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經,最好學論。般若部經典難以契入,一定要學中觀。如來說諸法不生,無體,為什麼?經典中沒有說,需要依靠龍樹菩薩的智慧才能開顯。多說一嘴,學術談禪,大多不懂中觀怎麼把無實有推出來,多是繞些術語禪和。這是沒有學論的原因。

開幾本參考書:《中觀根本慧論》,《入中論》,《中觀寶鬘論》,《中觀莊嚴論》,《入菩薩行論》。想看短的,最好是《中觀總義》。

一合相,就是說不是真實的一體,而是由其他法組成。中論常用毛線組成的氆氌說明,表面看是一,實際是個假立的一。一切法都是這樣,不是真正的一。

中觀的離一多因,可以從事物本體分析,而破除一切法的實有。如果一個法存在,要麼是一要麼是多,如果既不是一又不是多,這個法就不存在實有。

對方會問,物質世界一定有一個不可再分的最小單位,就算現在物理學還沒找到,但一定有個物質世界的基礎。

下面就開始離一多因的分析:

假設有一個無分微塵存在,在無分微塵東南西北上下六方各有一微塵緊緊圍繞,六微塵向中間靠攏,此無分微塵與六微塵接觸還是不接觸?

如果接觸,無分微塵即可分為六面,還可以繼續分下去,就不能叫無分。

如果不接觸,六微塵無限向中間靠攏,無分微塵就相當於消失了。如此就有須彌山等同芥子的過失。

接觸也不行,不接觸也不行,無分微塵不存在。用接觸闡述比較形象,但也許物理學還會有別的辯論,比如同極磁鐵永不接觸,所以有的論師會用「相對」來替代接觸,無分微塵和六微塵相對還是不相對,推理方法與前相同。

一不存在,多也不存在。如此事物的本體不存在。

以上是從色法方面進行的分析。

從心法方面可以從無分剎那分析:


應邀

個人認為,關於《金剛經》所說的「一合相」,是緣起性空。這應當從「真諦與俗諦」兩個方面理解。

1、從真諦講,一切世間法,一切出世間法,皆是法性法身之妙用。此法性法身是諸佛菩薩與眾生平等共同的。所以,任何顯現,皆是法身體、相、用之一合相。此為免強名之!實際是離言絕思的!

2、從俗諦講,一切世間法,一切出世間法,皆是因緣所生,緣起緣滅,相似相續,如幻如夢,離緣無生,所以,說為一合相!即地、水、火、風,根、塵、識之一合相。是幻妄之假合!也是「體空、性明」與局限在「幻妄」中的妙用之一合相。

如果,落於言詮,也可以說,真諦與俗諦也是一合相!緣起性空也是一合相!皆是法身之妙用!


釋迦牟尼在《心經》所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要這樣理解,通過表象識了本質,通過本質明了表象。「色」,是指本質的表象,或者說目前的狀,目前的功能,目前的特性。「空」,並不是否定物質存在,空是指表象的本質,其本質並不具有表象不具有狀不具有功能不具有特性,空是對「色」而言之的「空」,是「空性」一詞的簡稱。什麼是空性,就是性上為空,也就是色上為空。 譬如,玻璃杯,什麼是玻璃杯?玻璃是玻璃,杯是杯,實無杯。玻璃是本質,杯是狀。杯,是玻璃當下的樣子、功能而名之為杯。譬如鐵鍋,鐵是鐵,鍋是鍋,實無鍋。鐵是本質,鍋是狀。鍋,是鐵當下的樣子、功能而名之為鍋。覺悟見地如下:實無杯,唯有玻璃。亦無杯之生滅,唯狀之變化。實無鍋,唯鐵。亦無鍋之生滅,鐵其狀之變化。深入比喻:譬如沙灘,唯有沙子。用沙子堆砌成一個房子,即是房子的生,生了房子的相,生了房子的狀,生了房子的功能,這是一個「色」的生。那麼推倒房子,即是房子的滅,滅了房子的相,滅了房子的狀,滅了房子的功能,這是一個「色」的滅。但是實際上沒有房子,唯有沙子。雖然沙子不具有房子的相、狀、功能、特性,但是沙子能生房子。沙子永遠是沙子,房子卻是增減生滅的。因為房子是沙子的和合,這個和合出來的「色」是無常變化增減生滅的。結論是,客觀世界如同一個偌大的沙團,本來不增,本來不減,本來不生,本來不滅。能生萬物,也可以說沙團能堆砌成萬物。萬物不異沙團,沙團不異萬物,萬物即是沙團,沙團即是萬物。萬物各具其色,沙團色上為空。沙團,無自色無他色。無自性無他性,無無常亦無無常增減生滅。此乃真正「空」,能生四大地水火風,乃至和合妙有一切。此乃真正「道」,能生五行金木水火土,能生一,生二,生三,生萬物。

———— 摘自:《末法真經》,(視頻11分鐘)undefined_騰訊視頻


原諒一切,連結一切。


並不是一個東西。

簡單說來,「一合相」是第一義,是涅槃之後的境界,而這種境界也是一種相。只是佛陀為了讓凡夫理解他眼中的世界所打的一個譬喻。因此佛陀在《金剛經》裡面又說,「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真正的一合相是什麼樣子,等你成佛之後就明白了,現在各種揣摩也沒有用。

「緣起性空」只是通往「第一義」的一個法門,雖然離第一義還有一段距離,但證悟「緣起性空」也很重要。要走完剩餘這段距離,就是佛陀在《楞嚴經》中開示的。讀懂楞嚴經的前兩卷,就能在文字層面理證「一合相」,但這還不是終點。因為學佛僅僅是理證是不夠的,真正的修行者應該做到「信解受持」。理證只是「解」,「受持」則是實修。忍辱、布施、持戒、精進等等,還是要去做,這點沒有捷徑可以走。

用六祖的話來說,理證是「頓悟」,實修是「漸悟」。二者有先後,但缺一不可。僅僅是「頓悟」還不夠,我們前世造種種業,也註定了今後的種種果報,這些果報不是「頓悟」之後就能避免的。即便你頓悟了,有大修為了,該自己受的果報還是要受。但是「頓悟」之後,看事情更加明朗了、更豁達了,因此雖然還在受因果,卻能做到「不眛因果」。就好比沒有開悟的人,遇到對自己不利的事情,總是願天尤人;但是開悟的人卻明白,凡事有果必有因,深知自己禍根的來源,所以能夠做到不怨天尤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