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作者托马斯·索维尔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奥派代表人物,先后执教康奈尔、UCLA,自1980年以来在斯坦福大学任职,索维尔在书中一改大家印象里板着脸说教的学究形象,变成了一位吐槽达人,吐槽与弹幕齐飞,实话与忠告同来。在书中他对价格管制的分析、资源开采以及政府职能等辨析,对普通人来说可谓当头棒喝。我们来看看他都讲了些什么。

  Q:如果没有价格的阻碍,我是不是就能住上海滨的大房子呢?

  A:海滨的房子对于既定数量的人口永远是稀缺的。稀缺资源总要进行分配,若没有价格的阻碍,想要分配这种资源将不得不通过命令、偏好或随机的方式来进行。哪怕说拥有海滨房屋是全体社会成员的一项“基本权利”,仍然丝毫不会改变潜在的短缺。当价格不存在了,总有新的条件来阻拦你,而只要你搞到足够的金钱,价格将不会是阻碍,但是那些别的条件,可能你终生都未必能实现。

  提升价格才能解决排长队这种事情,甚至连带短缺也能解决

  Q: 如果一个商品发生了短缺,那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办呢?

  A:放开价格管制。高价格自然会吸引商人带着商品来,那些想要通过销售商品赚取最高利润的那部分人,会披星戴月、披荆斩棘;而那些以“公益”之名行事的人,往往会不疾不徐,也不愿涉险。总而言之,人们总是利己多过利人,而自由波动的价格却能使人们在利己的同时也能利人。不论是在正常情况下,还是在短缺突然加剧的时期,价格并不是分配稀缺资源的唯一方法,但问题是其他替代性配给制度通常比价格表现得更好还是更糟。历史反复证明,食品价格管制会造成饥饿和饥荒。所以,假如有一天你需要的东西突然因为种种原因涨价了,你该买还是要买,不要指责商人黑心,毕竟如果不是利润,他们没有必要冒着风险把东西送过来。

  面对同样的市场环境,几乎同样规模的企业,能不能在市场上生存下去,依靠的还是企业的洞察力、智力与技能

  Q:企业兴衰是因为什么?

  A: 成功的企业是因为能适应变化。想要适应变化就必须利用成员的智力、技能与洞察力。低微的出身、学历,或是缺乏资金都不能阻止有用的思想,因为投资资金总是在寻找胜利者并以此获利。一个能从人民的各个阶层汲取各种智慧的社会,比那些只用预先筛选出的少数人的智慧来决定命运的社会具有更大的优势。与之类似,一个能够让更多人发挥自己聪明才智与洞察力的企业肯定能够壮大起来。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却很容易将可见因素当作唯一的或最重要的因素,即使一家管理有方的企业因这些因素繁荣壮大,同时同一行业中有些具有相同可见因素的企业却在破产。

  造东西,靠机器;修东西,靠人工

  Q: 为什么这年头修个东西那么贵?

  A: 在现代工业化经济中,许多物品都是批量生产的,规模经济降低了它们的成本。但是,修理这些产品仍然由个人手工完成,没有了规模经济带来的利益,产品的维修也就相对昂贵。反复维修会到达一个临界点,超过这个临界点更换一个新的、批量生产的替代品会更便宜。由两位俄罗斯经济学家著述的一本书回顾了苏联时代,指出苏联的“设备被无休止地修理、修补,”以至于“苏联每件资本品的平均使用期限达到了47年,而美国仅为17年”。这不是炫耀,而是在抱怨。

  Q: 自由贸易到底是好还是坏?

  A: 自由贸易自然是好事。如果欧盟准许百分百实行自由国际贸易,即使每年给那些因为国际竞争而失去工作的工人每人支付100000美元的补偿,欧盟国家也还是有利可图。当然,这些被替代的工人还可以另谋出路,在其他地方找到工作。他们在这一过程中遭受的任何损失,都比不上让他们待在原工作岗位所花费的惊人成本。这是因为成本不只包括他们的工资,更大的成本是低效率的生产,耗用的稀缺资源也没有达到本可以达到的更高的生产率。也就是说,消费者承受的损失远大于工人的收益,进而让整个社会变得更糟。在所有需要担心的经济事务中,“贸易赤字”大约排第75名——除非政治家通过实施新的贸易壁垒或货币贬值来对其做出反应。

  Q: 我们该如何看待理论与措施?

  A:如果认为措施只会产生预期的影响,那么他们通常会对结果感到吃惊或震惊,因为那些受制于约束人会通过各种方式作出反应,使自己受益或保护自己。这些反应带来的副作用常常使得措施带来的结果与计划全然不同。

  事实上,世界上只有非经济价值。经济学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它只是衡量一种价值与另一种价值的方式之一。不论经济学多么有助于理解诸多问题,它都不可能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媒体和政治经常对问题进行更个性化或者戏剧化的描述,但经济学做不到。枯燥的实证问题很少能够像宣传那样激动人心。但是,如果我们真的关心实际问题,而不是道德优越感,那么就必须探讨实证问题。

  经济学,不仅仅是认清这个世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