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良知,在审判的天平上,究竟孰轻孰重?人又应该为自己的过错付出多大的代价?换做是你,会选择接受刑罚,还是宁可背负一辈子的罪咎?

(以上节录自博客来网路书店之罪咎内容简介

 

德国最会说故事的辩护律师,继《罪行》之后又一力作

从800件真实刑案中汲取的人性故事,媒体高度赞誉,德国60万书迷欲罢不能

《明镜周刊》畅销书榜冠军,作家、导演、医师、律师、书虫、爱书人争看,热烈期待电影上映

本书荣获德国歌德学院 Goethe-Institut 「翻译赞助计划」支持出版

 


 

费迪南.冯.席拉赫将刑事案件化为伟大的文学作品。这位德国最会说故事的辩护律师,再次执起毫无矫饰的纪实之笔,以其独一无二的语言,轻声但坚定的对善与恶、有罪或无罪,以及我们每个人的道德责任,提出更尖锐而核心的质问。

(以上引用自博客来网路书店之罪咎内容简介 

罪咎罪咎》书册封面(图)

注:图来自诚品网路书店之图示

书名罪咎

作者:费迪南‧冯‧席拉赫 / Ferdinand von Schirach 著

译者:薛文瑜 译

出版社:先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25日

个人评价(满六)★★★☆☆☆

本书性质:证据。人性。公平。正义

内容简介

 (以下引用自博客来网路书店之罪咎内容简介

  在罪的深渊中,人无所掩蔽,只剩下赤裸裸的存在。

  犯了错的人,未必都以接受刑罚作结,但罪咎可能就此生根,以超乎想像的方式,崩毁原来的世界。

  两名女子杀人,各自被判无罪获释;一个司机阻止了可能的变态谋杀,却遭判徒刑。一对伴侣杀了强暴犯,一生饱受不堪过往纠缠。九名管乐队的凡夫俗子毁了某个女孩的人生,竟没有任何人背负刑责……

 

章节目录

(以下引用自博客来网路书店之罪咎目录

各界书迷震撼推荐

 庆典
 DNA
 孩子
 解剖学
 第三者
 行李
 渴望
 光明会
 雪
 钥匙
 孤单
 司法
 补偿
 家族
 秘密

推荐人佳评分享

 那些不能不承认的黑暗人性苏绚慧
 惊心动魄的残酷与真实彭树君
 罪咎──认识它,我们会更加认识自己许泽天
 人性难题,没有「唯一正解」冬阳
 为正义女神取下蒙眼的布巾吴宜臻

 

个人感想(剧透请慎入!)
 

  德国律师费迪南先生继《罪行》后,再一最新力作-《罪咎》,在许多接手的案件中,挑选出这15件真实案例,应是最为贴近「罪」、「咎」了吧!此书每篇故事,都令岚黛发指,谁说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即使法律规定再完善,公平正义仍有无法伸张之时,往往发生了难以挽回的悲剧后才看见一个大漏洞。

  【庆典】一位平凡女孩,被许多男人强暴后,因证据在急救女孩时未妥善保留,即使为女孩伤心、愤怒、抱不平的人再多,那群男人仍无法被起诉而获释;【DNA】一对情侣不小心杀了好心帮助他们的「好人」,以为天衣无缝,多年后拜科技进步所赐,烟灰缸上的DNA找到了他们,招供后便双双在河畔边自杀;【孩子】女孩喜欢自己的女老师,想把她据为己有,女孩妒忌老师的丈夫,开始计划陷害老师的丈夫,女孩如愿让他成罪,并让他坐牢,也使他们离婚,最后他终于挨到出狱,他绝对要讨回公道;【解剖学】计划非常的缜密,他想将她占为己有,在他即将实行时,天外飞来一辆宾士救了女孩;【第三者】一对平凡的夫妻在一次饭店蒸气浴场遇到「第三者」后,是缺乏刺激、是生活太平淡?换换爱换到什么?一切早已变了调;【行李】一只装了由印表机印出许多惨不忍赌的尸体分尸照片的诡异行李,而照片上的断首残肢却无从得知是谁;【渴望】有个幸福的家庭,有爱她的丈夫、有她爱的孩子,在这一切平淡安静的生活里,她到底渴望再得到什么?;【光明会】被父母送往寄宿学校的男孩,承受了多少压力与伤害,而同侪间却将男孩当成祭品慢慢绞死并审判之;【雪】手上握有贩卖毒品的男人楼房的钥匙,掌握一个毒窟的老人,被警方带回,在与毒虫男人的情人见面后,老人开始保持缄默;【钥匙】一支钥匙可使一个女人被论罪科刑,也可使另一个男人无罪释放并为自己带来一笔财富;【孤单】被强暴后在自家产下一名婴孩,生下时有生命迹象,无辜的意外小生命,最后是溺死的,此名少女后判无罪;【司法】莫名奇妙被警方带走,又被安了一条打伤某人的罪名,他明明是个需要柱著拐杖才能好好走路,瘦成皮包骨、没什么力气,只是名字拼音与凶手一样罢了;【补偿】沉浸在与所爱之人幸福的生活中,女儿出生时,她更幸福了,在丈夫第一拳打在她身上时,她知道梦碎了;【家族】同母异父的弟弟是个累犯,家庭环境迫使他选择这条路,哥哥倒比较像一般人,与他截然不同;【秘密】他说他的眼睛被眼镜行的店员植入了一台相机,看得见所有秘密,最后被带去精神科。

