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会考府、军机处、密奏制度、秘密立储等制度成功地利用集中了中央权力,而雍正也成为两千年来皇权最集中的君主。

  雍正帝胤禛,复杂而矛盾的统治者。从雍正封为雍亲王做“天下第一闲人”,不参与帝王之争到继承帝位后雷厉风行的政治改革,雍正一直保持自己严格、果断的行事作风。继承帝位之前,他诚孝皇父、不私营结党、友爱兄弟、大度包容,这些行事作风,赢得父皇康熙的青睐,为以后在众多皇子中脱颖而出继承皇位奠定了基础。而继承帝位后,雍正消除异己、分化瓦解诸皇子集团、铲除政敌朋党,并设立秘密立储制度。同时,成立军机处,皇帝乾纲独断,既不容皇帝大权旁落,也不允许臣下阻挠旨意。周汝昌对雍正的评价是:“远比别人野心更大,居心更险恶,手段更巧妙而残酷的政治阴谋家。”

  但不管怎样,雍正都是一位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创新政治,让康熙晚年留下的政治弊端一扫颓废风气,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用现世的眼光重新评价雍正,则为:“雍正聪明好学,具有综理政务的才智;雍正具有刚毅的性格,但又性情急躁,残忍无情;雍正具有政治抱负,决心实行改革;雍正的思想和性格,产生了他雷厉风行的作风。”(出自冯尔康《雍正传》)

  图片来源于网络

  ━ ━ ━ ━ ━

  新皇上任,立志中兴

  盛世繁华的背后往往掩藏着巨大的危机。康熙一朝,圣祖玄烨带领庞大帝国纵横捭阖,威震四夷。但“太平盛世”局面滋长了晚年康熙“政宽省事”思想,好大喜功,沉溺于阿谀谄媚。朝野上下,虚诈、迎合、粉饰、浮饰夸等腐败之风严重泛滥。吏治的昏暗和贪腐渐盛之风时刻蚕食着帝国的根基。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两条路摆在大清朝的前面:迅速衰败或者中兴。此时,继承皇位的雍正,利用他独有的政治手段,为大清朝选择了后者。历史选择了雍正,雍正选择了中兴。

  据载,雍正接手的大清家底只有800 万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16 亿人民币。国库空虚至极,可大小官员却没工夫忧患国家,依旧终日中饱私囊,以为沿用阿谀之术讨好新主子就能蒙混过关。可他们遇到的是年富力强,致力重整大清同时又异常勤政的雍正皇帝。

  拥有“工作狂”称号的雍正,登基伊始就出招整理朝纲。派出中央巡视组,人员皆为省部级,为官清廉,同雍正有同样的改革创新意识,由雍正直接领导。巡视组每 查处一官,就地免职,从巡视组中挑选一人接任。而雍正打击贪官的方法是,“先折掉贪官的翅膀,再拆他的骨、吃他的肉,让所贪之物全部吐出来”。也就是清理贪官的外围,沾亲带故的亲戚通通先行打掉,最后再收拾贪官。

  为了更好地整治腐败、贪污之风,雍正设立了“会考府”,也就是中央审计署,专门审查各部院与地方的钱粮奏销。以往部委吃拿卡要,地方行贿销窟窿。到了这里只听雍正一人的,谁亏空的窟窿谁赔偿,捂住盖住的,还上的还好,还不上追不回的,那么对不起,杀头、株连九族种种刑罚等着你。雍正时期,户部亏空350 万两,历任的尚书、侍郎等全部排队分摊,最后被追回。即使是雍正的弟弟也没有特列,雍正十二弟履郡王允祹曾主管过内务府,在追索亏空时,还不出钱,被迫到处借钱、变卖先皇赐的宝物。

  随着高层权贵圈地严重,失地农民大量增加,长久沿袭的人丁税难以征收,致使各地钱粮亏空严重。如此一来,极大威胁皇权的统治。雍正决定实行“摊丁入亩”,即人丁税并入地亩,取消按人头纳税,而是按实际地亩数纳税。“摊丁入亩”的原则是,照田纳税,多地多纳,少地少缴。如此,地主就要多上税,失地农民可以不上税。这是缩小老百姓贫富差距的一个正确改革,将地主阶级的利益分给失地农民,取得了民心,稳固了政权。同时雍正还推行新政“火耗归公”。地方在征收钱粮时,往往以损耗为名,擅自额外增加征收数额,无形中加大了百姓的负担。“火耗归公”实行后,将额外征收的各种损耗全部充公,成为法定税款。除地方正常开支外,其余作为“养廉银”用以提高各地公务员收入,算是高薪养廉。

  撰文 | 王永胜

  文章来源 | 深读文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