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后「孙子」者不遗「孙子」 

近年来有机会到一些地方与许多朋友分享古人的智慧和经验,

 

我记得在一个地方开「孙子兵法」的课,

班上有一位朋友在美国华尔街做股票经纪人卅余年,

他每次下课后,都会找我聊天,

 

最后一天

下课后,他非常兴奋的告诉我: 

「老师,你知道吗?你说的这些我早就懂了,而且我早就这么做了!」

 

当时我心里有点纳闷:

既然早就懂了、早就做了,他为什么快乐?

他很快接著说:「今天我终于确定:原来我跟孙子一样聪明!」

 

我想,今天在座的朋友,听完这个课程后一定会发现: 

原来你跟孙子一样聪明! 

 

「孙子兵法」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定位是:

「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化解兵刃的思考方式。」

 

因为懂得方法就不会兵戎相见,懂得方法就可以化解纷争。

红尘人世为什么会有纷争?是因为没有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孙子兵法」在谈到方法时,

绝对不是冷冷冰冰的,而是以通人情为先决条件、前提。

 

「孙子兵法」

「九地篇」讲战场的环境,而特别著重:士兵在战场上会产生什么心理反应,

 

所以九地篇说:「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世界文化史上认定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的人文文化。

 

「人文文化」的特色是:

看重人对事情、环境的影响;

 

认为:

人的思考方式、决策,影响一件事情的结果。

目前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先生是台湾知名度极高的人,

 

有一个关于张忠谋先生的传说:

张先生担任工研院董事长时,他管理方式是不讲情面,

听说当时工研院的许多所长要向张董事长作简报前一周,

晚上就不著觉,因为简报稍有差池,

张董事长往往令作简报的人下不了台据说有一次,

面对一台临时故障的投影机,

 

张董事长面无表情的问简报者:

「你难道没有料想到它会临时故障?」

 

不少人因为承受不了这种「没有人情味」的管理方式离开工研院。

离开之后,有的人飞黄腾达,有的人就此落魄不振。

 

二者的差别是:

飞黄腾达的人提到张董事长无不感激万分,

甚至表示从张董事长身上学到很多;

而落魄不振的人提到张董事长莫不咬牙切齿,认为自己落到此一地步都是他害的!

其实,张董事长代表的只是「挫折、困顿」

一个人面对挫折、困顿的态度,影响这个人日后的成败得失!

 

张董事长在「自传」中提到研究所毕业之后考博士班,

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又没考上,

「KK当时非常的沮丧、落魄,因为黄种人在美国要是没有高学历,真是前途茫茫」,

但是卅多年后写「自传」,回首前尘,

他反而发觉落榜的那一天是他一生幸运的转捩点,

假设他考上博士班,以他的个性就必然可以优异的成绩拿到学位,

也必然会留校任教,至今不过是一个优秀的教授,

不可能成为一个世界上杰出的企业家。

因为落榜,所以他只好就业,因此而开拓了生命的另一片天,开拓台湾电子业的王国。

所以我们中国人说: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面对挫折、失败,倒底是祸、是福,

最后的结果是由人自己来决定,这就是「人文文化」重点。

 

三、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人文文化的前提就是要了解人性。

美国有一位管理学者 麦考梅特 出了一本书,

天下杂志把它翻译成中文,

书名叫作「管理其实很EASY,符合人性的管理就是好的管理」。

 

管理学到了廿一世纪的时候,发展出人性化管理,

 

而二千六百年前的孙子兵法也强调:

管理众人之事的前提是「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中国人文文化的基本思维是认为:

人是感情的动物,

人的思维、处事常受感情的牵引,

因此如何引导感情循正轨而行是人文文化的重点思考。

 

八十七年三月廿三日,世界EQ理论的创始者,

美国学者高曼在台北世贸中心演讲,门票一张要一万二千元,

这场演讲听众爆满;高曼博士实在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佼佼者,

他在高额演讲费到手之后,

 

接受记者访问时说了一段话:

到台湾来讲EQ真有点尴尬,为什么呢?

因为高曼博士有关EQ的理论,

全都来自于中国古老的经典他建议大家要加强EQ的能力应多读「老子」、「庄子」。

 

我猜高曼博士大概没有读「孙子兵法」

因为,「孙子兵法」最看重情绪管理,

试想:带兵作战,连自己的情绪都不能管理,怎么能管理众人的情绪呢?

