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維特(作者原創授權)

  遼東公孫氏,自董卓時代始,這支老牌軍閥便獨立於世,遊弋於中原列強之間,成爲一股頗爲強大的割據勢力。家族“掌門人”公孫度、公孫康相繼死後,因爲公孫康的兩個兒子都尚未成年,所以主君之位,就傳給了公孫康的弟弟公孫恭。此人上位以後,被魏文帝封爲車騎將軍、假節,爵號也從永寧鄉侯變爲了平郭侯,變得遼東本土化了,因爲平郭縣就位於遼東郡郡內(今遼寧蓋州)。公孫恭上位後不久,還把大侄子公孫晃送到了洛陽充當魏文帝身旁的內侍,這樣在曹氏政權內部安插一個人質,以表現自己的忠心。

  公孫恭上位以後,遼東還告別了一位老朋友,就是著名隱士管寧(字幼安)。早先,管寧來遼東避難的時候,避難者一般都呆在郡的南部(今大連一帶),唯有管寧北上至遼東郡北部的山谷中(大概是今遼陽本溪一帶),待到曹操平定袁氏,中原稍稍安定後,許多人都選擇了迴歸故鄉,但是管寧和他的朋友王烈還是留在了遼東,其間朝廷數次徵召,他也不去就命(一方面是管寧自持操節,一方面也是因爲公孫康扣住了幾次召命)。到了曹魏黃初四年(223年),司徒華歆又一次向魏文帝舉薦管寧,管寧當時也是看到遼東內部潛藏着叔侄不和的危機,加上故交邴原此時已在洛陽就職,王烈已經在遼東辭世,就決意應召,但他沒有直接奔赴洛陽,只是帶着家眷與部屬渡海回到了故鄉北海朱虛(今山東安丘)。臨行之時,公孫恭還在襄平南郊相送,並贈送以服裝和財物,但是管寧不受,還把先前公孫度、公孫康父子所贈之財物全部封存退還。

  順便提一下,舉薦管寧之華歆,也與管寧有舊,他曾與管寧一同在菜園裏刨地種菜,當時二人看見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寧雖然看見了,卻不去理會,舉鋤鋤去,跟鋤掉菜地上的瓦塊和石頭一樣,而華歆卻把金子撿起來,他思考了一下,最後還是扔了出去。還有一次,管寧和華歆兩人同坐在一張坐席上讀書,當時有達官貴人乘車從門口經過,管寧熟視無睹,照舊讀書,而華歆卻放下書本跑出去觀看。管寧見華歆如此,於是割開席子,分開座位,對華歆說道:“你不是我的朋友。”這就是“管寧割席”之典故。

  雖然管寧對友人略有苛刻之處,但是華歆仍然要向朝廷舉薦管寧,也足見二人情誼之深。管寧回鄉後,也是一樣屢屢拒絕朝廷召命,到了魏明帝上位以後,魏明帝下詔與青州刺史程喜詢問情況,程喜遣人調查後回覆:“管寧有一個族人叫做管貢,現爲州吏,與管寧是鄰居,臣常常讓他探聽消息。管貢說:‘管寧常常戴黑色帽子,穿着布衣布裙,隨季節不同或單或夾,出入於內室外庭,能憑藉手杖走路,不須扶持。一年四季的祭祀,總是自己強力支撐,改換衣服,着粗絲棉巾,穿着過去在遼東時所有的白布單衣,親自佈置食物供品,跪拜行禮。管寧幼時就失去了母親,不記得母親的樣貌,常常特意加設酒觴,淚流滿面。另外他的住宅離水池有七八十步遠,夏天時到水中洗手洗腳,步行在園圃中。’所以臣下揣測管寧前後推辭謙讓的。”管寧自持節操所帶的黑色帽子,也有了“遼東帽”的美稱,雖然這帽子是他回到家鄉後才戴上的。

  且說回來,管寧已經注意到了公孫恭公孫淵叔侄有隙。此外,公孫恭還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他有“陰消”之疾,成了一個閹人還身體虛弱,既然如此,焉能號令海表羣雄?所以沒過多久,到了曹魏太和二年(228年),他就被侄子奉着先父公孫康的正統名分被驅逐下臺,還被投入牢獄之中。這個大侄子野心勃勃,一心想要乾點巴蛇吞象式的事業,可惜最終還是毀了自家以及許多無辜人士的身家性命。

