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父兄繼承遺產。

軍事上不說了,孫十萬被張遼吊打。政治上被劉備鑽了空子,拿到了荊州,最後靠偷襲、騙拿回來了,但是招來了夷陵之戰,雖然最後打贏了但是險勝,最後晚年昏庸,把吳國大英雄陸遜逼死了。

難道他靠的是運氣?


第一,孫權明顯不是獲利最大的,最大的明顯是曹魏。

第二,拋開魏漢兩國首腦人物的因素,孫權有驚無險在於善於用人以及自身能夠忍辱負重,避免了兩線作戰,陳壽評價孫權有勾踐之奇不是沒道理的。


靠的是兩邊都覺得孫權是個傳檄而定的貨


繼承父兄遺產除了運氣更多靠能力。

夷陵反擊的運氣成分就有些大了。

孫權能繼承父兄遺產還真得靠孫策一張嘴,首先孫權在法理(孫策有兒子)和群眾支持上(孫翊)都沒有優勢。重要文武中張昭是孫策請出來的,給孫權做老師當時那真是抬舉,周瑜太史慈更是可以直接踹了孫權。不過孫權還是表現出了足夠的能力得到了元老們的認可。

夷陵不說決策爭議,從呂蒙死後的每一步出點問題孫權都極可能面臨亡國之災,而孫權的每一步操作也證明對於殺關羽的後果真的是沒有預案。

其中兩點我認為最關鍵,可以說孫權的夷陵戰役主動權其實大部分都不在自己手裡,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甚至是對手是非常危險的。

對劉備反擊準備不足,前線各自為戰之際竟然企圖求和,求和不成投降曹丕,曹丕不當回事真就拉出隊伍打你來怎麼辦?就是真能再找出個陸遜,兵呢?

人才準備(不是儲備)不足,陸遜219年被呂蒙大力推薦升偏將軍,孫權建國之前歷任偏將軍:周瑜 魯肅 呂蒙 凌統 陸遜可見這個職位在孫吳地位之特殊,上一任偏將軍凌統比陸遜小六歲,凌統死了至少一年左右,陸遜才接班還是立功無數加呂蒙推薦,而前面每一任都是空出來就接班,可見孫權雖然很看重陸遜能力但是並沒有絕對放心重用,即使陸遜作為偏將軍也是被劉備打急了才上大都督,按前幾任的邏輯,偏將軍和「大都督」基本是劃等號了,說明孫權對於呂蒙的接班是猶豫的,呂蒙的候補準備不足。

對外寄希望於求和稱臣,對劉備反擊預案不足;對內沒有安排接班人,全靠陸遜夠強。夷陵可以說是打了個自己發起的無準備的仗,能絕處逢生除了孫權臨場微操優秀之外,運氣真的有點好了。


靠的是曹劉難以調和的矛盾,以及在孫劉聯盟破裂時期曹丕的失算


希望題主先弄清幾個問題,

一:不管哪次鑽空子拿荊州的到底是劉備還是孫權?

二:蜀漢或者說吳蜀從一度壓制曹魏到被曹魏或者北方強國兼并是誰的鍋?

三:孫吳跟蜀漢一樣最後還是被北方兼并了,從哪看出的獲利最大?存國時間最長等於獲利最大?

最後補充一點,曹魏的發展戰略一直沒錯,曹魏是亡於制度誤於託孤。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