 

中国第一策略家、第一兵法家公认是汉代开国三杰之首的张良,

刘邦推崇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关于张良有一个见诸史书的传说:

张良年轻的时,国家被秦始皇消灭,他倾家荡产雇用一个大力士,

欲在博浪沙椎杀秦始皇,却未得逞,后来被朝廷通缉。

张良就隐居于一个小乡村之中,他每天早上都去散步,

 

有一天经过一座桥的时候,有一位老人坐在桥上,

看到张良来,就将自己脚上的鞋子朝桥下丢,

然后指著张良说:「帮我捡上来!」

 

张良当时很生气,想揍这个老人,后来想想,

不跟老人家计较,就下去把鞋子捡上来。

岂知老人又命令张良:「帮我穿上!」

 

张良又想揍他,后来想想既然已经捡回来了,就帮他穿上好了,

 

鞋子穿上之后,老人很高兴的说:

「孺子可教也!五天以后到这桥上来,我会送你一本书。」

 

五天以后张良依约前往,老人坐在桥上,

看到张良大发脾气说:

「年轻人跟老头子约会还会迟到,五天以后再来!」

 

五天以后张良又去,看到老人又已坐在桥上,

又对他发脾气说:「五天以后再来!」

 

五天后,这一次张良半夜就去桥上等,

过一会老人来了,

看到张良很高兴,就说:「孺子可教!」

 

然后送张良一本「兵书」。

这位老先生在传张良兵书之前,先磨他性情,

原因何在?因为一个人学问再好,如果性情不好,情绪管理的能力不好,有了学问也没用。

 

中国人谈的「情绪管理」,是「情绪的适当表达」,

也就是中庸所说:将喜、怒、哀、乐各种情绪能表达得恰到好处!

 

有一个广告词「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就是「情绪管理」「情绪管理」

 

大师高曼博士也说:「情绪管理不是情绪压抑!」

 

 

四、慎怒

孙子兵法在情绪管理方面第一个观念是「慎怒」。

「慎怒不是不发怒」,而是说发怒之先要作一个利害的评估,发怒的效果何在?

 

孟子说:「一怒而天下安」

我发了脾气,大家都听了,这种脾气为什么不发?

如果我发完脾气,大家都当成笑话,没人理睬,这个脾气就不必发。

 

孙子兵法火攻篇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身为领袖,

不能说今天心情不好,别人惹到我,就大发脾气,

发动战争;做一个将领不能够因为生气就打仗,

为什么呢?

因为:「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

我今天发完脾气,明天遇到高兴的事情我还可以高兴,

但是国家亡了,很难复兴;

 

人死了也不能复生,打仗牵扯到多少的人命,

所以说不可因为一时的怒气而随便打仗!

兵法的原则是「慎战」,慎战的前提就是「慎怒」;

 

再者,

一个人「怒到最高点」很容易泄底,予敌人可乘之机,

孙子兵法的十二诡道里面,

一个诡道是:「怒而挠之」

就是藉著激怒敌人而来挫折敌人,我们懂得这个「诡道」就知道:

一个有智慧的人是不会乱发脾气的!

 

 

五、不要「泄底」

孙子兵法「情绪管理」方面的第二个观念是「情理得中」。

 

孙子兵法九变篇:

「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

 

孙子认为:

身为将领,有五种危险,

 

将领本身被杀、被灭亡,

 

从古至今不出这五种状况:

 

抱著必死的决心,往往被诱杀;

 

有必生的想法,往往被俘掳;

 

假如很容易动怒,就可以藉激怒他来瘫痪他的战斗力;

 

如果他很爱惜美好的名誉,那就可以用「抹黑」的方式处理他;

 

假如军队标榜「爱民」的话,那你就用人民去骚扰他

 

很多人读完「孙子兵法」这段话之后,不禁纳闷:

 

「孙子兵法」难道是教我们贪生怕死、不要脸?

 

「孙子兵法」的这一段话重点在强调:

作为一位将领心态上不可有偏执,应时时刻刻保持「平衡思考」。

 

这个理论牵涉到一项人情的微妙处现代心理学上,

有个名词叫做「视网膜效应」,

这个学术名词用白话文来讲,就是「心眼」,

因为每一个人的眼睛,都是跟著心走!

 

譬如,有一个少妇怀孕之后,

会突然觉得:怎么满街都是孕妇啊!

她以前都没有觉得怀孕的人口这么多,只有自己有这种状况时,

才会发现满街都是孕妇!

 

也就是说:

一个人的身心状况会影响他的视线。

 

所以,

一位将领如果抱著必死的决心,他的眼睛往往都看到死路,

因此很容易被诱杀;

如果他有贪生的想法,他的眼睛都往往都投射于逃生之路,

很容易被诱捕;

 

假如他很爱发脾气的时候,就可以藉激怒他而消灭他;

假如他极端爱惜名誉,一旦被抹黑,一定到处向人澄清:

「我不是这样子的!」

那他什么事情都不要做了,每天都去为保卫名誉而战了!

 

总而言之,

一位将领的心思意念一旦曝光,而让敌人看出来,

往往成为敌人攻击你的利器,包括「廉洁」、「爱民」这些正面的品德。

 

胡琏将军所著的「出使越南记」

 

曾提及:

国共对抗时,因为国民革命军标榜「爱民」,中共的军队往往将难民摆在军队前面,

以难民冲散国民革民军,然后他们正规军才上来,这就是自己将把柄送给别人。

 

翻开中国历史,凡是将领失败,军队覆亡,

大概都没有脱离二千六百年前孙子所说的五大原则,

 

所以孙子强调:

「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了解这其中的人情危微,

作为一位领导者,一定要长保心态平衡、情理得中可以让部属抱持必死的决心,

 

但是,

身为将领必得有「死里求生」的规划!