  公孫淵上位之初,就引起了曹魏政府的警覺,侍中劉曄上書魏明帝,認爲公孫氏仗着自己路途遙遠且有山海爲險阻,而且如今已經歷經三代,在當地得人心深厚,如今若不能除,恐怕日後會生禍患。同時,在洛陽當人質的公孫淵的哥哥公孫晃也料定弟弟日後必然反叛,希望朝廷將其剪除。但是魏明帝不聽,加上公孫淵剛上位時候還算老實,所以魏明帝就承認了公孫淵的地位,拜其爲揚烈將軍、遼東太守。但沒過多久,公孫淵就派人出海聯絡剛剛稱帝了的孫權,還上表稱魏國不能善待功臣之後,反而準備對自家的土地圖謀不軌,故而願效昔日的陳平、耿況,爲陛下效前驅之力云云。不過這事還是走漏了風聲,所以沒過多久,曹魏朝廷就對遼東等郡下了公文,批判了一番先前孫權假意對朝廷屈膝逢迎實則包藏禍心的行爲,期望遼東等地官民能改邪歸正,重新心向朝廷。但事實上,公孫淵仍然在玩他的兩面派遊戲。

  到了曹魏太和六年(吳嘉禾元年,公元232年),曹魏朝廷有點看不慣公孫淵的兩面派手段了,就令汝南太守田豫從青州出海,幽州刺史王雄從陸路發兵進攻遼東,結果兩路大軍均告失敗。本身,在這次討伐以前,曹魏內部也有人反對,蔣濟認爲若討伐失敗則是驅使爲賊,應先除大害(蜀、吳);公孫氏“累世委質,歲選計考,不乏職貢”,就算成功也所得不多,若失敗還結怨失信。同時在地方上過得悶悶不樂的曹植也認爲,得不償失,有蜀吳在旁。才高八斗的陳王還秉承着一貫的儒家德治思想認爲,應輕徭蒲賦,然後令賢相良將,自可平之。同年早些時候,在孫權派出一夥人去海外抓了幾千個土著回來當奴婢以後,又派出將軍周賀、校尉裴潛帶着使團北上出海去聯絡公孫淵,主要是爲了獲取吳國稀缺的馬業資源。不過此時被流放到交州的前吳國重臣虞翻認爲,遼東路遠,派人到那裏求馬並沒有益處,只會損耗人力和財力;但虞翻想勸諫但又不敢,請求交州刺史呂岱傳話但呂岱又不肯。而且不幸的是,這個使團在回程的路上遭遇風浪,在山東半島最東端成山頭避風時,被曹魏方面截獲,使團成員通通被魏將田豫斬首。事後孫權後悔,想召回虞翻,不料虞翻卻已經去世。

  雖然這次波折魏、吳兩邊都沒得到什麼好處,但也使得遼東公孫氏的野心越來越大,已經走上了“欲持酒壺渡河”的樂浪狂夫的道路。

  公孫淵先是就派遣宿舒、孫綜向孫權稱藩,並獻貂馬。孫權得信後又體內荷爾蒙大量分泌,對於公孫氏這個“盟友”依然不死心,派遣太常張彌、執金吾許晏、將軍賀達率兵萬人,金寶珍貨、九錫備物,往遼東冊封其爲燕王,及督幽、青二州十七郡七十縣的頭銜。不過吳國羣臣還是勸諫孫權不要寵遇過厚,畢竟這個“盟友”離得太遠,難以倚仗。東吳元老張昭甚至道出公孫淵只是懼魏討才降,他日又重投魏,陛下就會取笑於天下,弄得孫權差點和這位當年孫策的託孤老臣動了刀子。但是羣臣最終還是沒能說動,孫權的使者又一次上路了。果然,這一次公孫淵暴露了其兩面派本色,先殺了持文書的使節團,後出兵進攻在沓津(今旅順附近)上岸的使團其他成員。事後公孫淵把首級悉數傳於魏國朝廷,還藉此討來了大司馬、樂浪公、持節的官職與封號,時爲魏太和七年(公元233年)。這次魏國朝廷派來的使臣,還嚐到了一點公孫淵的貓膩,因爲先前公孫淵派去洛陽的計吏(州郡掌簿籍並負責上計之小吏)曾彙報:“使團中有位名叫左駿伯的人,力大無窮,不是普通人。”公孫淵大爲恐懼,於是帶領甲士包圍使者居住的賓館,然後纔出來拜見使者,又數次對陪伴的國內賓客口出惡言,使者回洛陽後,便對明帝說明此事。弄得曹魏朝廷對公孫氏遼東的反感也開始加增,公孫淵也從讓魏、吳雙雙受損,走上了令魏、吳雙雙討厭的境地。

