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扶不起的阿斗,你我都会想到『刘禅』这号人物吧,然而这篇转载文章就是针对刘禅之帝王性格重新研究与剖析,文章中所引述之相关史集以及各个人物论点都非常细腻且恰如其分。

     同样必须提到是:『三国史』到底存不存在一直备受争议,敝人也没有多大兴趣去争历史存在之真伪;反而较为关注当中各种大人物、小人物所衍生出来的性格及行为。如果看倌您是那种只在乎历史存在与否者,劝您不必浪费时间拜读此篇转载文章,去在乎您在乎的事。转载文章如下,开始喽!


刘禅

图档来源:网路

      刘禅投降与魏是否是正确的决定?

      刘禅这个字,一个看个三国演义的人听了都为之切齿,更有句谚语『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不成材的家伙.刘禅既是昏君的写照,更是蠢蛋的例子.但若没有刘禅,大概诸葛亮也没有现在那么大的名气!若没有刘禅,蜀汉就很快会结束,三国更会早于诸葛亮时期就结束了.

      刘禅,字公嗣.是甘夫人所生的儿子,亦是刘备的第一个儿子,他的出生后,不久曹操就南下了,但曹操因南下赤壁而阻断了他的野望,更导致三分天下的局面,究竟刘禅的脚头对于刘备来说是福还是祸喱?(笑)

      如果说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是如鱼得水的话,那刘禅与诸葛亮的关系更犹胜百倍之多.皆因刘备与诸葛亮有很多不咬弦的地方.在汉中争夺战之前,刘备以法正做为蜀郡太守(中史地方行政首长),以法正治蜀时法正报了不少私怨,使到蜀郡人心不安定,时人对诸葛亮说『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三国法正传』,诸葛亮面对此事也无可奈何,直至刘备北争汉中与法正同行的那个时候,刘备〔急书发兵──三国杨洪传〕的地步,诸葛亮要以任用杨洪为蜀郡太守取代法正为条件〔众事皆办,遂使即真──三国杨洪传〕,不过事后刘备回来后,也将蜀郡太守一职还给法正,更立他为尚书令(自东汉开始政归尚书,尚书令一职是极为显赫的,诸葛亮虽为丞相,还要加多个头衔为录尚书事),迁杨洪为治中从事.刘备临死前也放心不了诸葛亮,任用李严为尚书令,并受命他为托孤大臣来牵制诸葛亮的行动.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从来没有如鱼得水过.只有他的儿子阿斗才真正体会这是什么叫如鱼得水!究竟什么叫做如鱼得水喱?齐桓公与管仲是也!符坚与王猛是也!刘禅与诸葛亮是也!晋武帝曾评诸葛亮说〔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汉晋春秋〕以符坚更多次公开赞扬王猛〔卿夙夜匪懈,懮勤万机,若文王得太公,吾将优游以卒岁--晋书载记十四符坚王猛传〕 这种君臣关伙就是真的是如鱼得水了.诸葛亮之治绩正正是刘禅在位之期才有的,为何人们只认诸葛亮而不理刘禅在身后的贡献呢?刘禅的贡献不正正是桓公的贡献么?桓公不得善终也不失其美名,刘禅安乐而死反得恶名吗?失败和成功是没有准则的吗?

