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日前在台灣東南部外海舉行精準彈藥射擊操演,兩艘擔任靶艦的除役中字號登陸艦「中權」(LST221)與「中肇」(LST217),都被飛彈擊沉,長眠於蘭嶼附近海底。這兩艘二次大戰期間生產的戰車登陸艦,原本設計只打算短期使用,卻在中華民國海軍服役數十年,至今仍有多艘姊妹艦仍在現役。其中「中權」號艦在服役歷史中,還經歷過更名、改號、擱淺等多次事故,如今終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中權艦原本是美軍LST1030號戰車登陸艦,1944年6月在波士頓海軍造船廠下水,7月成軍服役。她參加過1945年1月菲律賓呂宋島的仁牙因灣登陸,以及4月的沖繩登陸。戰後於1946年5月29日,在青島移交給中華民國。國軍將美方援贈的登陸艦艇以「中美聯合」命名,LST戰車登陸艦成為「中字號」,前八艘分別為「海權鼎興建業基程」。當時我國海軍還沒有舷號制度,直到1949年,才賦予中權艦LST202的舷號。

1950年代初期,國軍仍控制浙江外海的大陳島,雙方艦艇經常交火。由於當地駐防艦艇損壞,返回台灣修理既費時又危險,海軍便於1952年將中權艦改造為修理艦,依據勤務艦艇以山命名的慣例,更名為「衡山」艦,舷號也改為ARL335,常駐大陳海域為駐防艦艇提供即時修護服務。

1954年9月,海軍將一艘剛接收的LST(原美軍LST640),又命名為「中權」,並且襲用LST202的號碼,以發揮欺敵效果。1955年初,共軍加強對大陳威脅,除了攻取一江山島,並且大舉對大陳空襲。當時載運油料前往前線的新中權號,就在灘頭中彈,爆炸焚燬。至於已經更名衡山的舊中權號,當時也中彈三枚,不過幸運沒有沉沒。

1957年,國府向美國接收一艘「正牌」的修護艦,命名「嵩山」(ARL336,1968年更名「五臺」),因此將衡山艦又改回登陸艦,也恢復「中權」之名。由於新中權服役四個月就沉沒,加上兩艘中權當時一起遇襲,造成不少人的混淆。

不過由於大陳作戰中,國軍損失的「中權」(LST202)、「太平」(DE22)、「靈江」(PC103)等三艦,舷號相加都是四,海軍從此出現不成文的規定,就是舷號相加不得為4。因此,衡山艦改回中權艦時,不再使用LST202舷號,而改用LST221。原本舷號是LST211的中勝艦,也因此更名LST222。

中權艦繼續在海軍服役,並且實施「新中計畫」改良,更新強化艦身結構。當時金馬外島駐軍總數達10萬以上,負責運補人員物資的中字號,可說川流不息。1977年1月24日,中權艦執行馬祖西莒島的運補,卻發生流錨意外,導致擱淺在岸邊的礁石上。海軍第一次拖救失敗,再度擱淺坐礁,導致船底受損更嚴重,底艙全部進水。最後動員九牛二虎之力,直到2月7日才終於成功將其拖出,次日抵達馬祖,初步修了一個多月,才能橫渡海峽返回基隆大修。

1990年代,海軍替中字號進行「中新計畫」改良,包括更換主機與電機,使得官兵首度可在船上享受到冷氣,並且加大艦橋的空間。當時海軍僅挑選部分狀況較佳的中字號進行改良,大難不死的中權,也是中選者之一。

隨著外島駐軍大減,加上中和級(美製新港級LST)的引進,老中字號逐漸退伍。中權艦於2009年5月27日,在高雄新濱碼頭除役,總計在我國海軍服役63年,前後共有41任艦長,其中八二三砲戰期間的第八任艦長蔡彥中校,就是歌手蔡琴的父親。

至於中肇艦,原本是美軍LST400號,1942年11月下水,1943年1月服役。大戰期間本艦在大西洋戰場服役,曾經參加1943年7月的西西里島登陸,以及次年6月的諾曼第登陸。1958年,本艦移交給中華民國,命名「中肇」,舷號LST217。歷經在我國52年服役,於2010年12月29日除役。

海軍目前還剩下7艘老中字號,包括中建(LST205)、中訓(LST208)、中啟(LST218)、中明(LST227)、中邦(LST230)、中業(LST231)、高雄(LCC1兩棲指揮艦,原LST219中熙)。其中,中建是全軍唯一大陸時期接收的裝備,中明則是美軍二次大戰所造LST的最後一艘。

中邦艦將於8月23日除役,原本計畫航至金門,在料羅灣舉辦除役典禮後,直接撥交給縣府作為紀念艦。但最近計畫生變,將於高雄新濱碼頭直接除役。

民國99年12月29日,中肇艦(右方)在左營除役。圖/軍聞社
民國99年12月29日,中肇艦(右方)在左營除役。圖/軍聞社
中權艦服役時雄姿。圖/讀者周明孝提供
中權艦服役時雄姿。圖/讀者周明孝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