  逃得过法律的制裁,不代表逃得过内心的谴责。一个人犯下罪行,以法罚之,在现代的社会是再正常不过,但有时在犯罪的当下,或计划犯罪前,往往是没有原因的,自己为何会做出这种事,也无从解释,而有人却是想得到什么而包庇嫌犯。有太多太多无法以客观的立场、旁观者的角度去解释案件,人犯罪的动机是什么?即使罪行清楚确定,罪咎依然模糊不已。

 

附注-名人推荐

(以下引用自博客来网路书店之罪咎名人推荐

「每一篇都是一次令人毫无招架之力的撞击!」

吴念真、小野、光禹、黄国华、冬阳、卢苏伟、张大鲁、苏绚慧、许泽天、詹宏志、蓝祖蔚、戴立忍、林永颂、卢郁佳、王浩威、顾立雄、林峰正、吴宜臻、李伟文、彭树君、陈玉慧、冯光远、丁文玲……各界粉丝欲罢不能,震撼推荐!

和作者的上一本书《罪行》比较起来《罪咎》艰难太多了。艰难,指的不是阅读的过程,而是每一个「故事」读完之后的感觉──郁结于心、难以言语、不知如何是好。如果《罪行》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部电影的话,《罪咎》的每一个故事,对我来说则都是一次在毫无准备、毫无预料之际,令人毫无招架之力的撞击。什么罪?过程怎样?谁加害了谁?破案了没?正义是否得到伸张?这些因为书名有个「罪」字而自然产生的「阅读预设」,最后你会发现它们似乎一点都不重要,因为它们只不过是作者用来逼使你思考、逼使你认真感受撞击之后那种剧痛的工具而已。犯罪者、受害者、律师、法官、甚或法律本身,在这本书里都已失去我们所熟悉的定义天地不仁……掩卷之际闪入眼前的是这四个字吴念真

我无法一次读完费迪南.冯.席拉赫写的这两本书,因为太浓的哀伤和太悲惨的命运像是在一个暗夜不断膨胀的妖怪。我得赶快逃离现场,怕被那个妖怪吞吃了。我知道我很快又会拿出他的书来继续读下一个故事。在我缓缓细嚼慢咽他细腻的文字时,我的内心深处得到了一种共鸣和救赎。我是那么熟悉里面的痛苦和无奈甚至于绝望,不是因为我曾经经历过完全相同的情境,而是我对那些痛苦完全能够体会理解和同情。我会选择创作,或许就是这个原因。-小野

是非对错,谁来评断?形形色色的人生,透过律师柔软的心灵,缓缓道出。-林峰正律师(民间司改会执行长)

真正参与过审判的人都知道,不论在发现真实或妥适处刑上,审判工作确实艰难,误判总是难免。加上,审判者对惩罚的过度渴望与急切,往往让天平的一端,原本应该沉甸甸的砝码,也就是无罪推定原则,变得像羽毛一样地轻,正义与不正义的那条线也就因此更模糊不清了-顾立雄律师(万国法律事务所)

