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和制漢語,大部分是日本用漢字來翻譯西方文化成果的。

比如物理、宇宙、革命、共和這些漢語原有詞因為被日本用來翻譯西語,所以也成了和制漢語了。

日本比中國早幾年學習西方文化,後來中國又到日本學習西方文化,就用了日本已經翻譯好的西方文化

換句話說,所謂和制漢語,其根本來源應該是西方,所用的載體-漢字-則是來自中國,日本說到底不過是翻譯者罷了

也就是說就算沒有日本翻譯,中國也會有自己的翻譯成果的,如果沒有留日學生們的回國傳播,所謂和制漢語(日本翻譯)也不會對中國產生多大影響的,最多就是日本用日本的,中國用中國的,大家最後就是用不同版本的翻譯

而且當時中國本土也是有人也在翻譯西方文化的,換句話說,如果不是當年去日本的留學生把日本翻譯帶到中國,所謂和制漢語也不會對中國產生多大影響的了


我跟你說,「最多就是日本用日本的,中國用中國的」,這恰恰是最不經濟的。因為按這個邏輯推導下去就是台灣用台灣的,大陸用大陸的,上海用上海的,西安用西安的,張三用張三的,李四用李四的,去年用去年的,今天用今天的。言人人殊,語言就瓦解了! You happy?

當代漢語里最惹人煩的就是一個詞有N多種譯法,芝士、起司、吉士——請你饒了我吧,為什麼不直接說cheese? 你說cheese聽起來不像漢語呀!Okay,那你覺得「電話、名詞、哲學」這些詞聽起來像不像漢語呢?When I see a bird that walks like a duck and swims like a duck and quacks like a duck, I call that bird a duck——你管這鴨子是打哪兒游來飛來的呢!


謝邀。

首先,和制漢語指的只是漢語中比較特殊的一類借詞,而不是一種語言或者什麼東西。這類借詞的特殊之處在於,是直接借用了日文漢字中的字形,但不讀日語音而是讀漢語音,但是其詞義是直接從日語借來的。

日語中,這個詞義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西方來的。只不過是借用了古書中的某個地方出現過的詞,給它賦予新的意義而已。

舉個例子。

society 社會 以及 sociology 社會學

「社會」這兩個字,最早出現於《舊唐書》「禮部奏請千秋節休假三日,及村閭社會。」這裡的「社會」是兩個詞,「社」指的是祭祀場所,也引申為公共場所,「會」就是聚會,開會。所以society的概念並不是來自中國。日本人把這兩個字拿出來,賦予其society的意義,造成新詞【社會(しゃかい)】。

所以說,是漢語古文中的材料,被日本人賦予了新的來自西方的意義,合成了個新的詞,這個新的詞的外形和意義又被中國借入成為漢語的一部分。所以

①現代漢語的社會一詞不直接來源於古代漢語而是日語。所以漢語的社會是日語借形借詞。

②日語中也本沒有社會的概念,但是將西方的意義賦予古代漢語的詞,是日本人做的。又鑒於日文也使用漢字,因而社會一詞並不算日語直接從西方或者中國的借詞,而算是某種二次加工的意譯。

1903年,嚴復翻譯斯賓塞的《社會學研究》,譯為《群學肄言》。將society譯為「民群」,sociology譯為「群學」。但是,這一翻譯還是被「社會」所取代了。

可能不僅和留學生有關,也和革命黨在日聚集有關吧。革命黨人似乎可能更多地使用這些概念,並在清末民初深刻影響中國。


詞根來自中國,構詞過程在日本完成。

從源流上是「來自」日本的,但用的都是漢語詞根,因此不必看作外來詞。


在我看來,事實上就不存在和制漢這種東西~~~

頂了天是一些和式漢字和辭彙,離語的概念還差太多太多。

就造字法和造詞法上溯源的話,和式漢字和詞語大部分依舊遵循傳統的漢語造字法和造詞法,所以應當理解為漢語的延伸和擴展。


漢字起源中國,為漢字文化圈的中日韓越四國共用,但很多漢字詞語,尤其是近現代以後的新詞術語,大都是日本明治維新期間,吸收西方文明現代概念而原創的,從而又反哺漢字文化圈,例如:學校,民主,社會,法律,海嘯,公務員,哲學,物理,經濟,新聞等等,所以漢字辭彙的豐富多彩,中日兩國是貢獻最大的。


