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随地吐痰,就拘留15天这样。如果把这一系列素质的问题都提高到违法的层面上,社会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提高法律的惩罚力度,也就是提高道德的底线。有用是肯定有用的,但是由此产生的各种人力和金钱的费用就不知道我们能承受的起不能了。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如果把所有道德层面上的问题都提升到法律层面,在短期内有助于表面上的道德水准的提高。

什么是表面上的道德水准提高呢?大家的行为表现出了高道德,但是内心的道德修养并没有实际上的提升。也就是说,如果把素质和法律挂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压抑了人的天性。

长此以往,一直处在压抑环境中的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从本质上提升我国国民的素质教育,注重家庭教育,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从而提升公民的道德修养。

对的,会压抑人性,而且许多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一旦有了法律要求,就有了强制性,有些仅需要道德谴责的事情,与法律挂钩会导致强行惩罚,可能会社会动乱


会压抑人性,并且人的素质并不能真正的提高,因为素质本就是自觉的才可以称为素质。
总来来说全靠自觉和觉悟。从娃娃抓起,目前的教育也看的到,金钱社会。


法律一直都是道德的底线
觉得也没多大改变,现在法律条文的规范是一个长期过程,钻空子的行为也很普遍。

首先,随地吐痰已经是违法行为了。

《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

第三十二条 公民应当爱护公共卫生环境,不随地吐痰、便溺,不乱扔果皮、纸屑和烟头等废弃物。

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城市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单位除责令其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外,可以并处警告、罚款:

(一)随地吐痰、便溺,乱扔果皮、纸屑和烟头等废弃物的;

…………

================================================

因此,你的问题实际是是否加重处罚,我认为目前的处罚程度是比较恰当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执行难。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只是第一步,其余三步更加关键。如果每次违法都有大概率会被处罚,即使处罚力度并不是非常大,效果甚至比小概率严罚更好。

比如走私,处罚其实很严,发现就没收+罚款,逃税5万就判刑,但由于不太被抓,代购几乎成了常态化的生意。相比之下,闯红灯只不过是200元+扣分,但是因为在监控地带,闯了就会被拍,所以几乎没人闯红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