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后的荒石山是这样变成果园的;

为了防止少量的土壤被雨水冲走,采用点状开挖,也就是每隔三米的距离开挖一点五平方米的坑,即减少水土流失,也减少水分蒸发。

由于荒石山水分流失快,保湿差,我们用膜下滴灌保湿。也就是在种下树苗的周围盖上薄膜,再用滴灌袋将水滴到膜下保湿。此方法能大大提高树苗的成活率。


「植树植树,绿我国土;国土虽广,物非丰富;生态脆弱,灾害频出;我辈林人,护绿为务;栽之灌之,含辛茹苦;培之抚之,乐不思蜀;一年播谷,十年树木;绿我家园,不使荒芜;童山秃岭,披绿逐步;青山常在,绿水永续;山清水秀,林茂粮熟……」(「木头工程师」编写并已发表)

「木头工程师」在乡镇林业站从事林业二十余年,造林工作占去的精力最多,现在就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如何解决灌溉问题?

对于荒山绿化的灌溉,在南方雨水充沛地区基本上不存在问题,无需特意灌溉。对于北方干旱少雨地区「木头工程师」给出三个字即可:截、节、借。

  • 截,截流。将雨水留在山上,留在土壤中。最常见的为干旱地区的鱼鳞坑、坑状块状整地或水平沟、犁沟带状整地。另外还可在山上流水沟中建沉沙凼,挖蓄水池。

  • 节,节约。减少山上土壤水分的散失、蒸发、蒸腾。可以给树苗树盘覆膜,既可减少水分蒸发,又可抑制草荒。高温干旱前及时抚育、砍灌、除草,防止杂灌过多地吸收、消耗并与苗木争夺水分。
  • 借,引水。利用沟渠、管道引水灌溉。

如何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解决荒山绿化的水土问题南北方依然有差异。在北方应该是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留住了水,挡住了风,水土就不会流失。在南方「木头工程师」原来准备建议大家多利用现有植被选林补苗,不大规模人工造林,培育以乡土树种为主、乔灌草结合的混交、异龄、复层的「近自然森林」,估计难以接受,毕竟大部分人造林还是为了赚钱,于是还是给出三个字:戴、带、块。

  • 戴,戴帽。也就是给山顶戴个原生态的帽子,不造林,不破坏。
  • 带,带状清灌。改变以前全面清灌并火烧的方法,尽量保持原有植被,每隔几米砍条种植带,在带里栽树。

  • 块。块状整地。现在很多人为了经营方便,苗木迅速生长,常利用挖机对造林山场全面垦复,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我们要尽量减少对原生植被、地表的破坏进行块状整地,即哪里栽树就在那里挖种植穴。

谢谢阅读!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木头工程师」,谢谢!

图片均来自网路


小编我15年下半年再湖北做过一个荒山绿化工程。当时我们做的属于石漠化那种荒山。不通路,不通电。物资都靠人背马拉。现在分享下楼主一下经验。

给树木砌上"围墙",防治水土流失

在石山种树,除了要有力气,还要会动脑筋。石山上缺水,最重要的是缺土壤,很多石山上都是光秃秃的,或者只有很多碎石头,树苗种在石头堆里,是难以成活的,必须要给树苗培土。   「如果要把泥土也挑上山,那工作量就大了,那得挑多少土上山呀!」 石山也是「滑溜溜」的,即使挑土上山给树苗培土,如果遇上大雨,经过几次冲刷,泥土就全部被冲掉了,所以石山种树要泥土,还是要就地取材,然后要留住那些泥土,不让泥土流失。 做法很简单,就是把树种下去的时候,再找些石块堆在树根周边,山上少量被冲下的泥土就「钻进」了石块堆里,这样也能保住泥土。   后来,这个办法就逐渐「升级换代」,按照他们的话说是「围盘」:树苗种下去以后,就地在周边捡一些小石块,以树干为中心,围起一个面积0.5平方米左右的围盘。砌围盘的时候,要留一个十多厘米长、向著山体高处的口子。这样下大雨的时候,雨水冲刷下来的泥土会通过那个口子,汇聚在围盘内,日久天长,土壤就积聚在围盘内了,同时,雨水也可积聚在围盘内,形成一个水洼,下一场雨,围盘内积聚的水,够这棵树苗顶上十天半个月的干旱。   这套做法后来就慢慢变成了石山种树时的一个规定动作,这个做法非常有效果。

这只是我们当时的情况,情况不同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

山沟筑坝积水

当时我们那个工程有几个大沟,其中有一条沟,沟里比较湿,有积水的可能,后来我们用泥和防水布堵了3个大约15方的水池。后来走吧其他地方的有小泉眼的水都引过去了,加上下雨渗的水基本上满足了使用。

增加滴灌袋节约用水。我们用的滴灌袋类似于这种,上面一个大口子下面一个滴针。因为当时山上不通路,树苗物料全靠人背马拉。建的小水坝水不多,只能用来灌这些滴灌带。不过这滴灌带真的很省水,一袋水可用管一周多。建议你的树都用上这个袋子,这个袋子便宜,效果好。

