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让知识共享已经发展到了极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已不再是梦,免费获取知识也不再是什么难事。「知识不值钱」成为时代发展的产物之一。

随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舒适和享受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在趣味中获取知识成为更多人的追求。近几年,各类文化节目备受追捧,收视率居高不下,就以《朗读者》为例吧,里面的文章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内容,单就文化领域来说,它没有新的东西出现,真正吸引人的是它的模式和它整体呈现出来的效果,董卿的教科书式的开场白,朗读者的故事,舞台效果,还有很多我说不出来的隐藏在故事背后为这个节目默默付出的人。我们愿意为之付费的原因是它的表达方式。

任何书籍电影都可以找到免费的,我们为什么还愿意去买纸质书籍,或者通过其他付费渠道去获得呢?答案很简单,因为付费的用户体验更好。所以,我们并不是为知识付费,而是知识的表达方式。

现在各行各业都提倡创新,我们所谓的创新,其实就是排列组合,把旧的东西重新打乱用一种新颖的方式表达出来,排列的好的就成了成功者。就拿设计师来说吧,他们的收入就来自消费者为他们的表达方式买的单。知识就好像衣柜 里单件的衣服,我们可以自己随意穿搭,但是我们更愿意付费请形象设计师来为我们搭配。

我们打赏公众号微博是因为什么?他们的观点而不是汉字本身,换种说法,值钱的是他们对汉字排列组合的方式,而不是汉字本身。

知识不值钱,知识的表达方式才值钱,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来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黄执中的这个说法有失偏颇,且本末倒置,明显是在为自己的产品代言,吸睛做得溜啊。

如果知识不值钱,表达知识的方式值钱,那不是变成说相声搞表演了吗?按照他的这个逻辑,难怪很多籍籍无名的科技工作者和专业人士不值钱,搞娱乐的很赚钱了。

当然,从商业和品牌角度来说,确实人人都需要营销自己,但是营销自己的前提是你肚子里得有货,否则就成了瞎忽悠,甚至知识骗子。要不是为什么很多不科学、伪科学的东西会那么盛行呢?就因为有缺乏逻辑和常识的大众存在。所以,「科普」还是很有必要的,「科普」本身就是知识普及的过程,如何让大家听的明白,掌握这些有用的知识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一切为了赚钱。现实却恰恰相反,很多贩卖知识的商人为了赚钱,管它科不科学、严不严谨,只要听众嗨了就行,能收钱就行,那就要想方设法包装知识,把一个明显有问题的概念吹上天,夸大焦虑、调动情绪,迎合大众需要,这样听众听起来当然觉得很爽了,但是结果呢?还是发现没有解决问题。

不知道黄执中本人什么学历,读的什么学校。如果真如他所说知识不值钱,他就不应该上学读书,直接去讲如何表达知识不就得了?

其实,这个逻辑不难理解,就像一个人饿了,连续吃了3个包子没吃饱,吃了第4个包子终于吃饱了,他却拍拍自己的肚子说:前面3个包子根本没有用啊,只有第4个有用,才让我吃饱。

这样说是不是很装逼呢?前面3个包子先吃到肚子里去了,为「肚子吃饱」奠定了基础,但你不能当它不存在,装瞎啊!

这样故意搞错顺序真的很好吗?所以我说黄执中是本末倒置,就是这个意思。

学习知识是一回事,怎么表达知识是另外一回事,但本质上,这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行,否则就等于否定自己,让很多东西变的毫无价值和毫无意义。

我是喻德武,职场老鸟,人力资源大叔,爱才如命的非青年才俊,可以回答一切有关职场和社会问题的杂家,欢迎关注和我交流!


这话初听是比较刺耳的,感觉这个观念非常极端。但仔细一想其实也不无道理。

我把它改一下「知识并不是最值钱,只有能被人了解的知识才是真正值钱的。」

这个话怎么去理解呢?打个形象点的比喻,小麦有营养么?当然有。但是人类如果干吃小麦粒是无法吸收它的营养的。但如果小麦换了种表达方式——有人把它磨成面粉,做成馒头。你是不是就能吸收他的营养了呢?再花点心思,我们用它来做牛角面包,戚风蛋糕,泡芙。你是不是就更喜欢吃了呢?