      齐桓公,有个为人所认识的名字──小白.这位小白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急才,相信就是管仲射勾,小白佯死一事了,但是桓公在史上的能力可说为之中下之主.齐桓公没什么政积可言,因为他政归管仲,而齐桓公只做一些外交场合的聚会(包括战争和外交见面),桓公有德行吗?重用管仲可见其德,但小白的德行只是在管仲和鲍叔牙的身上.因为很多时小白也是借私怨来发动战争的,甚至乎他任用易牙,开方,竖刁三人而使自身身受其害,齐桓公不是有管仲所辅,好玩乐的齐桓公根本不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符坚是三人之中最出类拔萃的领导人物,他重用王猛之深,更是超越二者,〔猛乃受命。军国外万机之务,事无巨细,莫不归之──晋书载记十四符坚王猛传〕可惜终其一身失了王猛也失了天下.而阿斗喱?基本上大体的政务都交由诸葛亮这个权臣去负责,自己埋身在家中玩乐和读书.甚至诸葛亮的继承人选都一直默默地接受他的安排,先后重用了他两位指定继位人──蒋琬和费祎.很多人认为刘禅胆怯,遇事不懂反抗,只会安于活在诸葛亮这巨人阴影下.这是错的!难道齐桓公胆怯所以不敢反抗管仲吗?齐桓公大体按照管仲的遗言用湿朋也是叫怯的表现吗?刘禅应该在那问题反抗诸葛亮才叫做不怯呢?如果诸葛亮的政绩是真的有目共睹的,那刘禅需要反抗诸葛亮那项政策?史上的刘禅是极其讨厌董允的,〔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三国董允传〕〔维恶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三国引华阳国志〕董允虽是诸葛亮所倚重的人之一,刘禅并没有杀借估死董允(至少现在还没有证据董允是死于刘禅的加害),只有心存怨言的正常人性,作为封建社会拥有绝对权力主义的君王,刘禅这种行为是极少见的,可能有人说他蠢到连行奸的能力也做不到,这更是错误的.刘禅远比晋惠帝聪明,加上后天亦〔强迫〕受过教育,他不是比想像中那么蠢的.对于拥有至高无上生杀大权的他,这是德行,而不是智拙.

      刘禅的能力很多时都受人质疑,柏杨先生称其为安于愚笨.对!作为一个君主,有多少个可以将政权交给一个臣子,而这个臣子无论才德也称得上出类拔萃的人杰,甚至这位人杰是超过本身喱?曹操唐太宗康熙雍正也不能!而作为面对一个权臣级的诸葛亮,要是有曹操孙权这样般的君王也容不下他.因为刘禅愚昧所以诸葛亮要专政?三国之中最白痴的君王莫过于孙权,但孙权从来没认真将权力给与臣下,后来更出现迫死陆逊一幕,为何孙权成了明君的代名词,而偏偏刘禅是胆怯昏庸的代名词呢?难道世人认为刘禅不杀诸葛亮是其最大的败绩吗?刘禅的不干扰政策更使诸葛亮尽显政军之才!相对刘备而言,诸葛亮之才在刘禅之世才充分发挥.

      曾有学者指出两件事,一件是诸葛亮不准刘禅去都江堰参观,另一件是在诸葛亮死后刘禅不愿为诸葛亮立祠(两个都不清楚来源=_=)来证明他们关系并不和睦!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领导层,刘禅不是白痴的,如果他有听过父亲的遗言他就是修法学的.他甘愿将封建政权的一切事务交由一个无血缘关系的人来负责么?纵使诸葛亮是相父,也是权臣,而作为帝王的他,只需一纸之令,几位卫士就可将诸葛亮杀死了,何况诸葛亮也应该不会有什么大反抗.甚至乎在李严欺上暪下之时刘禅就可借机将诸葛亮处死就可以了.处死诸葛亮也只需要一,两个武士而已.但这些刘禅都没有做到,当然后人难以理解这样的心态,但作为封建社会的帝王,刘禅不是更可贵吗?如果说刘禅重用黄皓其实也是后期的事了.黄皓的恶也不能与开方和赵高相比.他最多使君臣之间多了个隔膜而已,有记载的两件恶事不过是离间刘禅兄弟之情,但就算诸葛亮之世那刘禅两位兄弟刘永刘理也不见有用!而姜维出沓中一事其实在当时是必然之局.费祎诸葛胆董厥皆是反对姜维北伐的当朝重臣,而蜀汉国内也浮起一些蜀地氏族只求自守的心理.姜维等北伐派不能当上大将军是必然之势!那黄皓做了什么亡国呢?〔操弄威柄,终至覆国〕黄皓有杀贤之举吗?黄皓有祸民之策吗?可惜笔者不见三国史有此记载!但是刘禅至蒋琬死后自摄国事,但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刘禅委政于黄皓!秦二世委政于赵高,刘阿斗只有委政于诸葛亮蒋琬,两者性质相似,但分别天渊了!

