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概念车都好酷,但很多量产后就变味了,难道外形真的不能做出来吗?


不是做不出来,而是成本。毕竟概念车只相当于一个手工打造的模型,没有考虑到批量化生产的诸多复杂因素。关于成本,这个已经有答主回答了,不过,我们这个回答应该是最详细的。我们会告诉你,哪些概念车的细节最容易向成本妥协。看下文吧:

发光的中网

实际上,以现在的工艺水平来看,除了宝马GINA概念车(下图)用的非主流柔性织物,尚存在碰撞安全性的问题外,其他金属/塑料材质的各种概念车中网,都能沿用到量产车上,成本差异不会非常大。

另外,为了强调科技感,部分概念车的中网还会发光,比如今年北京车展的MG X-motion概念SUV就用了这种点阵式中网。但是,这种看起来很酷的发光中网难沿用到量产车上。

概念版

量产版

以宝马i8为例,这款车的雏形是EfficientDynamics概念车,中网能发出蓝光,可在量产的i8就消失了。因为发光中网既不能承担照明的作用,但作为日间行车灯来说又太亮了,所以比较尴尬,而且多一个发光套件就多一种发生故障的几率,不光费成本还未必受车主青睐。所以,很少有量产车配备这种中网。

摄像头外后视镜

我们常看到概念车的外后视镜很纤细,甚至用摄像头替代。这样的好处是很明显的,因为一辆车造型风阻最大的部件就是外后视镜,一个看似很小的外后视镜其实能倾注车企1-2年的研发时间。但摄像头外后视镜就能明显优化风阻,而且现在摄像头的成本这么低,为何难以普及到量产车呢?

其实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用户习惯和成本。先说用户习惯,目前很多人尚不习惯看数字后视镜,就像你不习惯把平板电脑屏幕变成镜子一样,物理反光镜能给人最真实的还原反馈。而摄像头输送的影像,像素、色泽跟物理反光镜都有偏差。但是,我相信这个习惯未来会改变,因为凯迪拉克、WEY等品牌已经先使用数字内后视镜,一旦越来越多用户接受这种设计,把外后视镜变成数字化就不难了,总之,这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第二个是成本,虽然批量采购摄像头元件的成本很低,但你需要为此在车内设计更大的屏幕,而且要保证影像在多媒体屏幕的显示一点都不卡,因为如果显示有延迟,就致命了。所以,你需要在屏幕、多媒体数字系统投入的成本,远高于一个物理反光镜,目前来看尚不划算。所以,车企还是宁愿多做点风洞测试来设计传统后视镜。

天马行空的车灯

概念车最喜欢采用夸张的车灯,因为车灯是一辆车的「眼睛」,它能起到很好的「提神」作用。一副好的车灯,能让车的前脸看起来很精神。同时,车灯也是外观位数不能能凸显科技感的部分。尤其奥迪最喜欢在车灯上做文章,大家都懂的。

Q8概念版

Q8量产版

但很多时候,概念车的车灯是为了「酷」,灯光颜色可以要另类的,位置也可以夸张的,毕竟概念车不上路,可以不太在意法规的要求。但变成量产车后,要考虑的因素就很多了。

另外,复杂的车灯,成本很高,而且对供应商的技术门槛要求也很高,不是所有供应商都能能力开发出高科技、质量稳定、可靠性高的车灯。所以,当概念车变成量产车时,车灯或多或少会做一些妥协。

各种样式的车门

许多概念车会用另类的车门打开方式,比如雷诺Captur的概念版(下图),呈「拥抱」式蝴蝶门。但变成量产版后,马上有种「淘宝货」的落差感……

雷诺Captur概念版

雷诺Captur量产版

究其原因,是因为车门的开闭方式也影响到安全性,比如需要考虑到碰撞性能、用户习惯等。之所以全球大部分车都用传统的开门方式,就是基于安全和习惯考虑的,只有兰博基尼、劳斯莱斯等少数豪车采用另类的开门方式,但也都是经过长期验证。而且,法规也会限制开门方式,并非所有车都有「特权」像劳斯莱斯那样设计对开式车门。