是的,很多原始的知识,就像小麦那样。只是一种原料而已,不能轻易的被普通大众所了解和吸收。于是就有了很多知识加工者,他们把知识的原料加工成你能了解甚至是你喜欢了解的方式。

相比而言,知识的加工和传播者对知识的普及的作用更大,所以才有了表达知识的方式才值钱一说。我如此一说你对这句话的认同度可能会加高了很多。那么放到现实生活中又都是谁在表达知识呢?

其实这样的角色在生活中处处存在。老师就是最典型的知识表达者,他们用知识的表达方式让你从一个文盲一步步成长从而成功拿到了大学毕业的文凭。律师可以把一条条深奥而拗口的法律条款,表达和应用到现实中。我们平常常看的知乎和悟空问答,也是这样的知识传播和表达平台。它们共同特点就是让更多的人更容易的了解知识。

最后我们去扒一下米果文化和黄执中。米果文化实际上是马东创办的一家公司。黄执中目前是米果的一名签约艺人,台湾人。来大陆之前曾经拿过好几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的最佳辫手。2016年第三季《奇葩说》奇葩之王。

所以你应该明白了,这个家伙的言论为什么这么尖锐了吧。奇葩之王么。

在这里我也要对黄执中说一句: 你的观点其实一文不值,我的回答才是真正值钱的。

因为知识的表达方式才值钱,不是么?(笑)


如果你也喜欢科技就点点关注我吧

第一、知识都可以免费获得

这几年刮起了知识付费的妖风,其实不是知识有多么值钱,本身知识就没有标价,突然被标上了价格,这就让人很难受,理解的人嗤之以鼻,不理解的人跃跃欲试,好生尴尬啊。就像我们从小到大进行教育一样,学知识是不花钱的,但是有人有序的组织就要交学费了。这就是学校的原始意义,提供一个获取知识的平台。每个人在同一个平台上也获取了千差万别的知识。当然了,不交学费也可以获取知识,但是这个代价有些大了,毕竟每一个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任由你去自由获取。要不然谁来养这个社会呢?

第二、知识付费只是延续了大部分人的假习惯

好多人还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迷茫了,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突然有人发财了,突然有人一夜暴富了,还突然有人实现了财富自由了。这些好多好多别人已经实现的目标撩拨著那些无所事事的但又有伟大理想的人们。所以就出现了一种叫做知识付费的现象,然后这帮人就买单了。结果人还是那群人,布道者成了人生赢家。这个现象是不是让人觉得很好笑啊。其实这种现象很正常,毕竟作为有伟大理想的我们去支持一部分人实现他们的理想也是我们的价值。每个人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有被世人认可的社会价值,当然这也不是一件短时间和简单的事情。刚毕业的人认为付费买知识跟上学时期交学费是一个概念,显然是混淆了视听。

第三、学习不是成年人的全部!

在知识付费的热潮下,最火热的一个词恐怕就是「学习」这个词了,好多人忽悠别人的一个身份词就是把自己定义为「终身学习者」!这个也没有什么错,但是被拿来去忽悠小白就有点恶心了。毕竟创造社会价值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目标,而不是一直去无能的逃避,然后就用自己在学习的假象来迷惑自己对现实的无能为力。所以在这里小编是不提倡什么终身学习者这个伪身份的,当然你想著怎么创造价值,然后拿点生存资源相对来说对于普通人更重要…… 你说呢?

