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报【李怡芸╱台北报导】

新上任的国立故宫博物院院长陈其南一句「故宫台湾化」便卷起千堆雪,他认为台湾人对故宫并不认同,因此提出台北故宫的「土著化」、「台湾化」,要让故宫成为「台湾人的故宫」。对此学者、书画家多感慨,根本不存在认同问题,而是台湾的年轻人根本被教育得忽略了这些文化资产,近年两岸故宫文创此消彼长,便与台湾未能善用文物资源不脱关系。

孙文学校校长张亚中表示,「故宫台湾化」的确符合民进党要的转型正义;同时,他认为若要定位为台湾的故宫,则不妨把1949年后搬迁来台的文物都还给大陆,才能真正让故宫台湾化。

台北海洋科技大学副校长,亦是该校视觉传达设计系教授,本身是书画家的陈合成则指出,若要将故宫在地化,要先定义主体性,「有哪些族群?从什么时间点算起才叫在地化?」他也指出,时下的年轻学子并没有无法认同故宫的问题,而是在去中国化教育下,根本忘了重视故宫的文物资源,他举例指出,学生们竟到了大四才发现书法很美,作为字型设计的发想也很受用。

前元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系教授沈祯说,就美术史看,即使是日据时代留下的胶彩画、浮士绘也都是源于中国书画,故宫文物本是清宫藏品,很难与中华文化切割,沈祯说:「就我所接触的学生,没有人认为故宫文物不属于台湾。」

相较于台湾学子甚少主动欣赏故宫文物,来台陆生,毕业于世新电影系的李若雅则表示,很多陆生来台会特别造访故宫,「为北京看不到的文物慕名而去。」认为台北故宫主题式的策展方式,透过文物展现中华文明的力量是吸引观众的主因。而两岸的故宫文创相较,「北京故宫的文创这几年慢慢做起来了,但确实台北故宫的文创比较成熟,结合了传统与现代,让文化有了新的呈现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