如果要打官司,遇上费迪南.冯.席拉赫,请尽快回避,因为他洞悉人性,让你无所遁形。如果要读犯罪文学,费迪南.冯.席拉赫是你最佳选择,因为他的文笔犀利,布局迂回,总在始料未及处,给你意外震撼-蓝祖蔚(影评人)

当代最受注目的德国作家,他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的亲身经历真的与众不同,很少人可以像他那样地写,他活在他的故事中,他自己便是故事的一部分。他不但可以上法庭为犯人辩护,说故事的能力和文笔又绝佳,老天,就有这样的作家,让我也不得不读。我先是在《明镜周刊》上固定读他的专栏,现在也固定拜读他的小说。-陈玉慧(旅欧作家)

除了精采的故事与人性省思外,本书也为我们带来最佳的法律教材。我国法律向来与德国渊源深厚,实际操作是否也像故事中的发展一样,耐人寻味。-许泽天(成功大学法律系助理教授)

失去了自我监控与觉知,失去了求助的勇气与改变的力量,人其实就像是实验箱中的小老鼠,逃不出被摆布的命运。……唯有承认人性黑暗面的存在,不再否认,我们才能真正学习正视黑暗的力量,通透黑暗面的影响。而不是在无知中被黑暗席卷,陷入无法自拔、无法意识与无法掌控的人性灾难。-苏绚慧(马偕医院协谈中心咨商心理师)

这是一本好书!不只是悬疑的故事,你还会看到自己内在的罪恶的对话-卢苏伟(作家、亲职教养专家)

如果《罪行》是审视犯罪者,《罪咎》就是审判了律师这职业。举证之所在,败诉之所在。辩护律师到底该站在受害人或加害人的立场?到底是为了正义伸张?还是个人的胜诉率?看完书,我很高兴我不是律师,也求此生不要与律师交手。-张大鲁(这些人那些事 网路广播电台制作人)

现实生活中遭遇的许多事,往往是没有「唯一正解」的。纵使已备妥必要的工具、制定完善的规则,不见得一定能求出合理、公平的,可预期且符合正义的答案。我藉〈庆典〉中的一段话,来表达我阅毕本书后深刻且强烈的感触:「我们一夕之间长大成人……事情再也不会是简单的。」-冬阳(推理评论人)

《罪咎》比起《罪行》充满更多的人性情欲、贪婪、宰制的描述,然而故事中的人物在正义女神面前,未必得到应有的罪罚。这本书可以让国内读者深思司法制度改革的可能!如果正义女神蒙著眼,就帮她拿下布巾,看清楚这个人性的世界-吴宜臻律师(台北市女性权益促进会理事长)

也许没有真正的恶人,只是谁都敌不过内心的软弱。阅读冯.席拉赫的书,我的感动是,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曾经发生过这样的真实。而我的感伤,也是这一切残酷,竟然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彭树君(作家)

《罪行》带来的阅读震撼历历在目,续集《罪咎》又冲击著我们,驱使我们在阅读中不时针对故事中法律、道德、人性、犯罪或惩罚面这些元素间的纠葛,掩卷陷入思考。《罪咎》中不少极短篇,虽然情节简单,但是提供给读者的反思空间,与那些长篇相较之下丝毫不逊色。-冯光远(作家)

继《罪行》一书后,作者完成《罪咎》的十五个短篇故事,高潮迭起,引人入胜。每个故事述说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心理状态的被告、被害人或相关人,在面对案件、面对责任和司法时的真实处境及人性反应。读者可以从这些故事更了解司法的极限,当事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及认定责任的困难-林永颂律师

当代的德国人,是最贴近「罪」的一群。天主教基督教的传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包袱,都迫使著她 / 他们必须想清楚道德与刑罚的疆界。新生的德国,是受到无罪推定的被告,但他 / 她不愿保持缄默。因此德国的文学艺术电影创作者,屡屡不自觉的再现、重塑审判场景与画面,阅读大众得以有幸见识天堂的极底层,理解了一念一步即堕入地狱的恐慌。当然有时,我们读者也喜欢闲坐在上帝的门阶,俯瞰人间的悲惨纠结,带著一丝幸灾乐祸的心情,像幼稚园孩童一样,学习什么是同情怜悯。这是相较于英美的犯罪与侦探小说,德国叙事更像惊悚片的原因。这本书像是虚拟的角色扮演电玩,可以让人细细体会当一个刑案律师的复杂滋味-丁文玲(文化评论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