但概念车嘛,不用考虑那么多,为了引起看客们的新鲜感,就设置各种新颖的开门方式。对于概念车,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要让人眼前一亮,才有更多人对这个品牌有好感。

超大轮圈

常有人将轮圈比喻做车的「鞋」,一副好看的鞋,容易让人产生好感,由此看出轮圈设计的重要性。许多概念车将轮圈做得很大(比如超过22寸),而且辐条的造型五花八门,旨在吸引眼球,形式大于功能。但到了量产环节,轮圈就变得务实多了,这不是车企愿不愿意造的问题,而是车主愿不愿意为一个华丽的轮圈花大量的钞票。

细节工艺

概念车常常为了表现造型,会忽略很多细节,甚至是基于1:1油泥模型贴纸涂漆而成的,单纯为了展示。所以,你在概念车看到的所有一切细节,都不能代表量产版的。举个例子,马自达CX-4的中网下沿中间有一处衔接缝隙,感觉是两段镀铬条拼在一起,然而,这在Koeru概念车上是没有的。为什么?

注意马自达Koeru概念车的中网

马自达CX-4的中网

因为在有限的成本下,电镀池很难批量镀出尺寸较长的镀铬条,如果长度太长,那么镀铬条的镀层厚度就不均匀,变成「不合格品」。所以,镀铬条长度超过限制,就意味著报废率增加,对于车企来说是不划算的。所以,当很多便宜的车需要用较长的镀铬装饰时,往往用几段来拼接。但在概念车上就不存在这种现象,因为那是手工打造的1:1模型,无需考虑批量化工艺的难度。


T台走秀的衣服你能穿出门吗?
所谓概念,那么厂家可以在一个中心思想的指导下,几乎无限制的发挥。所以你会看到概念车的各个方面都十分科幻,硕大的轮毂,超低的车身。线条唯美,外观感人。但现实总是残酷的。首先量产了辣么肯定要考虑到一个耐用性。虽然不能做出一部永远不会坏的车但是也不能说造出一部隔三差五就要维修的车吧,所以很多的「唯美」地方必须要砍掉,比如车身上某些奇奇怪怪的地方,车内的某些奇怪的东西;另一方面就是成本。既然要作为钻钱的工具,在满足最低标准的前提下,肯定是怎么省钱怎么搞的,所以那些炫酷的东西又要被砍掉,比如全屏幕的中控,炫酷的座椅,拉风的灯,硕大的轮毂,说道轮毂还有一个就是跟动力相关。总所周知目前紧凑级别的车一般是1.x,2.x这样,带不带T无所谓,原厂为了保证其耐用性以及燃油经济性肯定选择了一个适中的调校,那么也就决定这些车的动力并不是很强,但是够用——前提是把轮子做小。做小了一个轻了,另一个便宜了,还有就是省油了。所以很多概念车量产后轮子都变小了——概念车他不需要考虑动力。此外,炫酷的保险杆等等,也会局限于成本以及耐用性做出调整。

概念车一种是为了展示新技术、新设计理念的纯概念车,这种概念车往往外型与现在的汽车差别很大,也基本不会量产。

另一种是接近于量产车的概念车,这种概念车是为量产车做准备,车厂通过展示概念车来获取媒体、大众的意见和评价,可以说是一种市场调查吧。这种概念车和量产车的区别就基本不大了。
你所说的是国产吧,哈哈。单说汽车外壳。

ps一张车的照片,成本不超10元钱。

制造外形所需的模具成本可能上千万。你想一下。
成本和市场决定
概念车是对当前科技的一种超前展示,不考虑成本和量产所需的技术水平。开发概念车更多的是企业展示设计能力科技水平的目的。所以不是做不出来,而是无法批量的而且稳定的做出来,或者成本决定不值得批量的做出来。

正好刚看到个图,也给你看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