      当刘备征吴败北,更病死在白帝城之内,蜀吴有著国仇之耻的,不满廿十岁的刘禅并没有这种孝心报仇吗?当时大部份人都清楚知道吴蜀相争,其利必在魏,要不是刘禅对吴的沉著气,那会否发动第二次征吴也就不能预计了.如果是曹丕孙权之质,那蜀国如何咱们不能证实,但是可以这样说,不是刘禅甘于安于现状,那蜀汉会有随时灭亡的可能,真的可以挨到诸葛亮死后么?自费祎被人刺杀之后,蜀汉内部权力问题变成根本的问题,诸葛胆董厥等跟姜维发生政争,而黄皓只是个从中取利的小人而已,但在邓艾深入国境之时,刘禅明智地听取谯周的意见向邓艾投降,保了刘氏一家,不致流离于南蛮和东吴之间.自身更没受多大伤害,投降也不失国体也是陈寿写的!(不过刘禅是一个忘本之徒,赵云死后也迟迟都没有谥号=_=)

      再讲三国的失败罪于孙权以武力袭盟友,但是蜀汉国内也是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的,诸葛亮之失很多人都谈论过了,而像费祎也不能容直言的孟光,他们都不是完人,人有点瑕疵也像点人吧!这又岂能只怪罪于一个刘阿斗导致蜀亡呢?并不是阿斗扶不起,而是扶的人已智穷力竭,姜维北伐既不得人支持,而且对魏国的影响更谈不上有真正的影响,但蜀汉就变成〔百姓雕瘁〕.有些人如陈寿般既没匡正社稷之志,也没救国之能,真正人材买少见少,国家又靠什么人去扶持呢?


      其实至明清两代都不复见刘禅用人的的光彩,康熙雍正是英明之主吗?笔者并未认真看清史稿,很难作定论,但单从那些历史的剧集里那些所谓驽驭之术根本是驭性主义作祟,什么恩威并重只不过是虚伪的用人方式,他们妃子会少于十二人吗?明代以后臣子对君主跟本谈不上是一个人,而刘禅待臣也算是率性子,外既没失国威,内也没杀贤良,为何刘禅身后要背负恶名呢?说穿了是人的妒忌和抬高身价的方法.能够做到刘禅任诸葛亮蒋琬那种程度,历史罕见.那些自诩自己英明的君主既不敢委政于臣下,臣下也不能尽其所能发挥.刘禅虽没有雄才大略,但刘禅既没行大奸,亦没有行大恶,功积绝对媲美桓公.为何他要得其恶名呢?是后人的不智?还是后人从不想去真正了解事实之全部呢?明神宗和张居正正正就是说明刘禅若果反对诸葛亮,结果只有那样.历史是无情的,但人因偏爱所以失其真,道家所云: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是以天下乐推而民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平心而论,刘禅真的没有曹操那种雄主的能力,但他的甘于愚笨比历史上自以为自己不蠢的君王好上千万之倍.陈寿评阿斗为〔循理之君〕,以太史公评小白为〔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小白使管仲成美名,而管仲也使桓公成美名,但为何独独只有诸葛亮有美名,而偏偏阿斗有了愚笨的臭名喱?究竟是诸葛亮不如管仲,还是世人的愚昧.司马公懂得赞小白之能,而陈寿不能分辨阿斗之能,是中国人的鉴赏力不断坠落么(当然陈寿和刘禅是同时期的人,难免会有点意气的了)?还是自以为聪明的人找阿斗作为坐垫哦!至中国政权越来越集权于皇帝,分割相权之后,君臣之间如鱼得水的关系更是变得稀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