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增加声调?

语言的语音数量越丰富,表达万事万物的海量信息越简明高效动听,语音数量越少,表达越单调冗长费劲。汉语如果增加一个声调,对于丰富汉语语音、减少同音字、消灭多音字大有帮助。 假设一种语言只会发a和b两个音,如果世界上仅有400种事物需要表达,就不得不用九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因为2的9次方512才大于400。比如「菜」,可能要用abbabaaba九个音组合来表示,发一个音需要消耗0.25秒,发九个音要花2.25秒。这说明声音种数越少,表达越费劲越慢。

汉语的语音由声母、韵母、声调组成,汉语的音节数量和英语差不多,都是约400个,但汉语有四个声调,单音(读音)有1300多个,英语由于没有系统化声调,约400个单音无法和汉语1300多个读音相比。

在同声翻译的情况下,往往汉语说完了,英语还在叽里呱啦。换做日语或葡语,表达会比英语更慢,因为它们的单音数量比英语还少。

大多数方言比普通话的声调多

汉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语音,以北方方言(官话)为基础方言,以汉字和典型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语言。北方方言的声调一般只有四个,而其它方言的声调比普通话都要多,湘、赣、客方言的声调是六个,吴和闽方言的声调是七到八个,粤语的声调是九个。

我们说方言或其它语言时会发现,有些音的声调是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无法表示的。比如:

「宝宝乖,来把这个青椒吃掉。」 「嗯——,我不要。」 「你看,我捉了一大堆毛毛虫!」 「噎——,恶心死了」

「嗯——」撒娇声,「噎——」惊叹声,这两个音的声调在这种语境下就不在四声调中。我觉得可以将它变为普遍的标准声调,将四个声调变成五个声调。

在声调语言中,苗语有6-8个声调、越南语6个声调,泰语5个声调……它们的声调都比汉语普通话多。

声调虽然可以增多,但必须发音必须简明清晰易学,粤语的九声六调有四个平声--55、33、22、11,声调符号和普通话的「阴平ˉ」一样不好区别;两个升调--35、13升调,声调符号和普通话的「阳平ˊ」一样也不好区分;还有三个是短促的入声,已经被现代汉语所抛弃,归纳粤语的九声调,实际只有两个,还没有上声和去声。

泰语的五个声调除了阴平ˉ、阳平ˊ、上声ˇ、去声ˋ和汉语普通话相似外,它比汉语多一个先升后降的声调,这个声调可供我们借鉴引用。

从声调符号和音高值来讲,汉语普通话四个声调阴平ˉ55、阳平ˊ35、上声ˇ214、去声ˋ51,有先降后升的「上声调ˇ214」,为何没有先升后降的「拱声调?」呢?

其实汉语里有这个「拱声调?」,可惜不是标准声调。这个「拱声调?」,其音高值为252,发音由低向高然后下降。不仅之用于拟声或语气字,还可以用于所有的音节,成为一个标准声调---拱声?252,普通话变为五个标准声调:阴平ˉ55、阳平ˊ35、拱声?252、上声ˇ214、去声ˋ51。

增加一个声调意味著汉语读音随音节数量增加,5个声调乘以约500个音节,汉语就约有2500个语音,比目前《新华字典》的1319个多了1100多个读音。这对消灭多音字、减少同音字、提高汉语的表达效率太有帮助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