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好奇的问题,汉语辞汇是由汉字组成,新的词至少会汉语的人可以直接看著读出来(嗯没准有多音字的存在),但是如果新创造的英文辞汇(如不是合成词)或缩写,还未收录进字典,它的正确读音是如何传播的呢?


这要分情况来看,主要是根据词源和英语发音的习惯来定。英语使用者比较尊重辞汇的原创发音,较为看重新词的来源和来源地的发音。比如英语中的typhoon的发音和中文台风的发音就很像,类似的还有来自于法语的avenue。但是发音不可能和来源地的发音一模一样,都是经过英语再改造的结果。改造的的目的都是为了适应native speaker的发音习惯。毕竟不同语言的使用者的发音方式是不同的,尤其是不同语系的。上文的两个就是这样。这两个词都是外来辞汇(borrowing)。这两年进入英语的汉语辞汇有tuhao、dama等,发音都是这样的。如tuhao的发音和中文土豪的发音很像,但并不完全一模一样,有点像too how的发音,而且没有一声二声的区别。英语新词的来源有很多。题主可以找一本英语辞汇学入门教材读读,英语构词法有很多:blending、affixation、compounding、conversion、clipping、acronymy、backformation等。新词的出现大体上都是如此。这些转化本身都对发音做出了规定。比如compounding指的是两个或多个词合成新词那么发音就是两个或多个词的发音的结合,当然重音位置要由合成词的构成决定,一般都是首个单词的重音构成。但是像形容词性的合成词一般在后。规则比较复杂,就不展开说了。像iphone这样的新词属于affixation在phone前加个前缀i-,重音在phone上。

至于人们如何接受新词的发音。这个就很呵呵了。我们现在可以在字典上查一下,所有现有辞汇的发音问题就都解决了,但是对于新词该怎么办呢?以上各种规则并不一定适用,毕竟很多人未必具有学院派作风。电影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中有一个囚犯就把大仲马的姓(Dumas)读成了dum-as。而且在第一本英语字典《约翰逊字典》出现以前,不要说新词,就连现有辞汇的发音和书写都很混乱。这就要讲讲语言学上的两种语言描写倾向了:描写主义(descriptive)和规定主义(precriptive)。前者接受现有的普遍的语言,而后者强调语言的规范性。我们现在的语言实际上同时受到二者的影响:既规定又描写。这就意味著新词的发音的接受不是混乱的,但也不是完全规范化的。中间的平衡并不好把握。但由于现在的网路媒体和电视媒体的发展,人们对新词发音的接受比以往要快很多,而且更加一致。

当然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社会流行文化的变化,很多新词都没活下来,比如莎士比亚造的那些长单词。汉语中也有相同的案例,如以前的「酷毙了」,现在基本上就没人用了。我建议题主读读OED词典,有很多词都标明了出生和死亡日期。这些词中有一部分是当时社会的流行辞汇。这种词的变化发展和我们现在的大同小异。况且能活著进入词典的流行辞汇并不多。更何况native speaker 极少去查字典研究发音问题,很多native speaker只是依据习惯来定发音和拼写,以至于受到各地方方言的影响,发音是相当混乱的。所以不要担心新词的发音。
英文的字母和读音之间的对应关系还算是比较有规律的。例外都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既然是新词就按照一般的读音规则去读就好了。
谢邀。san zhang兄的看法比较赞同。一个新词产生后的发音大抵是以一定的语音规则来实现的。对英语辞汇的研究尚且不足,不敢大提一些想法。我贴一个当初看到的关于「phubbing」一词的产生的视频吧。或许会有所帮助。

