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經常省略主語,有時甚至省略賓語,日語亦有此現象,但是英語沒有。是由什麼文化因素造成的嗎?


實際上英語有這種情況(這裡不討論祈使句)

首先是主語省略

雖然傳統語法中英語不能有「斷頭句」,但實際口語中,尤其是非正式場合,主語省略並不少見,比如

  1. I know that place. Been there once.
  2. Got anything new?
  3. Didnt expect to see you here.

傳統語法上來說,這種表達不算是sentence,同時也不符合一般伴隨狀語的用法,但日常交流中使用完全沒有問題,且非正式場合出鏡率不低。甚至一些影視小說作品中為了體現角色的文化水平(不高),或者社會階層(低),或者比較隨意的狀態時,會故意使用這樣的結構。

賓語省略

英語實際上有類似的省略結構,但形式和漢語日語不同而已。

以漢語為例(日語只會讀假名……)

  1. 作業做了嗎?做了
  2. 晚飯好了嗎?做著呢
  3. 喜歡籃球嗎?喜歡
  4. 我去過那個公園,但她沒去過

漢語中往往是大家都知道賓語是誰的時候,才會省略。而省略的形式,是保留謂語核心詞:對於動賓短語來說,就是那個可以掛「了」「過」「著」之類助詞的動詞。

英語也是如此:當大家都知道動作及其賓語是什麼,就會開始偷懶。只不過,很多時候英語中動詞會被一起略掉,只留下助動詞/情態動詞作為謂語核心。畢竟,英語的人稱、數量、時態都是跟著助動詞/情態動詞走的。

  1. Have you done your homework? Yes, I have.
  2. Do you like basketball? Yes, I do.
  3. I have been to that park, but she hasnt.

不過,英漢的不同點在於,英語中助動詞/情態動詞只能用來替換上文出現過的動作。如果上下文動詞不一樣,比如:

  • 晚飯好了嗎?做著呢
  • Is the dinner ready? (Im) Working on it.

像這種情況,動詞短語就必須完整,賓語就不可省略了。

這裡,我個人的理解是:非核心則無權代表整體。「他喜歡籃球」中謂語的核心詞是「喜歡」,那麼在上下文明確的情況下「喜歡」可以代表「喜歡籃球」這個整體;He loves basketball,核心是inflection……也就是那個-s體現的東西,所以love自己無權代表謂語loves basketball,反而是does這個體現inflection的助動詞可以代表謂語loves basketball。(實際上love這樣的動詞只有一般現在和一般過去時中的肯定陳述句中才會有機會體現inflection,其他時候都交給助動詞)

其他還有一些特殊的省略情況,但一般教學上不認為是省略賓語。比如:

  • Do you think they will be OK?
  • I sure hope so.

這個so教學上一般認為是副詞(與之對應的是I hope not),hope在算此不及物動詞,自然也就沒有賓語什麼事情。

至於說為什麼可以省略

我個人認為這個還不足以上升到文化層面。

一句話的含義,受到語法、詞義、語境三者的共同影響。

當語境到位了以後,大家懂的自然懂,就會開始偷懶。只不過,大家偷懶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另外,我倒是一直覺得,如果英語的動詞變位比現在更複雜一些的話,英語平時說話主語省略得會更厲害一些【。。。。


很簡單,因為漢語、中文日語中有英語裡不存在的元素:語氣詞。日語叫「間投助詞」。

舉個例子:

今日という今日は絶対やつをぶちのめすぜ!

今兒就今兒了非要收拾他一頓不可了!(今兒就今兒了是北京的土話,格式和今日という今日一樣,我覺得是其最佳翻譯。)

マジで真面目だな。

還真是認真呢。

就是這個語氣詞,明確區分了句子的功能:是祈使句、是表示自己要做的事、還是對對方的評價。

這就是區別。

不過。

英語也有省略主語的時候,並不是沒有。

舉例:鬼泣4Nero的台詞:Wrapping things up on my end.

鬼泣3:Gotta clean up the mess father left behind.

事實是,只要表達夠清楚,誰都願意少說兩個字,不過語氣詞的出現,把「少說兩個字也能聽懂」的範圍擴大了。


考慮here的詞性

再參考這樣兩句話

Im here

here is me


各種語言的命令、請求等語氣都是不帶主語的,但是我相信題主想說的不是這個。

漢、日語省略句中某一部分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省略的部分為「我」/「我們」(陳述句)、「你」/「你們」(疑問句);第二種是「大家」,「人們」或者根本沒有主語。以上兩種單獨使用不易產生歧義。也可能是一個對話雙方或者多方都知道在指誰的情況下省略,這種省略是需要語境的,沒有語境會有歧義。給出一些例子:

走了?(你/你們)

走了。(我/我們)

(以上句子單獨使用不易產生歧義)

這裡不說普通話。(人們/大家)

(不會有歧義)

下雨了。(沒有主語)

那裡有個人。(沒有主語)

(一般不能添加主語)

(以下句子是需要語境的,否則會有歧義)

要倒閉了吧。(什麼要倒閉了?前文或者語境應該提到了)

你放好!(放什麼?前文或者語境應該提到了)

我沒有具體研究過這個課題,但是我推測這種現象和漢、日語的話題優先現象(日語為話題和主語優先)和經濟原則有關(即說話者在可以表達同樣的意思的兩句話中會傾向於使用音節較少的那句)。希望能有其他大佬來解釋一下這種現象。

另外,西、意等語言也會有主語省略,省略的方式和漢語很像但是原因和漢語並不同:這些語言的動詞形態變化可以體現主語。


- They dont do this job. I will (省賓) - Looks tough. (省主)

- Does the dictionary help? -Depends (省主又省賓)