  緊接着,魏國的兩大對手,漢丞相諸葛亮(卒於234年)與鮮卑大人軻比能(卒於235年)雙雙離開人間,公孫淵覺得也當略作收斂,青龍四年(236年),曹魏朝廷接納了肅慎氏獻楛矢(肅慎氏是居住在烏蘇里江、黑龍江流域的遊獵民族),八成這也不是肅慎人主動獻的,而是公孫淵找來幾個遠夷野人去湊湊熱鬧,襯托一下魏帝的聖明,可與昔日武王周公式的聖人相媲美。但這並不能打動魏帝的心,而且同年,曹魏太尉司馬懿也獻上一頭白鹿,一樣也是祥瑞,把遠來的祥瑞給比下去了。於是魏明帝下定決心準備討伐公孫淵,把原荊州刺史毌丘儉徙爲幽州刺史,但這次陸路討伐又一次失敗了。

  第二年七月,公孫淵不做不休,索性自稱燕王,改元紹漢(明顯這是要與曹魏爭奪漢朝延續下來的正統),下設文武百官,與曹魏抗衡。同時還給鮮卑首領發印綬,慫恿鮮卑人騷擾中原。公孫淵的手下長史郭昕、參軍柳浦還經上峯授意,給朝廷進表,吹捧自家主公。同時這些公孫氏的私臣也表現出了一點多年效力後產生的“燕獨”思想:“臣等聞仕於家者,二世則主之,三世則君之。臣等生於荒裔之土,出於圭竇之中,無大援於魏,世隸於公孫氏,報生與賜,在於死力。”但這很明顯暴露了貳心,怕是要招來一番兵戈了。

  次年(238年,曹魏景初二年),曹魏方面果然派出司馬懿前去征討遼東,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對公孫氏的戰略早有斷言:倘若公孫淵棄城而走,便是上策;要是倚仗遼東地形抵抗討伐大軍,便是中策;若是隻會死守襄平,就是下策。司馬懿在從洛陽領軍出發以後,又路過了老家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他接受了家鄉父老的招待,還賦《徵遼東》詩一首,詩中還表達了他一旦成功就會封地舞陽養老的意願,但是,後來的“冢虎”還是要探入人間吃人。

  在魏軍到來以前,爲了討救兵,公孫淵又一次向孫權稱臣。孫權還記得上次公孫淵派人帶着吳方使臣首級去曹魏方面請賞的事情,就要拒絕。不過吳臣羊道勸道:“不可,我們不如派點奇兵 探探究竟,若是魏軍失敗,我們也算夠意思,若是魏方勝利,我們就去搶劫一下撈點好處。”同時,魏明帝也在關心孫權會不會兵的問題,魏國將軍蔣濟回答道孫權爲人短視而且離遼東太遠,頂多也就派幾個人來意思一下搶劫點東西,不必擔心。待到司馬懿到了前線,果然發現公孫淵所執行的,正是他所預料的中策。當時公孫淵派大將軍卑衍、楊祚領兵數萬,依託遼河的有利地勢,在遼隧縣(或作遼隊縣,今遼寧海城西北)一帶築起堅營高壘,準備防禦魏軍的進攻。不過,在司馬懿率軍抵達以前,曹魏方面也爭取到了兩個盟友,其一是公孫氏的死敵高句麗,早先高句麗也斬首了孫吳方面派來的使者並且傳首於魏廷;其二是鮮卑人當中的一個首領,莫護跋,可能是因爲莫護跋沒有受到公孫氏的封賞於是心懷不滿,所以歸附了曹魏方面,莫護跋的部隊,大致是沿着醫巫閭山北麓過來跟隨司馬懿的。司馬懿軍到達戰場以後,還迎來了新的盟友:當年袁熙至遼東的帶來的右北平烏丸單于寇婁敦、遼西烏丸都督王護留等人,率衆五千餘人降。可惜這點小利不足以改變戰局,只能算是爲明年司馬懿掃除點障礙。不過大概是因爲有了烏桓人鮮卑人的配合,司馬懿大軍玩了一次疑兵行動,多張旗幟,佯作南行,卑衍等盡力南追。司馬懿卻潛渡濟水,北趨襄平,可能也是跟莫護跋的人馬回合去了。至卑衍等人察覺到轉向北進以後,卻被司馬懿用伏兵掩擊,殺得七零八落,竄往首山。同時,樂浪、帶方兩個在朝鮮半島上的郡,已經被魏國海軍襲取,甚至還把給公孫氏上供的日本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派來的使者給拉到了洛陽去。

  (今日之首山,筆者攝於2012年)

