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大抵有4点:

1.提高对战争的关注度。

不只是《孙子兵法》,所有兵法在首篇都会警醒人们去关注重视「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始计篇》

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司马法·仁本》 至于革命之期运,非征伐用兵,则不能定其业。——仲长统《昌言·阙名》

2.树立正确的战争观与军事观。

如明确」慎战思想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孙子兵法·火攻》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子兵法·谋攻》

理解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以实现政治目的作为胜负评判的标准。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兵法·谋攻》文所以视利害,辨安危;武所以犯强敌,力攻守。——《尉缭子·兵令上》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吴子·图国》

了解军事斗争的危害: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孙子兵法·作战篇》

3.掌握军事纲领。

《孙子兵法》是众多兵法之出发点,孙武只以准理性的语言来阐释战争原理与作战方法,为了说明战争特征,多作比喻,基本没有实例,对战争历史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总结,设置了一系列战争「纲领」,因此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许多古代著名兵家和兵书喜欢用战例诠释自己的军事思想,如司马彪的《战略》、曹操《注孙 子》、杜牧注《孙子》、杜佑《通典·兵典》、赵蕤 《长短经·兵权》以及《唐李问对》等。

然而,即使近代战争与现代信息化战争就已经有很大区别,从古到今,军事的基本条件和制胜方式不断变化。战例,战法总会过时,但只要阐述清纲领,每个人面对战争时都能「纲举目张」。

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李世民乃知孙武之法,纲领精微莫加矣。——戚继光

3.实现「一通百通」。

《孙子兵法》隐藏在兵学背后的思想,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面对纷纷扰扰的各式问题,主要的弄通,其他的自然迎刃而解。

如理解现代背景下《孙子兵法》中的『全胜』之道」,将其拆分开来,领会思想精髓:

  • 从」谋攻非战「到「全胜思想「;
  • 从「伐谋伐交」到」胜于易胜「;
  • 从「不战而屈人之兵」到」威慑战略「;
  • 上述三点与当代的「攻心」的联系。

4*.学习兵家「治「道。

万事万物皆归于」道「,兵家亦不例外。人人都有一套「治国安家」的策略,但不一定人人都对,阅读《孙子兵法》等兵书能使我们学习到大浪淘沙后的「兵家思想」,以期实现」治「道。

而兵家在」治「道的过程中,不设置恒定如一的价值理念和普适真理,使我们从自身生死存亡斗争的实践经验出发,对一切可用的手段、方式进行援引、诠释、转化和权变,最终实现既定目标,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其中又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斗争、利益与诡变

  • 以斗争求生存:

斗争意味著相克相生、相生相胜,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规律,动物和人类皆以斗争生存。

以「斗争」为核心,教会我们将诸如敌我、生死、合战、虚实、奇正、强弱、乱治、勇怯等众多矛盾对立项放在一起,从而凸显事物的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概括出事物相互转化的规律,最终指导我们制定出行动的谋略。

同时它还能帮助我们摆脱巫术宗教的神秘衣装,又不成为对自然、人事的纯客观记录,形成一种在主客体「谁吃掉谁」的简化思维,更好的适应迅速变化的行动。

天地之理,至则反,盈则败,阴阳是也;有胜有不胜,五行是也;有生有死,万物是也。

——《孙子兵法·奇正》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孙子兵法·势篇》
  • 以利益求成功:

对此,去学习两点达成利益原则的方法:

首先需要「快」,迅速、集中、准确地抓住事物要害,果断抉择。若久胜则会「钝兵挫锐」,「攻城力屈」,「国用不足」。

兵贵胜,不贵久。

——《孙子兵法·作战》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孙子兵法·用间》

其次还需要「全」,树立全局观、长期观,不被局部的、眼前的利益得失所羁绊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孙子兵法·谋攻》

同时,由于治道环境的残酷性,使得我们对功利实用的价值追寻必须建立在极度冷静理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可以逐渐培养我们消除情感、迷信等非理性因素影响的性格,避免可能要面临的各类危险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孙子兵法·火攻》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孙子兵法·用间》

  • 以诡变求创新:

诡变,剖开来讲,并不是贬义词,学会利用「诡变」则:

不守常规、不局限、不恒定。

变幻莫测、机动灵活、因势利导。能容异创新、辩证会通,伺机而作。不抱经迷圣、偏信经验、泥古不化

最终「因敌之变化而取胜」。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孙子兵法·始计》

而在实行诡变得过程中,有两点习惯是《孙子兵法》等兵家著力培养我们的。

首先要重视「结果」,博采众家之术为我所用,包括伐谋伐交、伐兵伐城、令文齐武,绥道理义、动礼抚仁、制法施爱,甚至于「只要目的正当,可以不择手段」。

其次要重视「隐秘」,要巧妙隐藏自己的意图,营造「若秘于地,若邃于天;圣人将动,必有愚色」的假象,最终「胜在不可知」。

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孙子兵法·虚实》

上述4点及其下属的子观点,林林总总,基本可以概括读孙子等诸兵书的意义。


孙子兵法,主要还是一本战略层面的书,而不是要教战术方面东西,六千字的一本古书不可能交会一个人怎么领兵打仗。

孙子兵法的贡献,在于启发人在面临一个重要但困难的问题时(书里说的是打仗)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思想准备,沿著什么样的思路思考解决办法,要有成本效率意识,要考虑到各方面利害关系,也包括达到目的的可用的手段,以及这些手段作用的条件,等等。

战略的东西,就是启发大家思考的框架,像大家比较熟的「SWOT」分析、新闻学的「5W」等都是这样。

孙子兵法可能本意就是说战争,也可能有在当时条件下指导战争战术的想法。但是这本书反应出来的,则是打赢各领域「战斗」的指导思想,其思想框架对于商业政治甚至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这也是时至今日,中外教授战略学的军校、商学院都很重视孙子兵法的原因。

孙子兵法之所以广为流传,还在于它的文笔,像「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之类,朗朗上口,如隽永警句,而行文也重思辨,非常开阔思路。

读孙子兵法要注意的是:作为春秋古文,很多都是对仗、比喻,不要纠结于每个文字的意思,不要直译,而要在头脑中『意译』,弄清他要说什么,体会主要思想。


在古代读孙子兵法的意义,是掌握兵法,增长智谋,特别是对于带兵打仗的将军来说,孙子兵法是教科书。

但在现代读孙子兵法的意义,我想对于很多人来讲,肯定不是在于掌握冷兵器用兵打仗的方法,而是有以下几点。

一是有可能提升自己的谋略思维,孙子兵法是一个完整的谋略体系,它有自己完整的谋略思维分析体系,孙武把他对用兵打仗的谋略全部阐述在这本书里,我们读孙子兵法,可以感受到孙武内心思考战争的整个过程,每一句话都是孙武谋划的一个内心动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融入到那种思维过程里。通过思维的模仿,进而有可能提升我们的谋略思维。

二是感受文言文的优美,孙子兵法语言非常优美,又加上总共只有六千字左右,非常适合背诵,背完后没事就拿出来背一背,在朗朗上口之间,会让你深刻领悟到文言文的优美,以及加深你对传统文化的认可。

三是寻找内心的依靠,如果我们真的把孙子兵法当成一种秘籍、乃至精神依托的东西来读,我们一定会从中找到一种归属感。特别是,你把孙子兵法背下来,再背下道德经,你就会有一种自己的思想是有根基的感觉。

所以,并不需要问孙子兵法读了有什么意义,关键是你喜不喜欢读,人类文明几千年,好书很多,只要你选择一本好书深入的读读,一定会有所收获的,如果没有收获,也无非是用读书来打发了下无聊的时光,比你纯粹刷手机打游戏好多了。


指导意义比较强。

如果你还很弱,而你需要竞争的对手很强,那就要想书中说的,要暂避锋芒,战争依赖于人力物力财力,对于还很弱的人来说这三力代表著知识、健康、本钱,暂避锋芒的时候就要打这三个基础。

如果你已经可以初出茅庐,那就可以好好利用孙子兵法中要求的先收集情报、预算局势走向,再积极造势,利用环境的客观因素帮助自己参与竞争等等。

如果你已经很强,身经百战。那你阅读孙子兵法的位置就不同了,此时孙子兵法不是你的老师,而你是孙子兵法的老师,你可以根据你丰富的阅历去注释书中所指出的一些要求。比如书中说包围敌人的时候要留一个口子出来不要逼死,但这一条是有例外的。


书中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凡举事者,无不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正如人生百态,充满意外,学习孙子兵法,更重要的是因此拓展思维,改变思维,审时度势,整合资源,创造条件,随机应变,知行合一,方能受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