读都读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走呗


知识不值钱,表达知识的方式才值钱。这句话如果可以改一下,我建议可以改成:知识值钱,表达知识的方式更值钱。

知识这个东西就那么多,历史以来人类所有文化认知的总和。无论是教科书上的考试重点,还是大佬口中的深度讲解,说到底都是知识,只是不同的表达方式让这些知识能被接受的程度不一样了。你说金牌名师和普通教师讲的知识不一样吗?自然都是围绕课本来说的,可是表达方式不一样,所以教出的学生掌握的知识量也就不同。

知识本身作为客观的东西放在书本里,并没有什么值钱与否的判断。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也许就是对知识文化的开始重视。到了这个时代,当需要的知识可以简洁快捷的搜索得到,我们开始强调知识的表达方式。

和我们强调的找对学习方式一样,高效的表达和讲解知识的方式确实更让我们欢迎。同样的知识点,有人讲得诙谐幽默入木三分,有人讲得苦涩无味十分难懂。本身不是知识的问题,却人知识可以被更多接受记住,所以的表达知识的方式才更值钱是对的。

就像我们重视会喜欢给孩子找金牌教师辅导一样,我们不是否认普通的教师的专业知识,而是更喜欢好教师讲课的方式。

但是无论在哪个时代,说知识不值钱,我觉得都是不对的,甚至是一种误导。这样的言论有点不负责任了,会让人觉得知识不重要,而注重专研浮于形式的表达。可没有夯实的知识基础,怎么可能开发出值钱的方式?

懂得如何把知识的传播变得有趣,把方式变得值钱的人,一般都是自身具备大量知识储备的人。这种说法,就像是地基不值钱,18楼才值钱一样。可是没有地基,无法建起高楼。

大师教授讲课幽默风趣,金牌教师讲课一针见血,他们的表达方式确实值钱,但前提是他们本身掌握了大量专业知识,并且经过了多次的反复练习。所以,围绕知识来说,无论是表达方式值钱,还是呈现形式重要,最最值钱的还是知识本身。

当然,黄执中肯定是知道的,他这样的说的原因,大概是为了宣传他们的付费课程《好好说话》,毕竟让人们意识到说话、表达方式的重要性,才有动力去付费。BUT,公众人物讲话真的不需要尊重一下基本事实吗?

-

初始值、发布。


做一个比喻:麦子能够填饱肚子,但是仍然需要加工,加工成面粉以后,它会被做成馒头、面条、面包等等面制品,这时候,面比麦子值钱,而面制品又比面值钱。

是什么促使麦子变成面,面变成各种面制品,是需要。

原始人觉得有麦子就够了,然后食品丰富了以后,我们就要考虑口味问题,所以有了面。但随著文明的诞生,只吃一种面食是不行的,最初可能只能用面煮粥,到后来人们腻歪了,需要吃干的,然后面饼出现了……

我只是打个比方,需求激发了人们对于表现形式的创新,价值也随著这样的过程产生。

在这里,黄执中所谓的知识就是麦子。

随著互联网的发展,我们正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已经度过了缺少知识的年代,而随之出现的问题是——我们并不能有限筛选并吸收无处不在的知识。

然后知识付费就出现了。

这里我们花钱买来的知识它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它就像面包。

你能从买来的知识里看到你似曾相识的许多东西,因为组成面包的东西你也具备,也就是那些知识你一看就懂,但未必能够捏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的知识或观点。

而更多的花钱买来的可能更高级,比如包子,别看包子便宜,它却是面和蔬菜的结合物。换句话说,它是一种对知识的创新型精加工。

所以以我的解读,黄执中的话没毛病,但必须加一个前提,那就是他所说的知识,都是类似麦子一样的并不难获得或理解的知识。

毕竟有些知识自身就是钻石,比如说哥德巴赫猜想等等,它们的表达方式只能是它们自身。

以上。


求关注辣求关注啦……我是好人长安君,一个略懂互联网的段子手,一个略知科技圈的理工男


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所以话也不能说的太满。

1、这句话应用在他们业务领域也许是对的,还要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所谓的知识不值钱,主要论调是现在知识的获取很容易,互联网时代,门槛很低了,所以觉得知识不值钱。但这里有个条件就是,普通的知识获取门槛低,并不代表高精尖的获取门槛就低。试问,造核武器的知识值不值钱?当然值钱,因为它是最顶尖的知识,技术。

