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增加聲調?

語言的語音數量越豐富,表達萬事萬物的海量信息越簡明高效動聽,語音數量越少,表達越單調冗長費勁。漢語如果增加一個聲調,對於豐富漢語語音、減少同音字、消滅多音字大有幫助。 假設一種語言只會發a和b兩個音,如果世界上僅有400種事物需要表達,就不得不用九個發音來表達400種事物中的一件,因為2的9次方512才大於400。比如「菜」,可能要用abbabaaba九個音組合來表示,發一個音需要消耗0.25秒,發九個音要花2.25秒。這說明聲音種數越少,表達越費勁越慢。

漢語的語音由聲母、韻母、聲調組成,漢語的音節數量和英語差不多,都是約400個,但漢語有四個聲調,單音(讀音)有1300多個,英語由於沒有系統化聲調,約400個單音無法和漢語1300多個讀音相比。

在同聲翻譯的情況下,往往漢語說完了,英語還在嘰里呱啦。換做日語或葡語,表達會比英語更慢,因為它們的單音數量比英語還少。

大多數方言比普通話的聲調多

漢語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基礎語音,以北方方言(官話)為基礎方言,以漢字和典型的現代白話文為語法規範的語言。北方方言的聲調一般只有四個,而其它方言的聲調比普通話都要多,湘、贛、客方言的聲調是六個,吳和閩方言的聲調是七到八個,粵語的聲調是九個。

我們說方言或其它語言時會發現,有些音的聲調是普通話的四個聲調無法表示的。比如:

「寶寶乖,來把這個青椒吃掉。」 「嗯——,我不要。」 「你看,我捉了一大堆毛毛蟲!」 「噎——,噁心死了」

「嗯——」撒嬌聲,「噎——」驚嘆聲,這兩個音的聲調在這種語境下就不在四聲調中。我覺得可以將它變為普遍的標準聲調,將四個聲調變成五個聲調。

在聲調語言中,苗語有6-8個聲調、越南語6個聲調,泰語5個聲調……它們的聲調都比漢語普通話多。

聲調雖然可以增多,但必須發音必須簡明清晰易學,粵語的九聲六調有四個平聲--55、33、22、11,聲調符號和普通話的「陰平ˉ」一樣不好區別;兩個升調--35、13升調,聲調符號和普通話的「陽平ˊ」一樣也不好區分;還有三個是短促的入聲,已經被現代漢語所拋棄,歸納粵語的九聲調,實際只有兩個,還沒有上聲和去聲。

泰語的五個聲調除了陰平ˉ、陽平ˊ、上聲ˇ、去聲ˋ和漢語普通話相似外,它比漢語多一個先升後降的聲調,這個聲調可供我們借鑒引用。

從聲調符號和音高值來講,漢語普通話四個聲調陰平ˉ55、陽平ˊ35、上聲ˇ214、去聲ˋ51,有先降後升的「上聲調ˇ214」,為何沒有先升後降的「拱聲調?」呢?

其實漢語里有這個「拱聲調?」,可惜不是標準聲調。這個「拱聲調?」,其音高值為252,發音由低向高然後下降。不僅之用於擬聲或語氣字,還可以用於所有的音節,成為一個標準聲調---拱聲?252,普通話變為五個標準聲調:陰平ˉ55、陽平ˊ35、拱聲?252、上聲ˇ214、去聲ˋ51。

增加一個聲調意味著漢語讀音隨音節數量增加,5個聲調乘以約500個音節,漢語就約有2500個語音,比目前《新華字典》的1319個多了1100多個讀音。這對消滅多音字、減少同音字、提高漢語的表達效率太有幫助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