这是我们当时水,土保持的措施,题主能借鉴则借鉴。


荒山绿化在我国是一项长期任务,常年在南方工作,整天面对的是生机盎然的绿色林海,认为通过近几十年的奋斗,基本消灭了宜林荒山,但到北方转了一圈,发现北方的情况远没有南方乐观,荒山秃岭还是很多的,因此荒山绿化在我国南方基本已经达到预期目标,但在北方还是任重道远,需要林业同仁共同努力。

南方荒山绿化的灌溉和水保措施

南方的荒山绿化进程较快得益于南方丰富的降水条件,因此在南方,荒山绿化是无需考虑灌溉问题的,相反,在造林时还需将树穴覆土整理成馒头型,目的是分流降水,避免树穴低洼积水,引起苗木烂根,不利于苗木成活。

由于降水丰富,降雨量大且较为集中,南方荒山造林的重点在水土保持上。在常规的荒山绿化工程中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措施预防和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 禁止全垦整地:南方的荒山或多或少植被都很丰富,过去农民朋友习惯全垦,全面清理杂草灌木和桩头,植苗造林,当然通过这种方式造林的苗木生长会很快,但也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目前已经禁止这种整地方式,一般用材林统一采用暗穴鱼鳞坑整地造林,即三角形配置,挖坑后回填,来年栽植或直接栽植造林。

  • 经济林推行带状整地:对一些确需整地的经济林造林,考虑经营管理的方便,采用带状整地,按照种植的株行距,将作业面整理成宽窄不一的带状,以减少水土流失。

  • 合理保留拦土带:根据山场自然条件,合理保留山顶、山腰、山脚的植被,形成拦土带,用以减少水土流失,按照当地农民的说法:山顶戴帽子、山中系腰带、山脚穿草鞋,能够有效预防水土流失,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

北方荒山绿化的灌溉和水保措施

北方的荒山绿化进程相对较慢也并非北方的林业同仁不努力,而是因为北方过于干旱,缺乏降水,造林成活率难以得到保障,致使出现很多荒山连年造林不见林的尴尬现象。

相对于北方的荒山造林,个人不是非常熟悉,根据相关报道,北方的林业同仁也探索出一系列干旱地区荒山科学造林的方法,取得一定的成效。如鱼鳞坑眀穴整地、拦水带整地造林等等,个人认为还可以在苗木上做文章,通过使用大容量容器苗造林,来提高荒山造林成活率,来根治荒山,取得造一块、绿一块、成一块,逐步消灭荒山。

至于北方的水土保持,相对于降水较少,更多的是关注风沙的侵蚀,林业同仁采用的鱼鳞坑、拦土带都可以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其次是减少或禁止套种农作物、尽可能保护好草灌植被会达到更好的效果。这也是北方的退耕还林禁止套种的由来,希望得到农民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总之,荒山绿化在我国北方还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北方的林业部门同仁们更加努力,科学的探索、创新根治荒山的良策,构筑绿色生态屏障,维护和保持我国的生态安全。


水土流失按形成的原因可分为:①水力侵蚀,由水力作用引起的土壤侵蚀,有面蚀、沟蚀、山洪和岩溶侵蚀等几种形式;②重力侵蚀,土壤、成土母岩或风化岩体在土体水(或入渗水)和重力的直接作用影响下发生的重力侵蚀,包括有泻溜、崩塌、滑坡等形式;③风力侵蚀,风力是侵蚀的动力,破坏地表土壤、母质或其他组成物质,并使之转运或堆积,特点是土沙搬家,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十分严重;④冻融侵蚀,在水的冻结和解冻的物理变化作用下造成的水土流失,多发生在冰川地区。

根据外营力在某一区域作用的大小,可将中国划分为三大水土流失类型区,即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Ⅰ),冻融为主的类型区(Ⅱ)和水力侵蚀(包括重力侵蚀和泥石流侵蚀)为主的类型区(Ⅲ)。

对受外营力破坏的水土资源采取的全面整治措施主要包括水土保持的农业技术措施、林草措施和工程措施


荒山造林主要靠水车拉水然后用水泵抽水灌溉,防止水土流失主要是造林整地采用沿等高线截径流鱼鳞坑的办法。


栽树,建几个大水池,和修建水道


现在国内都是种草防止水土流失,


荒山绿化可以采取挖梯形阶层和薄膜栽培,这样即有利于节水,又可以提高绿化成活率。


首先谢谢你的邀请,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对荒山造林的看法,荒山造林是一项长的工程,须投巨大的人力物力,必须采用人与机械合作的方式进行,采用机械挖鱼磷坑方法进行,鱼磷坑确实抗旱保水,现在用人工费用太高,只能用机械挖坑,人工栽培,比较适宜。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