「低头族」 新词诞生记!Phubbing_ A Word is Born视频


实际上,在依靠文字形态推断发音这类尝试上,只要掌握了英语的发音规则,我们便会发现英语比汉语更好推测。我们可以依靠词源学来解释。按现代语言学的要求,研究一个词的词源,必须查明它的旁系亲属语言中这个词的词义和词形是什么,据此构拟出它最古的形式和意义。英语属于日耳曼语族,和德语同属于一个语族,但多年来英语进行的演变,尤其是通过吸收外来语而实现的演变较多,而德语相对较为「稳定」,因此通过观察德语探究英语是研究英语词源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学德语的同学知道,德语学习必须从字母发音开始,且要对德语字母的发音烂熟于心,因为德语中几乎所有辞汇的发音都依赖于组成该辞汇的字母的发音和有限的一些音素,变化甚小。也就是说,懂得字母的发音,辞汇的发音大都可以「自现」。由于英语和德语同语族,英语从根本上也是如此,只是英语发音更多时候依据比字母大一级的音素,但音素的数量也很有限,因此,依据英语词形和对英语发音规则的基本了解推断英语辞汇的发音基本可行。汉语属汉藏语系的分析语。汉语的文字系统,即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时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也就是说,汉语中表音的基本单位是汉字,而英语 中表音的基本单位是音素,很明显,汉字的数量远多于音素。我们虽然可以通过汉字的字形,尤其是组成一些汉字的其他汉字成分推断汉字的发音,但这往往不够准确或确定。因此,楼主所说的「读形知音」的做法在英语中会更适用些。

谢邀~~~

我一个搞古典文献英译的来答语言学问题也是蛮拼的!

最近在写秦汉时期的衣冠服饰翻译的论文,答期不定,但是欢迎大家来问我~~~&

完全不懂理论,理论课都是浮云啊~~~ so 以下都是举例子

现在幼儿英语教育里面,有个非常流行的教程,叫做自然拼读法。讲的是26个字母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怎么发音,发什么音。所以,有些字母和组合的发音是约定俗成的。

另外,发明这个词的人,有定义的权利。《暮光之城》,贝拉和爱德华的闺女,取了个新的名字,是由很多人的姓名组合在一起造出来的。因此,他俩先说出来的这个音,就是标准音。

最后,口口相传以后,会根据地方特色而改变啊,只要不是术语之类的,说起来都会有变化。举个汉语的例子,你们可别打我。沈阳有个口头语,念作「der」,一声,儿化音很重。有个大连来的小伙伴生生给说出了旅顺味儿,语音没问题,语调很奇葩!想像一下,她回家以后,教家里人说这个词的时候,发音会如何变化。。。。。。
有意思的是,英语的native speakers 其实并不追求正确发音,只要求大家能听懂就可以了。比如说banana,虽然很多人都念ba-na-na, 但是也有很多英语为母语的人念ba-nei-na,并没有前者后者哪个正确,他们认为这都是对的。在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里不同区域的读音都差别明显,比如苏格兰人受到盖尔语的影响,发音和英格兰人差别很大,纽约人的发音和迈阿密人加州人也有差别。但是读音的差异并不影响这些地区的人们交流,这也跟我们普通话的发音差异是一个道理,不过我没见过老美会去查字典去纠结正确发音(笑),反倒是我们常会纠正别人的普通话发音


谢谢刘柯的邀请。

以下是个人看法。

如果是某个地域的传播,在题主设定的背景下,以书面形式大范围传播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就只能靠人们口耳相传。一般来说大多数字母组合都有其对应的读音,是有规律可循的。

不好意思多说几句。英语有美式、英式还有印度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多种,所以说不同地域的读音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在同一个国家也是有方言的,单词没变可是读音变了。所以说就世界范围而言,「正统的英语」这一说法是不成立的,即没有绝对正确的读音。英国人以前曾认为英式英语才是正统英语,并瞧不起美式英语,但是人们却没有那种公认(英式英语才正统)。


