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獲利的第一步從信任自己開始

 

遵守操作紀律才能降低虧損的機率

李佛摩絕對是傳奇中的經典,沒有顯赫的學歷卻能縱橫股海數十年,並從股市中獲取了大多數人望塵莫及的報酬 (雖然也繳了不少的學費),更曾多次以一人之力來影響整個股市,雖然大起大落的投資生涯以及頗富爭議的私生活使得其毀譽參半,但李佛摩絕對稱的上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手。

分析李佛摩的成功之道,天分及紀律是兩個最主要的原因。僅有小學學歷的李佛摩對數字卻異常地敏銳,利用抄黑板小弟這樣枯燥乏味的工作機會,磨練出優異地解讀盤勢的嗅覺,這樣的天分是常人模仿不來的,雖然投資天分確實為他帶來不少的獲利,但卻因為缺乏自信及紀律,總是在股海中載浮載沉。直到兩次破產的經驗告訴他:唯有保持自信才能持續的獲利,從那一刻起李佛摩才算是真正地從股市裡掏金,在此之前的資產則全都是由空中交易所 (或譯作空桶店) 獲得。

光有自信當然不可能從股市裡掏金,在背後支撐著李佛摩信心的正是嚴格的紀律:檢討每次的交易缺失、藉由閱讀報紙來掌握市場脈動、仔細研究投資標的的基本面、順應盤勢走向操作等。也正因為紀律,讓李佛摩得以堅信自己的眼光與操作,當判斷正確時勇於加碼,反之則立即停損,小賠大賺而獲得巨大的報酬。

正因為李佛摩是個極度自律的交易者,才能多次地從破產的深淵裡爬上來,進而締造更豐厚的獲利。

 

股市裡的孤狼

李佛摩總是充滿自信的交易,即便自己交易的方向與投資大眾不同仍舊不動搖,即便判斷出現失誤也都因快速停損而止血。正因為堅信自己的投資決策,少了旁人的耳語干擾,使得李佛摩總能在第一時間作出最適宜的決策。由於當時的資訊並不像現在這樣隨手可得,使得各種的小道消息充斥著每個交易所,一般投資人總是在追逐著看似美好的未來,卻總是以賠錢收場 (直至今日這現象依舊存在)。李佛摩從不理會這些看似美好的內線消息,堅信自己的判斷勝過任何宣稱可靠的內線消息,雖說如此,李佛摩的投資生涯中仍有兩次依照別人的建議所作的操作,不意外的,這唯二的經驗最終都以破產收尾,這讓李佛摩更加堅信投資決策絕對不能委由他人幫忙

 

 

必讀經典:股票作手回憶錄

A1290084.jpg

這本書沒有艱深難懂的理論或學問,也沒有任何教導讀者獲利的公式或技巧,但李佛摩的投資經歷絕對能讓投資人獲得不少的收益。若用投資性質來歸類的話,李佛摩可以說是技術面操作的大師,因此,許多自翊為基本面或價值型投資人便很容易錯過這本經典,這實在是相當可惜的一件事。因股神巴菲特的故事使得台灣開始流行起價值型投資,多位價值投資及存股達人的崛起更加深了股市很好賺的錯覺,使得投資人忽略了過去七年其實是個美好的多頭時代。另外,許多投資人更因為2008年的大虧,而將虧損的矛頭指向技術面選股,非得將自己侷限在基本面、技術面或籌碼面的小框框裡,而忘了順勢操作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大師級別的經典多半沒有固定的交易模式,卻充滿了交易的智慧及虧損的檢討,正因為投資已經內化為大師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要解釋他們成功的原因就如同解釋一加一為何等於二同樣困難,太過複雜的解釋少有人能夠理解,太過簡單卻又無法確切的傳達義涵。因此,讀者應該學會在閱讀的過程中,運用自己的思惟去探討李佛摩為何作此決策,並切換到自己的操作習慣嘗試作決策,如此才能真正吸收大師的投資精華,而不只是單純的閱讀。

 

唯有自己作決策的投資才可能有巨額的獲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