  卑衍逃往首山以後,魏軍又三戰皆捷,毌丘儉無法攻克的遼隧,已爲司馬懿所下,進圍襄平。公孫淵不得不從司馬懿預料的中策走向了下策。

  此時已是盛夏七月,襄平連續霪雨三十日。遼水暴漲。雖然魏軍有可用海船自遼口至襄平城下之利,但平地水深數尺,司馬懿麾下諸軍頗爲恐慌,想要移營,司馬懿嚴令膽敢移營者斬,都督令史張靜還是犯令,斬後軍中方無後患。公孫淵看着城外被大水泡着的魏軍,也舒了一口氣。諸將都勸司馬懿早日下令攻城,但司馬懿不聽,決意要跟公孫淵耗時間拼給養,同時要對敵軍樵採放牧的補給人員打劫以資己用。此時,連遠在洛陽的朝廷都聽說了前線的困難,朝臣們都說還是把遠征軍召回吧,不過魏明帝相信司馬懿能建立功勳,就沒有下令回師。

  霪雨過後,司馬懿終於開始下令攻城。這時候公孫淵笑不出來了,因爲他的給養確實不及魏軍,燕方已經開始人吃人了,部將楊祚還向魏軍投降了,魏軍同時也在架起各種器械預備攻城。最終,到了八月,有一枚長數十丈的白色長星,自襄平城西南流於東北,墜於樑水(太子河),城中震懾。這又給本來就不穩的燕軍軍心增添了變數,於是公孫淵派人前去乞降,司馬懿不允,說“能戰當戰,不能戰當守,不能守當走,餘二事惟有降與死耳。汝不肯面縛,此爲決就死也,不須送任。”此時襄平城已接近崩潰,公孫淵只好帶上兒子公孫修帶上數百騎兵連夜從東南方向逃走,不料正被魏軍截獲,父子皆被斬首。其後不久,襄平也徹底失陷,遼東公孫氏的統治,畫上了一個句號。

  克城以後,襄平城又遭到了一個巨大劫難:城中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餘人皆殺,以爲京觀。公孫淵的官吏部衆又被殺了兩千餘人。中原人士想要還鄉的,可以聽其自由。曾經煊赫一時的公孫氏遼東,至此竟成爲一片鬼域。這也使得日後曹魏西晉政權在遼東樂浪玄菟帶方四郡統治力量不穩固,令遼西慕容氏、高句麗得以崛起。

  尾聲:人物的命運

  1、公孫氏方面

  公孫氏方面,在司馬懿下令屠城以後,有名有姓者只有二人尚存,其一是成了閹人的公孫淵的叔叔公孫恭,襄平城破後他被司馬懿下令放出,但我想他老人家看着魏軍屠戮的滿地屍骨,怕是也會精神失常,難以心安吧。史書上未記載公孫恭何時去世,但我想他大概也不會活得太久了。其二是在洛陽做人質的公孫淵的哥哥公孫晃,作爲逆賊的家屬,依律令他應被斬首,但明帝不忍心,想要把公孫晃下獄就刑即可,廷尉高柔更是一片仁義心腸,上書提議應放公孫晃一條生路。最後公孫晃看着公孫淵的首級被洛陽以後,只好與兒子相對哭泣,最後,一家人都領受了皇上御賜的金屑酒奔赴黃泉。

  此外,有關遼東公孫氏的後人,還有一個文物,即《魏華山王妃公孫氏墓誌》,是南北朝東魏時代一個藩王王妃的墓誌,此王妃姓公孫氏字甑生,遼東襄平人氏(此乃祖居之地,因爲南北朝時代遼東郡已入高句麗)。不過我猜這個大概是攀附或者是屬於遼東公孫氏其他旁支,畢竟公孫氏當時在環渤海地區乃是一個大姓,而且公孫度一族實際上出於一個寒微之家。至於另外的公孫氏後人的下落,我只能猜是投奔高句麗或者是去渡海投奔卑彌呼女王去了。

  2、曹魏方面

  司馬懿回朝以後,並沒有回封地舞陽或者是老家溫縣養老,而是被升遷爲太傅。其自身威望及功業也成爲了拉攏曹魏元老,如蔣濟之流的有力的因素。

  同時,在司馬懿痛下屠刀以後,曹魏朝廷仍然致力於外遷遼東人口,使得西晉時遼東五郡的人口,相對東漢時大幅度下降。據《三國志·魏志·齊王芳紀》記載:(景初三年,239年)以遼東東沓縣吏民渡海居齊郡界,以故縱城爲新沓縣以居徙民……(正始元年,240年)以遼東汶、北豐縣民流徙渡海,規齊郡之西安、臨菑、昌國縣界爲新汶、南豐縣,以居流民。可見曹魏朝廷依然對這片遠離中原的昔日叛土不甚信服。

