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挖掘的是人物内心深处隐秘的发展史,展现主人公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通过具体的社会场景和自然场景的配合,追索出人物情感的巨大转变,侧重于人物心理运动变化的过程。其被称为"心灵辩证法"。

在《安娜.卡列宁娜》中,有大量的情节是从人物内心隐秘的独白开始去引出读者对于主人公的思考和启迪。小说以男主人公列文精神探索的心理运动和女主人公安娜情感矛盾两条线索展开,展现出他们内心追求和现实冲突之间的不和谐,让叙述的笔触展现的多角度化。

列文的双线心理

列文是精神探索类型的人物,他出生贵族,却不喜欢都市生活。在上流社会人的眼中他就是一个平庸的乡绅,没有突出成就和地位。但列夫托尔斯泰却赋予了他纯洁的心灵,让他在田园生活中得到心灵的净化。他的心理过程是沿著两条路线发展的。第一条线索是对农民问题的探索。在农事改革上,他希望保留地主阶级所有制,以此来缓和阶级矛盾。但是农民并不领情,也不信任列文,这让列文一度有了自杀的念头,他经历了从理想的追求到失败后的悲观。第二条线索是对个人幸福的探索,列文对基蒂的迷恋在第一部的第六章里可以看出,基蒂的出现给了他极大的热情和不确定,他既忐忑又迷恋,但于此同时他的感情是真挚而又理性的,在向基蒂告白之前,他的内心会反思自己和基蒂之间的差距,会设想自己被拒绝后的场景,因此在第一次求婚被拒绝后,列文的反应是"一分钟以前她还是那么亲切,对他的生活那么重要!但片刻之后,变得那么遥远,那么陌生。"这种理性的心理发展,让列文在面对爱情的过程中,能够及时的从爱情的狂迷中解脱出来,最终以平稳的力量去经营他的婚姻。从总体来说,他的心理运动是伴随著精神探索有层次的展开,是一种理性的心理思考。

安娜的心理描写

小说对安娜的心理矛盾描写,则侧重于展示她的情感变化,突出表现人物内心矛盾的多重性和复杂性。作者为安娜安排了一个双重的角色,一方面她渴望追求自由的爱情,对自己的丈夫卡列宁表现出极度的厌恶,但是另外一方面,出于道德的自责又让她对自己的丈夫产生出一种负罪感,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著力刻画女主人公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对于安娜自己而言,她也是矛盾的,一方面伪善的上流社会使她憎恶,另一方面她又十分依恋这种生活。安娜第一次出场,从沃伦斯基的眼睛进行心理刻画,安娜的微笑里有一种压抑的生气以及洋溢在全身心过剩的生命力,作者以侧面的视角去展现安娜的矛盾,为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安娜是一个生存在双重挣扎下的贵族妇女,她的身上有著对激情的压抑和对爱情的渴望。而内心独白的心理描写方式,能够恰到好处的展现出她个人决绝的反抗精神,她坚定的呼喊出"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在对比现实世界的冷酷,沃伦斯基激情过后,对安娜的冷漠和不关心,让安娜感受不到内心的爱与幸福,她的心灵遭受了绝命的打击,最后走上了卧轨自杀之路。死之前在火车站的那段独白,也是非常深刻的。安娜反思沃伦斯基的虚荣,以及她自己在这场爱情里的日益沦陷,这段独白把自己对爱情的激情以及对沃伦斯基的薄情与绝望,死亡前的痛苦与恐惧,这些复杂的情感以安娜心理流变的过程呈现出来,展现出人类在爱与恨边缘的无助与孤独。这些独特的心理描写让安娜这一形象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在她的身上寄寓了一种女性反叛自我的决绝,因为无法在虚伪冷酷的环境里生存,只能用死来反抗自己,得到精神上的胜利。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也是世界最负盛名的文学巨匠。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第一流作品。要联系托翁这部巨著,来谈谈他的心理描写的特色。深感自不量力,一般而言,一个最普通的读者,是难以对大师的精品力作说三道四的!勉为其难。作些零碎的断想吧!

托尔斯泰的文学才华,是以敏锐的观察力,对人物内心变化过程作了最细致的分析。他对典型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描述,从不以单一的静止的心态著手,而是从变动中,从一个转到多个的连续场景中转换人物的思想情绪,他揭示的是一个人物复杂多变的世界。描写的是人的心理过程。如《安娜卡列尼娜》中的贵族青年列文来到莫斯科向贵族少女吉娣求婚,本来是一件最普通不过的事,可列文的内心是复杂的,第一,列文认为自已的年龄偏大,长得丑陋,而吉娣是妙龄十八,而且貌美。第二,列文自觉社会地位较低,没有才能,没有出息,而迷人的吉娣决不会爱上他的。第三,列文认为自已长得不美,但且喜爱美丽的女子,应而推想美貌的吉娣决不会爱上自己。一个富有资产的,相貌堂堂的男子为何产生如此多的心理活动,最主要的是列文是个正派的,真心诚意的求婚者,他爱上吉娣,完全是出于内心的爱。而吉娣呢?当她察觉列文在爱他,并有可能向她求婚时。内心是处于矛盾交错的复杂之中!一方面她对列文是怀有深情的,这种感情是从童年时代就已开始了的。可另一方面她又爱上了美貌的青年军官渥伦斯基。假如答应列文的求婚,吉娣感到十分喜欢和放心。可一想到渥伦斯基总有些不安的成份,但渥伦斯基前程灿烂,而且温文尔雅,跟他一起,幸福是肯定的?而和列文一起,未来怎么样?是乎蒙上了一层迷雾?吉姊是一位初入社交界的贵族少女,她所产生的种种优虑及内心的种种交替活动,完全是十分正常的。托尔斯泰对贵族男女在婚姻大事的上所产生的思绪意识的揭示是不断变换的,饱满充分的。这是作家才华的能力的标志!

