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藍鰭金槍魚,一定會想到日本的築地市場,殺金槍魚、分解金槍魚,已經成為築地市場最震撼的風景。野生藍鰭金槍魚也成為稀缺資源!日本領先世界的藍鰭金槍魚養殖技術,也是無人企及的!

日本養殖藍鰭金槍魚,即指北方藍鰭金槍魚(Thunnus thynnus)是金槍魚的一種,俗稱黑鮪魚或北方藍鰭吞拿魚,台灣稱為「北方黑鮪」,分布在大西洋的西部和東部以及地中海和黑海海域,在日本還有該魚種的養殖業。日本近畿大學在2004年就已實現了藍鰭金槍魚全人工養殖(從人工孵化—成魚),近畿大學擁有「全球首次實現藍鰭金槍魚完全養殖」的成績。這種養殖方式與過去養殖方式有所不同的,不再依賴天然苗種而進行的養殖,有效的保護了一部分天然藍鰭金槍魚資源。此產業由日本養殖研究協會(Japanese Society for Aquaculture Research)管理。

在2016年青島漁博會是上小編來的日本展區,看到豐富的加工水產成品,腌漬鱒魚、鯖魚魚片等,但是在冰櫃角落的金槍魚總是以蜜汁魅力吸引著我......

正面來一張

側面來一張

特寫魚肉一張

沒看清......

超大個的藍鰭金槍魚!

比開始的那一條金槍魚大好多,並且這也是一條養殖的哦。

日本瑪魯哈日魯集團的養殖藍鰭金槍魚,震撼吧!

小編我各個角度拍。

你是不是想問,為什麼尾巴切掉一塊?

因為,準備加工的金槍魚,切開尾部是讓人看到魚的品質,肉質及脂肪含量,有經驗的人可以根據魚尾的肉質和顏色判斷整哪條金槍魚味道最好。


金槍魚註定會成為焦點。

東京築地魚市2013年首拍即創下至今為止無法企及的高價紀錄,摺合人民幣800多萬元拍得的頭魚重達222公斤,可以做成1萬塊壽司。這對於藍鰭金槍不是什麼稀罕事,一條大西洋藍鰭金槍的均重都在220公斤以上。

另外兩種,太平洋金槍和南方金槍同樣是體型碩大。然而這種人間珍饈由於過度捕撈和環境威脅已瀕臨絕境。

你也許認為人工養殖是個出路。養殖三文魚在美國是桌上常客。10年以前,羅非魚少有人吃,由於中國和非洲的大量養殖,現在白肉魚在整個食品行業更受歡迎。但對於金槍魚這種大塊頭,養殖是非常困難的,大多數金槍要麼是海捕,要麼是捕撈小魚後在海洋牧場里養大。

然而不管是海捕還是捕撈小魚後圈養都只會讓問題更糟糕。「所有藍鰭金槍被捕獲的速度遠超過自然繁殖的速度」,加州水族館的網站上如此評論。「捕獲小魚後圈養使得藍鰭資源衰竭的更快。」

難道就沒有把這條美麗的魚從人類的口中拯救的辦法嗎?

在巴爾地摩市區的一棟無窗實驗室內,纖小透明的魚苗在玻璃魚池裡游來游去,追逐著鹵蟲。

它們是藍鰭金槍魚的仔魚。馬里蘭海洋環境技術學院的科學家正試圖破解 「聖杯」的秘密,在這裡實現藍鰭金槍的全生命周期繁育和全封閉養殖。

其實日本科學家早已走在前面。

1970年日本歌山縣的近畿大學接下了一份艱巨任務,用三年時間突破藍鰭金槍全人工繁育。挑戰的道路布滿荊棘。

雖然集合了全日本最頂尖的水產實驗室的力量,還有政府的堅實後盾,這個二戰後第三年成立的在日本水產界戰果赫赫的大學還是花了32年的時間才得以實現。

如今,Kindai大學金槍已成為了日本知名的金槍魚品牌。大學建了一家公司來全面運營金槍魚的銷售業務,旗下兩家餐廳專售Kindai養殖金槍,一家位於大阪,一家位於東京銀座。

然而事實並不像表面那麼好。金槍魚從幼仔到成熟只有不足1%的成活率。當然,事實都有兩面,也說明這個產業還有巨大的上升空間。

我們簡短回顧一段歷史,看看這條魚為什麼這麼難養。

  • 1979年近畿大學實現生產受精卵,然而所有卵和苗在幾周內死光。1980年和1982年兩次孵化成功,小苗堅持了57天夭折。直到1994年再次產卵,到2001年間產卵5次。