英语的发音,字母组合是有规则的,具体可以简单地了解一下音位学。
一般都是先有读音再有辞汇的书面形式,拼写方法是适应语音存在的,这种情况在交流中听就行了。如果说是书面创造新词,常见的也就是术语和文学创造了。前者大多是几个词根、词缀的合成,读音可以推知;后者总有某种外语或者古词根作为参照,实在没有背景资料大概就只能按照拼读规则推测了。当然也有随便拼读、以讹传讹的情况出现,毕竟辞汇总要口头传播的。
比起上面大神的回答,不知道如何回答。这应该是涉及语音学的一个内容,如何记录单词的语音以及语音的再表达和传播等等问题。同时,这与音乐的记录的原理是一样的,文字和音符一样,都是为了记录声音的符号,通过这些具有特定发音的符号使声音得以传播,被人们所接收并理解。希望我没有跑题啦,若回答不好,不要见怪了!
谢邀。放假在家,专业名词都忘了就通俗地说一下 -= =。。。(学艺不精) 先有语音再有文字,应该说一个词的正确读音先出现,再固定为文字,所以不存在正确读音的问题。不过题主说的这个情况应该是指的是网路新词的出现,因为网路新词都是以文字形象率先出现而不是读音率先出现的。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所以我们在明白意思的情况下很容易就能读出正确读音(多音多义字对我们来说很容易选择,因为汉语是字-音对立的文字,看见字我们就知道哪几个读音,再从读音对应的意思或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中选择就可以了)。但是英语之类的是音素文字,词根词缀词尾等作用十分显著。这种情况下产生网路新词,不仅要注意拼接在一起的部分分别在原本的意思中读什么,还有组合成为新词后应该遵守英语语音的规则,还有日常的使用习惯、大众的心理认同都有影响。像很多缩写词语,就会产生一个缩写时新的读音。
谢谢邀请。我想说的是英语单词发音往往没有标准,受时间和地域影响很大。哪里有正确的发音?但凡以英语母语的人看到拼写,就能根据发音规则大致知道其发音,并且在同一时间地点,大多数人都能一致,这个发音就是正确的发音。英美澳发音悬殊,一国之内也大相径庭。另外,某个词在传播的过程中,发音或许会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下,往往是改变拼写,而不是改变读音。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同源的词在不同欧洲语言中拼写大同却小异的原因楼上说native speaker几乎不会因为读音去查字典,据我所知确是事实。有一次我导师做项目需要一段英文视频配音,请了一个英国兼职外教(不是专业教师,陪人练练口语那种),有许多术语老外不会,我们就用手机词典查给他看,谁知他竟然连k.k.音标都不认识,要我们教他这个音标怎么读。顺便说说中文,中文的好处其实在于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字的写法是大致一致的,这归功于中文不是拼音文字,不会因为发音这种较不稳定的东西改变写法,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如果中文也是拼音文字,那么可以想像,古汉语只有专家才能看懂,而北京话和广东话定是两种语言了。
谢腰,大家都提到了口耳相传、尊重词源读音、通过形态学方法的母语感知来猜测读音三点,我再补充一点,如果新造词是由母语的既有词素构词而成,一般不会出现问题;然而如果是全新的简单词或外来词,那么每个人的读音可能并不相同,而是千差万别的,这时候就要靠交流时候的互相提醒来修改自己的读法,并且,到最后大家公认的读法未必是最接近语源的那个。例如,植村秀这个日本品牌在外国一般使用罗马音的商标,shu uemura,而大部分外国人,甚至这个品牌的外国BA都会把它当作shuuemura这个词用英语的读法去读,而有一些外国人则按照较为接近的罗马音去读,这两种人在交流的时候很可能就不会理解对方所指的是自己已知的辞汇,搞清楚之后一般为了达成共识会选择一个读音,这就形成了唯一读法的扩散。另外说,目前广泛的读法还是shuuemura(。
只能说是native speaker对语言的一种得心应手的熟悉发音惯性吧 其实现在大多数人遇到一个新的英文单词时应该不会第一反应查音标,都会自己先大致拼读下吧,十有八九发音也是正确的
这个词被创造出来肯定有一定的使用语境,当这个情境出现时,创造这个词的人会说,这是XXXX。。 以后便口口相传。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