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义和团,将自己定位是与官方合作,令清政府处境两难。

回顾晚清的历史,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两件大事让人痛心唏嘘。后世难免有这样假设:如果慈禧果断剿灭义和团,必定不会诱发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更不会有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在北京举行阅兵仪式 (网上图片)

历史虽然没有如果,然而,慈禧在现实上,不容许她向义和团下狠手。在1900年6月21日,她正式向列强宣战前,均在剿抚之间游移,是现实环境制约了她。其中一个焦点就是义和团的口号及立场。

当年,列强在清朝的势力越来越强,不断攫取利权。面对来华的传教士和中国教民强势,清政府在处理百姓与传教士、教民的纠纷时,往往牺牲百姓利益偏袒传教士和教民。

慈禧穿著珍珠云肩,与外国公使夫人合照 (网上图片)

山东、直隶等地百姓,也可能因华北旱灾的催化下,最先表达不满,起而行动,打杀传教士和教民,进而仇视一切洋人和铁路、电线等舶来品。然而,历年来的起事,矛头都会直指政府当局,希望将之推翻。但这次完全不同,义和团成员是要打击侵略中国的洋人,帮助清廷稳固统治-「扶清灭洋」-义和团将自己定位与官方合作,而非敌对。

从现代的眼光看,义和团是带著民族主义情怀,只是裹挟著愚昧和盲目排外的心理。如果慈禧痛下决心,强力镇压义和团运动,那么局面将会如何?它再不是官府「合作者」,而是「反叛者」,他们很大可能会调转枪头对著清政府,这样,一场排外运动就变成内乱,令清廷处境更加艰难。

义和团 (网上图片)

慈禧心知义和团「刀枪不入」神功未必可信,但也不能旗帜鲜明的,以武力平定义和团运动,而要「以抚为主」,但不打击义和团,就无法安抚各国公使,无法阻止他们的军事行动,慈禧也不敢去得罪这些洋人。所以,她又不得不下一些限制义和团的谕旨,派一派兵镇压、遣散团众。

1900年5月29及30日,慈禧连发两道谕旨,充分表现她两难:第一,「若不迅速筹办,何以禁邪慝而净根株!」,意思是指,义和团杀人放火与乱民何异?语气严厉。第二意思上是指:义和团杀人放火,是因为混入「游勇会匪」,要求地方官员处置时区别对待,「严拿首要,解散胁从」。这是一种模棱两可、两面讨好的策略。

当然,结果也令外国列强十分不满,义和团也继续发展。不过,慈禧到了6月21日为何突然大变,公开义和团的合法地位?这也是形势有了新发展,逼她做出的选择。

慈禧 (网上图片)

当时,义和团已经迅速做大,遍布京城大街小巷,清军也被广泛渗透,无力镇压。慈禧加以招安利用,顺势利导,将他们推向对外战场,也是意料中的事。另一方面,早于6月19日,慈禧得到报告指,八国联军不顾清政府关切,要求中国守军交出大沽砲台(事实上,慈禧收到报告时,联军已占领了大沽砲台)。大沽砲台丢失,令天津更危,北京也丧失重要屏障。慈禧认为联军咄咄逼人,碾压她的底线,有必要回击。所以,也成为她发布宣战诏书的重要理由。

联军占领大沽砲台 (网上图片)

还有一点就是,外国公使反对慈禧废立计划,也让慈禧憋著一口乌气。1900年初,慈禧打算废黜光绪,拥立端王载漪之子溥俊称帝。吉日都择好了,外国公使却表示反对,慈禧有所忌惮不敢力推,只得作罢,并进一步加深对洋人愤恨。加上,载漪等盲目仇外的王公,在慈禧面前煽风点火,力主对外开战。载漪编造外国公使要求慈禧归政光绪,谣言深深刺激慈禧敏感权力神经。联军一旦进京,很可能强迫她将大权归还光绪。慈禧对此深深忧虑,利益攸关,这是慈禧发布宣战诏书的隐情,也是她反复强调的「得已之苦衷」

慈禧不是糊涂虫,但是内外形势发展太快,加上载漪这样「猪」队友,让她很难准确判断局势,最终酿成「庚子拳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