2、知识如果被当作商品来对待,用金钱来衡量,那就要符合市场规律,即满足供需关系。供大于求的就不值钱,供不应求的就值钱。满网路都能找到的就是供大于求的知识,你找不到的就有可能值钱,只要有人有需求。

3、对于知识表达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广告产品,包装宣传的好,附加值就大,包装宣传的不好,就没什么附加值,甚至不值钱。在他那个知识付费的平台上,他可以把普通知识加工成稀缺知识,因为里面包含了加工费,这就是表达方式。


这个话题,「灰犀牛」持不同的观点,或者说是角度不同:

不是知识不值钱,而是目前的知识付费,更像是当年的成功学教育,「换汤不换药」或者说是「旧瓶装新酒」的旧把戏而已。


知识从来都是值钱的.

1.你看中小学K12教育,家长们在孩子的学习上投入,从来是毫不手软的。

这个领域诞生了一大批的知名品牌,更不乏新东方、好未来、学大这样的上市公司。


2.你再看,学历再教育,为了职场生存,大批成年人挤时间报名苦学,成就了大批如尚德机构、华图、中公、中保这样的再教育巨头。


3.再说说职业技能教育吧,环球雅思、北大青鸟、蓝翔、以及各职业技能教育中心,鉴定中心比比皆是,为什么?需求大,知识值钱,生意好。


米果文化黄执中老师所说的知识,大概是指罗辑思维、混沌大学、或者是通往财富之路、或者是李强365等等这些。


这些虽只是让成年人有面子、被认可、甚至可以消遣寂寞的知识,对于受众来说不值钱。


可在罗振宇、李善友、李笑来等老师的长袖善舞下,知识还是值钱的,他们可不仅仅是通往了财富之路。


从这点上来看,「灰犀牛」绝对站在黄执中老师一边。

知识付费古来有之,谁抓住了强需求,谁表达方式好,谁才能存续,谁才会值钱。正如文中1.2.3那样。


全网关注「灰犀牛评论」,最口语化的商业互联网观点。如果感觉有道理,点赞留言转发支持。


看待知识付费有两个角度:

1、从知识提供方的角度来说,知识不值钱,表达知识的方式才值钱。

2、从知识获取的角度来说,知识不重要,如何理解知识才重要。

表达知识的方式对应的是更好的理解知识,所以,问题中的说法切中要害。从心理层面来讲,我们获取知识是将一些信息按照自己的认知逻辑加工,并且达到自我认同的过程,理解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方式。

同时,这样的说法还隐含著另外一层意思,知识的提供方充当的是渠道作用,和下边这些例子类似:

1、对于零售平台来讲,商品是别人的,自身的卖货能力,周转效率才是核心。

2、对于很多学校来讲,知识大多也是别人的,自身传达知识的能力,传达的结果才是核心。


即使知识是自己的,比如提出新发现,新观点,新思路的著名人物,他们也会非常重视知识的传播方式,或者理解成说服别人认同自身观点的方式。

很多思想家都是文学家,他们通过精巧的文字来传达自己对世间的感悟。

很多发明家是营销专家,他们通过精致的商品来传达自己对设计的理念。

很多著名学者是辩论专家,他们通过争吵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学术观点。

知识的确不重要,让别人相信这个知识才重要。


虽说知识不重要,但是知识还是非常重要的,这里的知识并不是指以往理解的知识。

现在机器学习的技术进步很快,机器学习的能力异常强大,精力充沛。机器学习到的东西也可以理解成知识,可是,这种知识对于我们来讲未来还是否重要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我们应该去追求那些我们擅长和对我们更有意义的知识。

随著技术的进步,知识数量的增加,我们对于知识的理解方式应该发生变化,不然迟早会成为获取信息的机器,具有讽刺意味的「知识分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