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近代影视剧中,关于土匪的剧情占了很大的比重。在各地的土匪中,又以湘西地区和东北地区居多。尤其是东北地区,在40年代中期,各种土匪武装的力量加在一起足足有10万余人。那么,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出现了,在40年代,为何偏偏东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土匪呢。其实,这与东北地区特殊的历史情况有关。东北地区之所以滋生土匪,原因非常的复杂。

  一、清朝对东北地区缺乏管理,王朝的末期战乱不断

  东北地区之所以滋生了大量的土匪,这要与自身的先天不足有关。清朝依靠东北地区期间,最终得以入主中原。在入关以后,清朝严禁中原地区的百姓进入东北地区。当时,东北地区只有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位镇守将军,没有巡抚、知府、知县等行政官员,也没有建立省份。由于行政区划的缺失,清朝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力很差。在清朝统治的末期,很多山东、河北等地区的百姓开始进入东北地区讨生活,俗称为闯关东。由于缺乏行政管理,其中的一部分人逐步演变成了土匪武装。从外部环境来说,日本和北方的沙俄都试图控制东北地区,两大强国曾经围绕东北地区的势力范围,展开了长达1年多的战争。由于战争主要在东北境内,战争期间,很多枪支散落到了民间。双方为了破坏对方的补给线,都扶持了大量的土匪力量。

  在清朝统治的最后几年,清朝在东北地区建立了行省制度,但此时的情况已经基本失控,清朝完全是有心无力的状态。清朝灭亡以后,国家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复杂局面。奉系军阀虽然逐步控制了东北三省,但其主要精力是与直系军阀争霸,根本没有精力围剿各地的土匪武装。而且土匪武装并不好打,有的土匪武装拥有重武器,有能力进攻县城。进入抗战时期,日本军队的态度是:拉拢一部分,孤立一部分,先后进攻积极的一部分。只要土匪武装不主动挑战,日本军队忙于对付游击队,根本没有精力围剿土匪武装。日本战败以后,很多伪军没有去处,投靠了各地的土匪武装。与此同时,很多比较先进的枪械流入土匪武装。在40年代中期,东北三省大大小小的土匪武装很多,总数达到了10余万人。为了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大规模的剿匪行动随即开始,《林海雪原》反映了1946年到1947年的故事。

  二、针对土匪的不同类型,选择分化瓦解战术

  由于战争任务很重,部队不可能抽调太多的兵力剿匪。面对各地的土匪武装,如果利用有限的兵力起到最大的效果,成为最主要的问题。其实土匪也分为不同的类型,土匪大体上分为职业土匪和业余土匪。业余土匪占大多数,这些土匪武装由各村的青壮年组成,农闲的时候,在远离家乡的地区抢劫,农忙以后,陆续下山投入农业劳动。这些土匪一般不会下手太狠,而且能不杀人尽量不杀人,以抢东西为主。对于这些的土匪,当时以积极劝导为主。主要手上没有血案,可以下山投降、交出武器,会得到宽大处理,而且能够得到属于自己的土地。在政策鼓励下,很多业余土匪陆续下山投降,土匪的总数大大降低,一大批枪支被收缴。但是对于职业性土匪,这些政策则没有太大作用。职业性土匪都心狠手辣,手上血债累累,甚至曾经协助日本军队追击游击队。

  对于这些顽固的土匪,则是以军事打击为主。不得不说,对付土匪和打正规的战争不是一个模式。战场上的名将们,不一定适合围剿土匪。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专门从全军抽调了几位有剿匪经验的将领。不得不说,行家的水平就是不一样。土匪有分散土匪、固定地点聚合的特点,针对这样的特点,部队以短小精悍、装备精良的小分队为主。根据一些老战士回忆,土匪武装的武器装备并不算太差,但战斗力真的不敢恭维。其实大多数职业土匪都是窝里横,欺负老百姓很在行,没有见过什么像样的战斗。在一次战役中,土匪武装被数量少的多的部队击溃。经过一系列的战斗,东北地区各地的土匪力量基本上被肃清,东北地区成为了可靠的大后方。当然,有一部分土匪武装在抗战期间积极参加抗击日本军队,到了40年代后期,又积极协助军队作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