  另:曹魏政權分遼東、昌黎(合原遼東屬國與遼西郡盧龍塞以東地區新設之郡,治昌黎縣(今遼寧義縣))、玄菟、帶方、樂浪五郡爲平州,治襄平。不久仍廢入幽州。後來到了永嘉之亂以後,爲了拉攏忠於晉室的遼西慕容氏,平州才得以復設。

  3、蜀漢、吳國方面

  蜀漢方面儘管與公孫氏政權素無瓜葛,但是聽聞公孫淵自立爲燕王后,劉禪還是下詔給蔣琬,說曹睿興兵遼東,命其“總帥諸軍,須吳舉動,東西犄角,以乘其釁。”但是蜀漢並沒有拿到什麼好處。

  吳國方面爲了策應公孫淵,真的出了兵,但是吳軍開到遼東的時候,已經是公孫氏破滅後一年了,羊道率領的海軍只能在遼東半島沿海搶了點財物和人口回去。

  4、高句麗方面

  高句麗因爲屢受公孫氏打擊,對於魏國擊燕,自然不會反對,但是由於國小力弱,也幫不上什麼忙。但隨後高句麗還是依然故我,做長白山裏的大號土匪。在正始三年(242年)寇遼東郡西安平(今遼寧省寬甸滿族自治縣長甸鎮一帶),所以後來,曹魏朝廷還是派遣徵遼東的老將毌丘儉主伐高句麗,時在正始五年(244年),屠其都城丸都城,還征服了諸多高句麗的從屬部落,一直打到今俄羅斯濱海地區,並在丸都城故地勒石記功。魏軍還俘獲高句麗人口數千,將他們遷入內地。這一役使得曹魏方面恢復了當年漢武帝初立漢四郡時代的故土,可惜毌丘儉只知劫掠人口,並沒有在新徵服的國土上設立郡縣。所以,到了後來永嘉之亂以後,高句麗國力恢復,又恢復了昔日國土,甚至還搶奪了晉朝的樂浪、帶方二郡。後來雖然燕王慕容皝也曾大力打擊高句麗還刨了高句麗的祖墳,但還是沒能斬草除根。最後,後燕政權遭北魏痛擊以後回到遼西故土,同時高句麗也迎來了一代英主廣開土王高談德,一路南下,又吞併了玄菟遼東二郡,高句麗方成爲一方霸主。

  5、鮮卑方面

  跟隨司馬懿徵遼東的鮮卑人首領莫護跋,因爲從徵有功,獲得了“率義王”之封號,其部落也隨之轉入定居生活,生活在遼西的棘城(今遼寧北票附近),他也學習北地漢人的時髦,帶起了一種“步搖冠”,鮮卑人見了他這種打扮,都稱他爲"步搖",因當地語言"步搖"同"慕容"讀音相近,所以傳到後來就成了"慕容"。莫護跋的後人便乾脆以此作爲部落的名稱。不過慕容氏後來爲了拉攏中原來的漢人,編造了一通文雅點的說辭,說這個姓氏的本意是:“慕兩儀之嘉德,羨三光之懿容”。這裏就不得不提莫護跋的曾孫奕洛珪(此鮮卑名或作若洛珪、奕洛環,漢名慕容廆),此人在永嘉之亂期間大大揚名,因爲他倚仗遼西的地理險阻卻仍然忠於晉室,招納了頗多中原流民,使得平州故地再次繁榮起來。他的兒子慕容皝更是後來被南渡後的晉室加封爲燕王,實現了當年公孫淵做的美夢,東晉朝廷內有人把慕容皝比作昔日的公孫淵,慕容皝派出的使者遂辯解道,昔日公孫淵只知自保,如今我燕王還能主動向國賊石勒出擊,怎能與昔日公孫淵相比?但後來,慕容皝之子慕容儁得以成功進入中原,還是脫離了晉朝的冊封,建立了前燕帝國政權。

  (“步搖冠”)

  總而言之,公孫淵這一代人,確實不知輕重緩急,若是他能延續父輩的“裝孫子”政策,同時也不去孫權那裏去耍小聰明,雖然遼東不免最後還是要淪爲大一統帝國的犧牲品,但這個過程無疑會晚很多,如若能拖延到手段溫和的司馬昭司馬炎的時代,或許遼東公孫氏也不會招致襄平大屠殺,公孫氏的子孫也能像劉禪孫皓一般成爲晉朝的座上賓。總之,自保可以,但是,對外擴張,應該求實而非貪圖虛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