任何战争之发生原都是为了求生,

 

但是,

身为将领不可有「幸生」的想法,必得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器度!

器量浅狭的人易喜易怒,但是一位管理者须重解决问题的策略,

 

不是个人情绪的随意宣泄,自不会轻易动怒!「廉洁」、「爱民」

这种美德重在「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过份标榜,往往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六、正知正见

「孙子兵法」中对于情绪管理的第三个观念是「正知正见」

 

「孙子兵法」九变篇有一段话:

「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这段话的意思是强调

战争的致胜关键是对敌人心态的掌控。

 

很多人认为廿世纪最新的战争是意识型态的战争,

这种战争型态上古时代有吗?

 

事实上,

「孙子兵法」

这段话讲的就是意识型态的争战,

 

孙子说:

要使敌人屈服就是要让他明白这样做对他有害

要使敌人趋之若鹜就是要让他以为这样做对他有利;

至于如何使人甘心乐意的效力?

那就是让他认同他所作所为那是他份所应为之事!

 

先谈「屈诸侯者以害」。

 

就以三国演义的故事与各位分享

||研究三国历史的学者共识:

三国演义虽然诸多增添、渲染、比附、穿凿,

但是,演义中种种铺叙并不背离三国历史的战略。

三国演义里的「空城计」,当诸葛亮摆出空城计的时候,

其实司马懿知道里面只有二千多人,

 

但是他不敢进去;

诸葛亮在城楼弹琴,两人对看了一下,

 

司马懿对他的儿子司马昭说:

「(诸葛)亮平生谨慎,不会弄险,我们还是走吧!」

 

司马昭虽然坚持城中无埋伏,司马懿转头就走,

 

为什么呢?

 

因为,曹操一直不信任司马懿,

司马懿之所以能重掌军政大权是因为曹操死后,

魏国未有大将,曹丕不得已重用司马懿,来抵抗诸葛亮;

所以司马懿很清楚,诸葛亮是自己的舞台,

消灭诸葛亮就是拆了自己的舞台,自己那里还有戏唱?

 

这点诸葛亮也非常清楚,

诸葛亮知道司马懿不消蜀汉是因为司马懿在魏国的力量还没有壮大,

还要不断藉著「攘外」以扩充兵权,因此西城之役摆下空城,

 

让司马懿去想想:

接近「成功」之后果。

而司马懿面对此情此景「虚拟实境」一番,当下头脑清楚,马上撤兵,

 

诸葛亮用的那一招?

孙子兵法的「屈诸侯者以害」!

 

什么是「趋诸候以利」?

古语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趋利」是人之天性,

日本的大企业曾因为在中国政府之背信而全面从中国大陆撤出,

但是不到两年又全面进入,

 

原因何在?

他们还是认为:那个市场有利可图,即使再艰困,还是舍不得离开啊!

这就是「趋诸侯者以利」的当代实证。

 

现在来谈[役诸侯者以业]。

 

佛家所讲的[业障],

其实就是出兵法里> >[业]的意思,

[业]的本义就是大木板,

用现代的常用物来比喻,就是[记事本],

 

一般人会把什么东西记在记事本?

通常都是认为自己该做的事﹑必须做的事、打算做的事,

所以[业]的本义就是[自己的事]。

 

孙子认为:

你要差遣人,要让他做得心甘情愿、全力以赴,

就要让他觉得那是他的事,他在做自己的事;

 

现在很多商业行销都是用这一招,

 

现在有一个钻石的广告

||[美钻表真情],钻石真的能代表真情吗?

有了钻石真的就不会离婚吗?

 

但是,

这个广告深入人心的结果,使得很多人在结婚的时候,

心甘情愿、无怨无尤的用昂贵的金钱去买一粒美钻,

而未必肯用心去经营婚姻。

 

又如:

一到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各大餐厅必然大作广告,

使很多人在这样的节日若不去吃大餐就会怅然若失!

 

其实,

吃大餐与孝心、爱情的关联性倒底有多大?

这都是被商人洗脑,

使平常省吃俭用的人在这一天都愿意高额消费而没有怨尤,

甚至不敢怨尤,因为,他觉得那是他该作的事!

 

当我们明白「形为心役」,

人的心灵活动对人的行为有多大影响的时候,

最重要的情绪管理就是要培养「正知正见」,

免得被不良观念掌控!

 

「孙子兵法」

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为「帝王学」,

自古是高阶领导者治事必读之经典;

而就这一辈管理者而言,因为所处理之事影响层面极广,

所以「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的修养极为重要!!

来源:http://goo.gl/T8Fv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