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李怡芸╱臺北報導】

新上任的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一句「故宮臺灣化」便捲起千堆雪,他認為臺灣人對故宮並不認同,因此提出臺北故宮的「土著化」、「臺灣化」,要讓故宮成為「臺灣人的故宮」。對此學者、書畫家多感慨,根本不存在認同問題,而是臺灣的年輕人根本被教育得忽略了這些文化資產,近年兩岸故宮文創此消彼長,便與臺灣未能善用文物資源不脫關係。

孫文學校校長張亞中表示,「故宮臺灣化」的確符合民進黨要的轉型正義;同時,他認為若要定位為臺灣的故宮,則不妨把1949年後搬遷來臺的文物都還給大陸,才能真正讓故宮臺灣化。

臺北海洋科技大學副校長,亦是該校視覺傳達設計系教授,本身是書畫家的陳合成則指出,若要將故宮在地化,要先定義主體性,「有哪些族羣?從什麼時間點算起才叫在地化?」他也指出,時下的年輕學子並沒有無法認同故宮的問題,而是在去中國化教育下,根本忘了重視故宮的文物資源,他舉例指出,學生們竟到了大四才發現書法很美,作為字型設計的發想也很受用。

前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教授沈禎說,就美術史看,即使是日據時代留下的膠彩畫、浮士繪也都是源於中國書畫,故宮文物本是清宮藏品,很難與中華文化切割,沈禎說:「就我所接觸的學生,沒有人認為故宮文物不屬於臺灣。」

相較於臺灣學子甚少主動欣賞故宮文物,來臺陸生,畢業於世新電影系的李若雅則表示,很多陸生來臺會特別造訪故宮,「為北京看不到的文物慕名而去。」認為臺北故宮主題式的策展方式,透過文物展現中華文明的力量是吸引觀眾的主因。而兩岸的故宮文創相較,「北京故宮的文創這幾年慢慢做起來了,但確實臺北故宮的文創比較成熟,結合了傳統與現代,讓文化有了新的呈現方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