這是倭人用學自中國的漢字做工具,為他們所接觸的「西方」著述所用的概念做了對應的漢字詞關係,中國人覺得還不錯,就用了不少。

需要明確的是,「文化」,沒有私有產權,不存在一個具體的個體或組織排他性私有的「文化」或文化現象。漢字,不是排他性屬於中國的,更不可能變更唯一產權給別人,比如「倭人」。人家倉頡都沒把漢字私有化,還輪得到其他使用者「私有」?而且,漢字本身也在演化,這個演化過程需要人參與,這可沒有門檻,任何人或者妖魔鬼怪神仙精靈,誰能用願意用,誰覺得哪個地方改一改可以更好用更有趣,那就改,其他使用者覺得好用有趣,那就會用。任何人都可以參與,也是任何人都可以用。

最後,倭人所用的漢字譯語得到了更廣的應用,華夏裔的譯語反而未得生命力,道理很簡單。

首先,倭人本就沒有自身根本,能夠更快的「全身心投入」到「西方文化」,人家那全盤西化可不是說著玩的,其對「西方文化」的基礎概念的理解,會更快。而且人家當時學習的力度以及「西方」對其的扶持程度,也遠非中國所能及。

其次,從本質上說,倭人跟「西方」的認知層次才是更接近的,其文字功力相差不遠,倭人對漢字的認知和運用也淺,但卻更契合「西方」的認知程度,所以才有更「貼切」的表現。

最後,其實,倭人的漢字譯語,所有較為抽象的譯語,全都是似是而非、畫虎類犬。比如,用「由對立驗證而得平衡」的「哲」去對應那個析辨詭詞、巧言令色的philosophy,用形而上者謂之道的「形而上」去對應那個離散、靜止的metaphysical,還有公民對應詞根是「city」的citizen、民族、社會、主義之類,都tm些什麼鬼啊!只是當時任務緊,湊合用而已。就倭人那點貨,還是需要撥亂反正呢。「西方」及「倭」,早晚回歸他們的位置,得那時候才見漢語世界中「西方」的本來面目。


那個不叫和制漢語吧?對西方概念的翻譯是先從中國開始的,然後傳到日本,然後又從日本留學生那傳了回來。徐光啟對幾何原本的翻譯比日本江戶時代足足早了30來年。而後面中國也一直有天工開物等作品出現,並且輸出到日本去。中國在學習西方的進程中是感冒缺了幾節課,向日本借了個筆記本,但的確是中國先來的,怎麼會變成這樣呢…


我在一個知乎大佬那看到的。

雖然我們現在用的很多都是日本翻譯的,但是我覺得嚴復的「天演」、「公治」和「亘」更好。

比起共和我認為公治更好,是因為我在另一個知乎大佬那裡看到「共和紀年」的「共和」很有可能是共伯和,而不是周召共和。


中國考生李華用英語寫了一篇介紹韓國泡菜的作文,那麼這篇作文「從根本上講,到底算是從中國,韓國還是英國來的呢?」

本來,這篇作文顯然是中國的,因為是中國考生在中國的考場里寫的啊——然而你非要「從根本上講」,那我只能說是從非洲來的,畢竟人類起源自非洲嘛。


不知道如何回答…比如,經濟這個屬於是日本參考中國的「經世濟民」來「和制」,但是原本是為了翻譯英語的「economy」一詞,你說到底是哪裡來的?哈哈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