  • 同時,團隊發現金槍幼苗會大魚吃小魚,必須定期分苗。1994年,1800尾三月齡幼魚成功投入網箱,一個月後只剩下40尾,最後的倖存者活了246天並達到1.3公斤。團隊總結網箱太小,換了更大的網箱才把一月成活率提高到了25%。

  • 因為小金槍魚游速很快且不會調頭,所以會經常撞上網壁,直到長大到25公分長。1998年團隊終於把一月成活率提高到了55.7%,同時發現金槍對光線和噪音極其敏感,尤其是汽車的聲音。

  • 澳洲林肯港的Clean Seas金槍魚公司投入數千萬美元研發金槍魚的室內繁育。他們把性成熟的種魚養在巨大的養殖池中,控制光線和水溫,製造洋流,企圖模擬自然孵化場的環境。2008年公司宣布重大突破,成功搜集到160公斤受精卵。

  • Clean Seas公司可以使種魚多次產卵和孵化,在如何餵養仔魚上仍舊犯難。許多投資人並不看好,認為即使實現全封閉養殖,也很難達到贏利點。然而Clean Seas公司仍然堅信能夠成功,理由是技術在進步,資源在不可逆的枯竭,能夠不受份額限制的養殖和出售金槍,前景足夠吸引人。

2009年,近畿大學水產實驗室和澳洲CleanSeas金槍魚公司一起宣布他們已成功實現南方藍鰭金槍的育苗和養成,預示著商業化養殖的大門正式打開。至此,我們也得以窺見「聖杯」的全貌。

  1. 1公分的卵受精,35小時後,3公分長的仔魚人工孵化出來,餵食浮游生物15-20天;

  2. 3-5公分的稚魚餵食鱸魚苗或其他魚苗2-3個月;

  3. 20-30公分長的幼魚投喂鮮魚或餌料4年以上,直至成熟,通常體長1-1.5米。

網箱需要至少10米深,30米直徑,這樣才能保證魚不會撞網。網箱需遠離人類活動區,避免車燈光線,人類噪音諸如鞭炮和機械聲。颱風頻繁的地區會造成海水渾濁,也不利於成魚養殖。金槍魚的皮膚也很脆弱,這種適合長途奔襲的流線型身體的表面光滑細嫩,由於人類操作不可避免的過分觸摸也會導致它死亡,同樣收穫時一個不注意導致的青瘀也會影響賣相和價格。

藍鰭金槍種魚在產卵時極其敏感。遇到颳風或下雨使水溫低於26攝氏度,產卵即停止。即是成功產卵孵化,長至6公分的幾率只有3%,而最終能顧堅持到上市的僅有0.1%。

另外,育肥金槍魚的費用非常高。一米長的金槍魚每增重一公斤脂肪需要消耗15公斤活魚。養成一條100公斤的藍鰭金槍需要投喂1.5-2噸的烏賊和馬鮫魚。科學家在想替代活魚的辦法,然而如何讓飼料餵養出來的魚的口味不受影響是另一個巨大挑戰。

與金槍魚打了一輩子交道的Kumai教授說:「讓養殖金槍滿足全球需求是完全可以實現的。未來我們想把人工養殖的幼苗投回海里,讓Kindai 金槍魚游遍全世界每一個角落。」

寫在最後:

藍鰭金槍魚,昂貴、耀眼、稀有,被稱為海中鑽石。鑽石帶來的是極致的享受,背後卻往往藏著血雨腥風。地中海海水清澈透明,每年因養殖金槍魚有200000噸的餌料魚傾倒入內,帶來的不僅是金槍魚的食物,更是觸目驚心的污染和無法估量的生態風險。

澳洲的金槍魚捕撈份額被搶破頭,甚至像股票一樣可以買賣。即使如此,你也很難監管金槍魚的來源,常常是一個註冊在利比亞的西班牙公司用突尼西亞的船運送魚獲,而這些魚可能來自土耳其、希臘或馬爾他的養殖基地。

我們也許無法改變一些事情,至少可以讓它朝好的方向發展。不管怎樣,我從中看到了水產養殖的巨大社會意義,不光為我們的嘴巴,更是為了蔚藍的大海,為了大海里藍色的鑽石永遠閃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