁不提供充電線」

「功率7KWh的慢充樁充電極慢」

「介面不兼容性導致充電自動斷電」

「老舊電樁吞電卡」「故障充電樁很多」

這樣的問題,更是家常便飯

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

原本大家期望很快盈利的充電樁

反而帶來了巨大的虧損

運營、維修的投入

遠遠超過充電的帶來的收入

而於老闆和他的特來電

也在頭幾年虧損了好幾個億

遭受了很大的非議

「好好的龍頭企業放著不當,非要瞎搞什麼多元化?」

開始有人這樣評價於德翔

畢竟,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上

死於多元化的企業數不勝數

然而於德翔不為所動

仍然堅持著,一如既往重金投資特來電

一邊圈地,一邊搞研發

就像當初做箱式變電站一樣

於老闆堅信

只要技術好就一定能獲得大家的認可

如果說你覺得充電這件事

不就是個電源+插頭,沒什麼技術含量

而這些充電企業

也只不過是蹭了新能源車的風口

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實際上於老闆和他的特來電

還真和其他充電樁公司不一樣

得益於之前掌握的技術

特來電走了一條和別人不同的路線:

從充電這件事上

特來電做的就和別的公司不一樣

「電池溫度」這個隨著充電過程不停變化的數據

是我們很少關心的

而於老闆的目標是

希望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數據

實現充電更加智能化

一方面幫助電動汽車車主延長電池壽命

另一方面杜絕「充電起火」的問題發生

根據於老闆自己的說法

壽命可以延長30%,而安全性可以提升100倍

知道這個細節之後,在外面充電

現在我更願意用特來電的樁

除此之外

在設備的質量和參數上

特來電的標準也是領先的

當然,這兩項可以成就特來電的口碑

但不能幫助特來電奪取更多的市場份額

因為充電樁不會移動

這場大戰的最終結果

最終仍然要看誰圈的地多

於老闆在這一點上

跟蔚來的大BOSS李斌有點像

他倆都做了一件特別簡單的事情

——把自己的朋友搞的多多的,敵人搞的少少的

和大多數只想吃獨食的充電樁公司不同

特來電成立了數百個子公司

分別和全國各地的其他公司、政府部門合作

前者出場地,由特來電負責建設和運營

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很快,於老闆憑藉著這種「不吃獨食」的合作模式

使特來電在全國迅速擴張起來

在充電樁的個數上

特來電可謂是一騎絕塵

遠遠領先於其他對手,甚至國家電網

雖然特來電至今還在虧損

2016年虧損3億元

2017年虧損2億元

到了2018年

正當大家認為至少還要虧損1億元時

於老闆長久以來的努力,終於從量變產生了質變

——2018年,特來電可能要盈利了

這一方面得益於龐大的市場佔有率

另一方面則是特來電長期堅持技術研發和精細化運營

於德翔成立特銳德的初衷樸實得令人感動

他就是要走一條真正的自主研發道路

為中國的製造業在世界領域爭取更多的主導權

至今特銳德專註堅守地

設計生產變電箱、變電站已有10餘年

而特來電,也成功用4年的時間

從零成為中國充電樁市場上最大的公司

雖然今天給大家講的故事

雖然不能幫助你們選車

但至少也可以讓大家知道

充電樁也是有好壞差別的

我還想說的是

在新能源車產業鏈里

也有像華為一樣

努力研發,認真做好產品的企業

而這些大大小小的企業集合在一起

才有了如今生機蓬勃

飛速發展的新能源車市場

讓中國人挺直腰板的「兩彈一星」元勛錢三強說過:

古往今來,能成就事業,對人類有作為的,無一不是腳踏實地攀登的結果。

你覺得最好用的充電樁APP是哪個?

你怎麼看「特來電」?

還有什麼企業讓你覺得也是在腳踏實地做事的?

評論區來聊一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