在写渥伦斯基与安娜在莫斯科相遇时,对这两人的内心揭示同样耐人寻味。初次在车站,当安娜从火车厢出来,在车门口下来,安娜的身姿美态,在渥伦斯基一眼中,就断定安娜是属上流社会的人,而且在安娜的眼神中,感到有一种被压仰的生气,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在安娜眼中闪耀著!而安娜呢?在微笑中,回头再看了渥伦斯基,并且再度返回车厢,微笑著与渥伦斯基富有力地握起了手。而当有人被火车碾压时,渥伦斯基慷慨地拿出二百卢布,救助死者的妻子。这举动。是当著安娜的面进行的,而安娜也敏感到渥伦斯基的所为,是乎是为了她?此番不言自明的心理活动,太合乎情理之中了吧!但真正把它表述得如此完美无瑕,只有托尔斯泰才能做到。这在为吉娣步入社交界而举行的舞会上,当无比美丽的吉娣发现自已所爱的渥伦斯基竞象一条忠实的狗一样,紧盯著安娜高雅华贵的仪表时,心里是一阵又一阵的痛苦。通过古典娣的内心的激荡,也深入地展示了渥伦斯基与安娜在舞会中的内心世界,渥伦斯基的倾慕安娜及安娜的得意的微笑红光,充分说明了这一切!不作铺垫交待,不加详尽发挥,从人的神态举措中传达出人物的内心的不平静的波动微浪。这是文章高妙之处。一切均是那么合情合理,丝丝入扣!人类心灵的知识的把握,内心秘密泄露之巧妙,是真正的优秀的作家成功的依据。托尔斯泰以少有的罕见的清新气息,赋予他的作品十分特殊的美!在安娜临死的那一瞬间,安娜想起了童年的往事,做姑娘时的生活,回顾了自已带著爱与恨的一生,寻觅爱情又得不到的种种经历,最终看到的是摆脱苦难的唯一办法,丧身于火车轮下。"那枝蜡烛,她曾借著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蜡烛……永远熄灭了」!安娜结局的最后那段心理描写的确是惊心动魄的。内心独白与外界事物和渥伦斯基的关系的分析,达到空前绝后的程度。这就是文学巨人列夫托尔斯泰对世界文学所做的伟大贡献!


感谢邀请。

一、【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俄国作家中最为响亮的名字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作为享誉世界的文坛泰斗,他又被誉为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天才艺术家。

二、【业内评价】:

高尔基说「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在我看来,这是人类为自己所建立的三座纪念碑。」 近百年来,人们纷纷赞叹他在心理描写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福楼拜说托尔斯泰是「出色的心理学家」,法国著名批评家沃盖称托尔斯泰为「一位无与伦比的人类心灵的观察家。」

三、【艺术成就】:

托尔斯泰对小说艺术发展的最大贡献就在他的现实主义心理描写艺术,杰出的心理描写是他征服欧洲、震惊世界的法宝,可以说,小说到了托尔斯泰手里,人的心灵这个复杂多端,浩淼深沉,神秘难倒的世界才得以真实、细致、令人信服地艺术再现。

四、【列托尔斯泰心理描写手法的特点】:

在《安娜、卡列尼娜》一书采用了中「心灵对比描写法法」、「人物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等几种心理描写的方法来充分领略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艺术。

下面我们从《安娜、卡列尼娜》一书来领略托尔斯泰高超的心理描写艺术。

1、「心灵对比描写法」的艺术魅力

「心灵对比描写法」是托尔斯泰心理描写艺术,也是《安娜、卡列尼娜》心理描写最突出的特点。托尔斯泰的「心灵对比描写法」作为一种心理描写手法的特征在于:把心理描写当作艺术的表现的目的,准确地把握人物心理的千变万化,按照人物心理运动的形式,真实、深入、细致、生动地再现复杂纷纭的精神活动过程。

托尔斯泰用他那支魔笔直达人物意识的底屋。大到人物心理发展的全过程,小到在特定场合心曲隐秘,微小的波动,都被托尔斯泰一一描绘得清晰可辩,读来令人有洞若观火之感。《安娜·卡列尼娜》中每一个情节的设置,每一个场面的安排,人物的每一个行动,托尔斯泰都著眼于人物的心理矛盾变化,而不注重情节的曲折离奇,场面的戏剧性和人物性格的外在冲突。

托尔斯泰总是准确地把握住人物思想意识的本质特征,抓住各种矛盾对立的心理因素,从剖析人物在各种场合的心理细节入手,再现人物心理过程的真实。 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病危引起的卡列宁心理变化过程的描写,多层次、多侧面地展示了卡列宁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他灵魂的真实,显示了托尔斯泰「心灵对比法」的基本特征。

2、.用多种手法描写人物心理

托尔斯泰还善于采用多种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些手法是对传统小说艺术的继承,又具有托尔斯泰独自的特点。 比如他用内心独白 ,肖像描写等多种手法对人物进行描写,都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文学效果

3、变化多端的景物描写

托尔斯泰借景写情常采用的是缘情写景,他让人物把主观感情投射到外在景物上,然后再让带上主观感情色彩的自然景物和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强烈共鸣,这样使得复杂纷坛的内心世界与变幻莫恻,千姿百态的大自然交融,对照,映衬,从而生动的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每次读这些世界名著都让人禁不住要向这些文学大师致敬,佩服他们洞察人性的能力,佩服他们的批判精神,更佩服对文学的态度与热忱,让我们再一次致敬经典,致敬大师,致敬人类文明!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