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愛好之一,是:偷懶。哦不,是提高效率。


謝不邀。

中文系語言學本碩。

漢語經常省略主語或者賓語——這個論斷是有問題的。因為你說的這句話就有一個預設,預設漢語是有主語的,或者說是在預設不論是書面語或者口語,完整的表義都是有所謂的主語或者賓語的存在的。

完整的表義是否一定要有主語或者賓語的出現的確和不同語言的特點有關。如果說是受到文化因素影響,不如回歸語言本身。因為最能體現一種思想或文化的特質的東西恰恰是語言。

回到剛才的問題。漢語有沒有主語?或者說是不是一個句子必須要有主語?我們以下列3句為例:

  1. 王冕死了父親。

2. 今天吃食堂。

3. 台上坐著老師。

「王冕」是主語嗎?如果是主語,為什麼謂語動詞「死」後面會有賓語?「王冕死了」和「王冕死了父親」兩句里的「王冕」都是主語嗎,功能一樣嗎?

「今天」是主語嗎?如果我們認為它不是主語而是一個表時間的詞,那也就是說「吃」的主語省略了,那麼省略的主語是什麼?在不同的語境下,我們可以補出的主語有很多,今天-我們、你們、他們、孩子、張三、流川楓-吃食堂。因為可以補出的主語不是唯一的,所以我們不能夠說這裡省略了主語,省略是有條件的,不可濫用這一條原則,否則我們會覺得很多本不是省略的地方都省略了某些成分,這就沒事找事了。

「台上」是主語嗎?如果不是主語,是一個表示處所的詞,那麼同上,我們想辦法另外補出主語,然而我們發現這個例句和上一個不太一樣,我們不好補出主語。如果說這個句子沒有主語,那麼這個句子表意完整嗎?答案是表意完整,我們經常說這種句子,它的意義很完整,這是沒有異議的。如果說這個句子有主語,那隻能是「台上」,接下來的問題是「主語」有什麼樣的特點,只要是句子動詞前面的詞都是主語嗎?

我們將上述漢語例句譯成英文,先來說英語的句子:

1.王冕死了。

WangMian died.

2.王冕死了父親。

WangMians father died.

3.今天吃食堂。

沒有對應的英文例句。

4.我今天吃食堂。

I will eat in the canteen today.

5.台上坐著老師。

On the stage are seated the teachers。

是「The teachers are seated on the stage.」的倒裝句。

英文的主語通常是謂語動詞左側的那一個名詞短語,所以僅僅從形式上我們就很容易確定一個英語句子里哪一個詞是主語。從語義上說,英語的主語一般都是動作行為的發出者,「主語」和「動作發出者」剛好統一在一個詞里,上述例句已經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這是英語的特色。實際上,「主語」這個範疇最初是西方語法的一個範疇,我們只不過是拿它來指代漢語里和英語的主語有著相同功能的句子成分,漢語里所謂的「主語」和英語里的「主語」有不同的功能和語義,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回到漢語例句,下列例句中,動作的發出者有的不是在我們習以為常的謂語動詞的左側的主語位置,如「王冕死了父親」的「父親」和「台上坐著老師」的「老師」都是在謂語動詞的右側,這個位置上的成分我們習慣於當作賓語。對於「王冕死了父親」「台上坐著主席團」我們如何去理解賓語位置上的詞卻是動作發出者呢?對於「今天我吃食堂」和「今天吃食堂」,我們又如何理解賓語不是動作的承受者,而是動作發生的處所呢?

「王冕死了」一句,「死」是王冕的行為。

「王冕死了父親」一句,「死」不是王冕的行為,而是「父親」的行為。

「今天吃食堂」,「吃」不是「今天」發出的動作。「今天」是「吃」發生的時間。

「今天我吃食堂」,「吃」是「我」的行為。

「台上坐著老師」,「坐」的處所在「台上」,「坐」是「老師」的行為。

理解上述各種問題的重中之重是,不要用英語的語法思維套漢語,英語只是世界上的一種語言,只不過因為它的研究比較強勢,所以其他語言的人在看待和研究一種語言時,無可避免的受到它的影響。英語的語句,句子中謂語動詞左右的成分各自有什麼功能從形式上是很容易確定的。漢語和英語不是同一類型的語言,謂語動詞左右的成分分別有什麼功能從形式上無法確定,必須要藉助語義。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可以更好的理解,為什麼我們說英語是「形合語言」,靠名詞、代詞、動詞的不同形式確認功能,英語的謂語動詞要和主語保持一致,比如主語是單數,謂語就是單數,語序比較固定,而漢語是「意合語言」,靠詞語之間的語義確認各自的功能,語序是非常靈活的。

不是所有的語言都要出現「主語」,沒有主語的句子也不代表「主語」是被省略的。

最後,我們說如果我們不把漢語的「主語」當作英語的那種一般要求主語是動作發出者的「主語」,那我們叫它什麼?如果我們可以找到一個更適合漢語的詞,可以把位於句首的「王冕」「今天」「台上」都納進去,一定會比舶來的適合印歐語的「主語」這個詞,更加適合漢語的語言特色。

對此,前賢時彥已經做了豐富的研究,那就是「話題」。用最通俗的方式理解話題,就是「說話的起點」,話題後面的內容都是接著話題說下去的內容,它們或是解釋話題,或是補充,或是定義等等,我們可以稱之為「述題」。

我們說「王冕」,他的情況是「死了父親」;

我們說「今天」,有關的一件事是「吃食堂」;

我們說「台上」,目前的狀態是「坐著老師」。

以上解釋只是這個大問題的一個方面,僅供參考,漢語語法大有可為!


英語里的祈使句不都省略主語嗎


省略掉了,像你對別人說打籃球去那麼這兒的主語是別人但別人省略了賓語是籃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