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佛像,大多数人都非常熟悉。

但是,你是否见过埋在地下,只能看见“佛头”的佛像吗?

其实没那么简单,我们一起看看究竟什么情况吧!

远远瞧见,一个半个遮面的佛头,神秘的屹立在“山巅”。

从高处往下看,在任何角度看大佛,貌似只能看到他的头,佛头微微含额,似是在沉思。

你只有找寻入口才能以一窥全貌,山丘底部有一个入口,通向入口的路上,有一个蓄水池。

水并不深,但映着天光云影,缓缓洗涤参观者的心灵。

有一种禅意,从天而降。

穿过38米长的混凝土构筑的廊道,一刹那,眼前光亮,终于瞻仰到佛像全貌!

站在大佛脚下,心里想的不再是他入眼的辉煌,他的庄严,而是从心底油然而生的洗涤,在自然中宁静。

现在,大家可能会好奇,这个神秘的地方究竟是哪儿?

说出来可能会感到惊讶,这是一个墓地公园,日本札幌的“真驹内泷野墓地”,专为墓地30周年的开幕而建成一个公园。

名为“头大佛”,高度13.5米,从2013年10月开始建设,历时3年终于完工!

“头大佛”的设计者是日本著名建筑大师安藤忠雄。

他被称为“没文化的日本鬼才”。

墓地主人找到安藤忠雄的时候,那个大头佛还只是孤零零地立在那里。

“我希望啊,这里是小孩子也会高兴来的地方。”和墓地主人想法出奇地一致,在安藤心里,即使在最黑暗无奈的墓地,也可以有绝对的光明。

“埋起来了,反而显出大小。”安藤这样说。

正因为看不到全身,才能引人想象——确实这样娴熟地运用心理学也是安藤忠雄一贯的作风。

无论是从艺术还是从人文上来说都足够动人心魄。

在人文上来说,佛这一坐姿有“坐缸”习俗之说,也有莲花台之说。

“坐缸”习俗源自中国福建僧人,僧人死后,坐在缸内,眼睛以上部分(半个头)露出来,再罩一个小缸在头上,大小缸之间用泥炭封住,半年后开缸,若发霉则入土为安,若肉身完好则涂金成为“肉身菩萨”,文雅名称为“金身罗汉”。

安藤忠雄的创意,将既有的佛像周边擡高并环绕15万株薰衣草,随着季节变换,在花季时佛像周围满是紫色的薰衣草。

冬季时则呈现雪白一片的美景,季节变换,代表了生命的轮回:

有生必有死,过往的生命会陨落,也将有新的生命让这个世界继续充满希望。

安藤忠雄出生于1941年,从小与隔壁家的木匠师傅一起制作木头玩具。

13岁时,他与木匠大叔合作,在自家的房子上加盖了一间阁楼,他非常骄傲,并由此确立了自己的理想:长大以后,当一名出色的建筑师。

高中毕业时,他想报考大学建筑系,但由于家庭贫困,他放弃了大学梦。

16岁开始练习拳击,成为职业拳击手。

一天,他偶然在一家旧书摊上发现了瑞士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集,立刻被这位现代建筑运动代表人物那风格独特的设计所吸引。

柯布西耶这本书,不仅让他知道了什么是建筑,也决定把这位通过自学成为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当做自己的偶像来复制。

像他一样自学,游历四方,学习观察建筑,然后成为建筑师。

用了整整一年时间,他把自己关在家中,将大学建筑系的教科书研读完毕。

拿着积蓄前往世界各地旅行,在漫长的旅行途中,全世界的建筑杰作都跳到了他的眼前……

1969年,他结束历时7年的游学生涯回到日本,开设了一家建筑师事务所。

但在日本这个学历至上、论资排辈的国家里,不仅没人承认他是一名建筑师,反而都觉得他异想天开:

“一个没受过正规教育的人,怎么可能成为建筑师?”

面对质疑,他没有退缩,反而更加激发了他追寻梦想的热情与意志。

(安藤忠雄作品设计)

经过整整7年的不懈努力, 1976年,他在大阪近郊设计的“住吉的长屋”开始让他在日本建筑界崭露头角,他的事业也由此走向了成功。

此后,又经过长达二十多年的奋斗,他终于成长为一位像柯布西耶那样的大师级人物:

从1987年开始,只有高中学历的他先后被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聘为客座教授;

1995年,在他54岁时,获得了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立兹克奖”,成为有史以来获此殊荣的第三位日本建筑师……

(安藤忠雄设计的本福寺水御堂)

他的设计任性大胆又别具一格。

1991年,第一次设计寺院,他就脑洞大开的把寺庙建在了一座莲池下面。

“哪有把寺庙建在水下的?”

“万一漏到佛像上怎么办?”

“这是对佛像的不尊重。”

庙里没有一个和尚同意。

安藤忠雄找到寺庙的高僧,不说一句反驳的话,只描述建成后的场景:

“你绕过白色的墙面,缓缓步入莲花池中,下一个阶梯,蓝色的光线便变弱一层……在差不多全黑时,眼前豁然开朗,阳光透过大红落地的木窗,大殿刹那间满堂红。”

高僧听后,“请务必做出来!拜托了!”

(安藤忠雄设计的本福寺水御堂)

本福寺水御堂设计出来后,室内和柱子漆成朱红色。

每当夕阳的余晒洒向御堂,列柱向深深的室内投下长长的影子,大厅就充满红光,给人一种神圣的错觉。

从大门到大殿的整个过程,象征了净化、死亡和重生。

在30多年的时间里,他创作了近150项国际著名的建筑作品和方案。

他的作品带给大家一次次震撼!

就如网友说的一句话,他总能把建筑的震撼体现得淋漓尽致,从生到死,从有到无,总是让人笃静、回望、忏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