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久不见,我回来了,带来许多疗愈身心灵的方法。不过平常还是忙于工作与享受家庭,所以很多私讯请恕我无法一一回复,敬请见谅。有身体问题麻烦请先爬文。今天带给大家更多镁的资讯。接触镁这种液态矿物质有12年多,真正频繁每日使用也有4年多。我想让大家更了解镁对人体的作用,因为它是当今最容易让人忽视且重要的巨量矿物质之一。过往你只知道补钙、少钠这些资讯,但却不知道镁关系著全身健康,而缺镁会引发许多疾病显现!并小心补钙导致镁大量流失!
 
21687687_10207775581786741_8915062791559267932_n  
 
实例:我老公不大能接受自然疗法。在今年冬天他出现胸闷、心律不整与喘等问题。他后来去心脏科检查并做了心电图,医师判读天气变化大,血管收缩需多休息保暖,医生没有开药就放他回家。他回家后天天上网查看资料,越看越担心自己的状况,连著好几天不舒服且跟我碎碎念,令我受不了。后来我问他愿不愿意试试看镁离子,若喝了有帮助,那是好事,若没有用那也没差。他接受我建议后,我为他准备了约400mg的镁离子,喝完约20分钟后,他的胸闷与心律不整就立即舒缓,之后到现在都没有再发生。他长期高血压的问题也获得改善并维持在标准值内。有些心血管疾病者还会伴随手脚麻等问题,这些都是缺镁会有的显现。
 
大家可能不清楚镁这种矿物质能够直接启动体内300多种酵素反应与间接启动体内1000多种的酵素反应,我们体内约有7000-8000种酵素,这些酵素需要靠维生素与矿物质去启动它们,若体内存量不足,那就无法进行一连串生化反应,进而新陈代谢开始慢慢出问题,疾病显现。
 
心脏心肌是全身需要最多镁的器官,若血清中镁不足,身体会调度骨头、细胞、组织中的镁赶快输送给心脏心肌细胞使用,不能让心肌细胞当机与缺氧。当你有心脏相关问题如:动脉硬化、冠状动脉阻塞、心肌梗塞、心脏病、高血压、中风、心律不整、心绞痛、胸闷、手脚麻等问题,你就要注意细胞内电解质已经长期缺镁了,血液中钙离子浓度过高进入细胞造成痉挛与其他血管硬化、斑块等问题。相关心脏、血管、高血压问题,需补充至少6-12个月才能让细胞内的镁质回复正常。(镁质的检测请去检验所检查红血球内的镁数值,而不是血清镁数值,因为血清镁数值一定是正常,因为身体有机制必须让血清镁维持在正常值以保护心脏运作)
 
 
像我们家从去年起很爱露营,露营中老公频繁喝酒吃肉,还有它本身吃比较多的碳水化合物。像这样的饮食虽是享受,不过却造成镁与其他维生素的流失,想要这样饮食的人请一定要多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因为酒会利尿,造成体内大量矿物质从尿液流失,同时消耗B群与B1,造成日后神经损伤。另过多的蛋白质(肉类),会造成体内B群、B6、B12与镁消耗过度。若体内已经没有足够上述维生素与矿物质参与代谢,将会造成同半胱胺酸(一种蛋白质代谢产物)数值过高,进而造成胆固醇氧化,而产生动脉阻塞与血管硬化问题,导致高血压及心脏血管相关疾病的产生。(可去检测血液中同半胱胺酸,数值高就代表血管阻塞严重,小心中风、心脏病与心肌梗塞)。素食者也会有动脉阻塞问题,是因为体内长期缺乏镁、B群、B6与B12参与蛋白质代谢,造成同半胱胺酸数值过高导致动脉阻塞问题。当然血糖问题,也是主因,日后有机会再为大家分析。
 
心律不整,是由于细胞内的镁值下降,导致电解质钾钙在细胞内数值过高。
 
心绞痛,除了30%是血管阻塞问题造成,还有70%的人则是缺镁,让过多的钙离子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紧绷与痉挛。所以很多医生会开钙离子阻断剂,用在有心血管高血压问题患者上,但国内医界接受国外讯息比较慢与保守,更新速度很慢,并不知道其实补充镁就能改善上述许多关于心血管相关疾病问题。不过值得高兴的是国内已经有少数医生有这方面的知识,正带领更多医生改变。
 
镁流失的原因:
1.饮食(肉类与碳水化合物都需要镁来代谢,若镁不足会造成钙离子释放过多留在血管内造成发炎
 
2.压力(造成体内营养素矿物质耗损、血糖上升、氧化压力、血管壁脆弱)
 
3.运动工作流汗(排出体内镁,造成细胞肌肉僵硬疼痛痉挛)
 
4.药物使用导致镁与其他营养素流失
 
5.年纪大或长期胀气拉肚子者,因分解消化吸收障碍,导致营养矿物质取得有问题
 
6.咖啡酒精(利尿排出镁)、汽水可乐(含磷酸盐让镁流失)
 
7.土壤使用化肥除草剂农药+空污造成雨水酸化,导致土壤中多种矿物质流失我们从食材中摄取不到足够的镁
 
上述这些会造成镁不足,使得细胞组织神经缺镁,造成紧绷痉挛与硬化。若是您本身有用高血压药物,最好询问医生,避免使用镁后,产生双重降压状况,必须调整血压药用量。镁能改善血管内斑块硬化问题,让血液流通顺畅,放松细胞肌肉神经。
 
日后有空会再多发表一些缺镁会显现的疾病、实证与国外医学报告,让大家更知道镁的重要性。我推广镁也好几年,过去几年有发表多部关于镁的影片与文章,有兴趣可参考”我在森林深呼吸”。
 
相关论文请参考
2015美国心脏协会期刊
DOI: 10.1161/JAHA.115.002707
2016欧洲流行病学期刊
DOI: 10.1007/s10654-016-0164-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