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大抵有4點:

1.提高對戰爭的關注度。

不只是《孫子兵法》,所有兵法在首篇都會警醒人們去關注重視「戰爭」。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兵法·始計篇》

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司馬法·仁本》 至於革命之期運,非征伐用兵,則不能定其業。——仲長統《昌言·闕名》

2.樹立正確的戰爭觀與軍事觀。

如明確」慎戰思想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孫子兵法·火攻》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孫子兵法·謀攻》

理解戰爭與政治的關係:以實現政治目的作為勝負評判的標準。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孫子兵法·謀攻》文所以視利害,辨安危;武所以犯強敵,力攻守。——《尉繚子·兵令上》內修文德,外治武備 。——《吳子·圖國》

瞭解軍事鬥爭的危害: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孫子兵法·作戰篇》

3.掌握軍事綱領。

《孫子兵法》是眾多兵法之出發點,孫武只以準理性的語言來闡釋戰爭原理與作戰方法,為了說明戰爭特徵,多作比喻,基本沒有實例,對戰爭歷史經驗進行了高度概括和總結,設置了一系列戰爭「綱領」,因此具有特殊的指導意義。

許多古代著名兵家和兵書喜歡用戰例詮釋自己的軍事思想,如司馬彪的《戰略》、曹操《注孫 子》、杜牧注《孫子》、杜佑《通典·兵典》、趙蕤 《長短經·兵權》以及《唐李問對》等。

然而,即使近代戰爭與現代信息化戰爭就已經有很大區別,從古到今,軍事的基本條件和制勝方式不斷變化。戰例,戰法總會過時,但只要闡述清綱領,每個人面對戰爭時都能「綱舉目張」。

觀諸兵書,無出孫武

——李世民乃知孫武之法,綱領精微莫加矣。——戚繼光

3.實現「一通百通」。

《孫子兵法》隱藏在兵學背後的思想,體現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面對紛紛擾擾的各式問題,主要的弄通,其他的自然迎刃而解。

如理解現代背景下《孫子兵法》中的『全勝』之道」,將其拆分開來,領會思想精髓:

  • 從」謀攻非戰「到「全勝思想「;
  • 從「伐謀伐交」到」勝於易勝「;
  • 從「不戰而屈人之兵」到」威懾戰略「;
  • 上述三點與當代的「攻心」的聯繫。

4*.學習兵家「治「道。

萬事萬物皆歸於」道「,兵家亦不例外。人人都有一套「治國安家」的策略,但不一定人人都對,閱讀《孫子兵法》等兵書能使我們學習到大浪淘沙後的「兵家思想」,以期實現」治「道。

而兵家在」治「道的過程中,不設置恆定如一的價值理念和普適真理,使我們從自身生死存亡鬥爭的實踐經驗出發,對一切可用的手段、方式進行援引、詮釋、轉化和權變,最終實現既定目標,具有很好的實用價值。

其中又可以細分為三個方面——鬥爭、利益與詭變

  • 以鬥爭求生存:

鬥爭意味著相剋相生、相生相勝,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本質規律,動物和人類皆以鬥爭生存。

以「鬥爭」為核心,教會我們將諸如敵我、生死、合戰、虛實、奇正、強弱、亂治、勇怯等眾多矛盾對立項放在一起,從而凸顯事物的特徵,把握事物的本質,概括出事物相互轉化的規律,最終指導我們制定出行動的謀略。

同時它還能幫助我們擺脫巫術宗教的神祕衣裝,又不成為對自然、人事的純客觀記錄,形成一種在主客體「誰喫掉誰」的簡化思維,更好的適應迅速變化的行動。

天地之理,至則反,盈則敗,陰陽是也;有勝有不勝,五行是也;有生有死,萬物是也。

——《孫子兵法·奇正》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孫子兵法·勢篇》
  • 以利益求成功:

對此,去學習兩點達成利益原則的方法:

首先需要「快」,迅速、集中、準確地抓住事物要害,果斷抉擇。若久勝則會「鈍兵挫銳」,「攻城力屈」,「國用不足」。

兵貴勝,不貴久。

——《孫子兵法·作戰》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孫子兵法·用間》

其次還需要「全」,樹立全局觀、長期觀,不被局部的、眼前的利益得失所羈絆

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孫子兵法·謀攻》

同時,由於治道環境的殘酷性,使得我們對功利實用的價值追尋必須建立在極度冷靜理性的基礎之上,因此可以逐漸培養我們消除情感、迷信等非理性因素影響的性格,避免可能要面臨的各類危險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攻戰。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說,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

——《孫子兵法·火攻》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孫子兵法·用間》

  • 以詭變求創新:

詭變,剖開來講,並不是貶義詞,學會利用「詭變」則:

不守常規、不侷限、不恆定。

變幻莫測、機動靈活、因勢利導。能容異創新、辯證會通,伺機而作。不抱經迷聖、偏信經驗、泥古不化

最終「因敵之變化而取勝」。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孫子兵法·始計》

而在實行詭變得過程中,有兩點習慣是《孫子兵法》等兵家著力培養我們的。

首先要重視「結果」,博採眾家之術為我所用,包括伐謀伐交、伐兵伐城、令文齊武,綏道理義、動禮撫仁、製法施愛,甚至於「只要目的正當,可以不擇手段」。

其次要重視「隱祕」,要巧妙隱藏自己的意圖,營造「若祕於地,若邃於天;聖人將動,必有愚色」的假象,最終「勝在不可知」。

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孫子兵法·虛實》

上述4點及其下屬的子觀點,林林總總,基本可以概括讀孫子等諸兵書的意義。


孫子兵法,主要還是一本戰略層面的書,而不是要教戰術方面東西,六千字的一本古書不可能交會一個人怎麼領兵打仗。

孫子兵法的貢獻,在於啟發人在面臨一個重要但困難的問題時(書裏說的是打仗)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思想準備,沿著什麼樣的思路思考解決辦法,要有成本效率意識,要考慮到各方面利害關係,也包括達到目的的可用的手段,以及這些手段作用的條件,等等。

戰略的東西,就是啟發大家思考的框架,像大家比較熟的「SWOT」分析、新聞學的「5W」等都是這樣。

孫子兵法可能本意就是說戰爭,也可能有在當時條件下指導戰爭戰術的想法。但是這本書反應出來的,則是打贏各領域「戰鬥」的指導思想,其思想框架對於商業政治甚至為人處世的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啟發意義。這也是時至今日,中外教授戰略學的軍校、商學院都很重視孫子兵法的原因。

孫子兵法之所以廣為流傳,還在於它的文筆,像「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之類,朗朗上口,如雋永警句,而行文也重思辨,非常開闊思路。

讀孫子兵法要注意的是:作為春秋古文,很多都是對仗、比喻,不要糾結於每個文字的意思,不要直譯,而要在頭腦中『意譯』,弄清他要說什麼,體會主要思想。


在古代讀孫子兵法的意義,是掌握兵法,增長智謀,特別是對於帶兵打仗的將軍來說,孫子兵法是教科書。

但在現代讀孫子兵法的意義,我想對於很多人來講,肯定不是在於掌握冷兵器用兵打仗的方法,而是有以下幾點。

一是有可能提升自己的謀略思維,孫子兵法是一個完整的謀略體系,它有自己完整的謀略思維分析體系,孫武把他對用兵打仗的謀略全部闡述在這本書裏,我們讀孫子兵法,可以感受到孫武內心思考戰爭的整個過程,每一句話都是孫武謀劃的一個內心動作,我們仔細分析,就會融入到那種思維過程裏。通過思維的模仿,進而有可能提升我們的謀略思維。

二是感受文言文的優美,孫子兵法語言非常優美,又加上總共只有六千字左右,非常適合背誦,背完後沒事就拿出來背一背,在朗朗上口之間,會讓你深刻領悟到文言文的優美,以及加深你對傳統文化的認可。

三是尋找內心的依靠,如果我們真的把孫子兵法當成一種祕籍、乃至精神依託的東西來讀,我們一定會從中找到一種歸屬感。特別是,你把孫子兵法背下來,再背下道德經,你就會有一種自己的思想是有根基的感覺。

所以,並不需要問孫子兵法讀了有什麼意義,關鍵是你喜不喜歡讀,人類文明幾千年,好書很多,只要你選擇一本好書深入的讀讀,一定會有所收穫的,如果沒有收穫,也無非是用讀書來打發了下無聊的時光,比你純粹刷手機打遊戲好多了。


指導意義比較強。

如果你還很弱,而你需要競爭的對手很強,那就要想書中說的,要暫避鋒芒,戰爭依賴於人力物力財力,對於還很弱的人來說這三力代表著知識、健康、本錢,暫避鋒芒的時候就要打這三個基礎。

如果你已經可以初出茅廬,那就可以好好利用孫子兵法中要求的先收集情報、預算局勢走向,再積極造勢,利用環境的客觀因素幫助自己參與競爭等等。

如果你已經很強,身經百戰。那你閱讀孫子兵法的位置就不同了,此時孫子兵法不是你的老師,而你是孫子兵法的老師,你可以根據你豐富的閱歷去注釋書中所指出的一些要求。比如書中說包圍敵人的時候要留一個口子出來不要逼死,但這一條是有例外的。


書中有云: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凡舉事者,無不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正如人生百態,充滿意外,學習孫子兵法,更重要的是因此拓展思維,改變思維,審時度勢,整合資源,創造條件,隨機應變,知行合一,方能受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