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工陶藝成型方式

傳統手工藝是人類文明的偉大結晶,陶瓷藝術不僅僅給人類生活和生產來了巨大發展和便利,陶藝也是一門持續以恆的手藝,陶瓷製作方式主要有泥板成型、泥塑成型、拉坯成型、泥條盤築、捏塑等等。

陳朝超柴燒

泥板成型:用泥板製作陶藝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容易形成較大的完整的表面,成型速度較快。泥板成型技術要求很高。要做好泥板成型作品,必須掌握好泥板製作,對所用泥料的感知,泥板結合等技術問題。泥板成型在中國國內使用較多且歷史較久的的產區是江蘇宜興的紫砂器物。

陳朝超柴燒

泥塑成型:利用泥塑的方法進行陶藝成型,由於整個造型是實心的,所以也叫做實泥成型。泥塑成型的特點是能夠保持塑造的外在肌理和創作痕迹,造型也不用考慮翻模對造型的影響,比較隨意,具有較強的原始藝術表現力,與雕塑有異曲同工之感。

陳朝超柴燒

拉坯成型:利用拉坯機產生的離心運動,在旋轉過程中,對含水半固化狀態的泥料按照設計構思拉伸成型。拉坯成型在古時已經普遍使用,薄如蛋殼的黑陶,絢爛奪目的彩陶,晶瑩透徹的越窯陶瓷,都留下了拉坯成型的痕迹。現代陶藝繼承了古代陶瓷藝術的創作形式,又有了新的藝術創造,拉坯成型簡單易學,造型豐富,是現代陶藝極為普遍的成型方法。它體現了作者對泥料性質、成型技法以及對藝術形態的掌握程度,是藝術設計能力的幾種體現。拉坯是年輕又古老的技藝,年輕是因為現代陶藝的獨立和發展,古老是因為她伴隨著人類文明史,透著原始的魅力。

陳朝超柴燒

泥條盤築:泥條法是通過泥條來構築成型的一種盤築技法。泥條可以是經手搓成,也可以通過壓泥條工具擠壓成型。搓泥條時要把握好你的可塑性,以免在盤築形狀時產生開裂。如果你想以泥條盤築法一次完成一件大作品或一件很複雜的作品,是較困難的。因為作品要有一定強度才能使你繼續盤高,而且連接部位要保持一定的濕度,才能保持胚體之間的粘接。在盤築過程中,要把握好泥的乾濕度,注意掌握好造型的輪廓線。以泥條盤築法創作的作品特點是古樸、流暢,富於變化。

陳朝超柴燒

捏塑:捏塑是用手捏成,多屬小件玩具,如唐宋兩代各種姿態的娃娃、雜技人、牛羊馬狗猴等十二辰屬相等。四川邛窯捏塑傳世甚多,形態均很生動。河南、河北地區瓷窯捏塑小玩具也惹人喜愛,以白釉黑釉者較多,如動物中的長脖子高頭小羊、捲毛張口坐獅,形象生動有力而不覺誇張。陶藝成型的方式很多,通過不同的成型方式完成是根據陶藝家的設計要求和想要表達是思想相結合,做出有溫度的陶藝品。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