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当核武器数量已经足以毁灭敌人的时候,美苏为什么还要继续制造更多的核武器?


因为在核武器大发展的50-70年代,双方都追求自己在核战争中的剩余力量最大化。

剩余力量就是二次反击核武器,目的以打击对方的城市、工业中心等可以继续支持战争的民用目标。假设毁灭美国的主要民用目标需要500枚核弹,那么苏联除了准备这500枚以外,还必须考虑到美国首先动用核武器后,幸存下来的核武器数量能够达到500枚,按照当时75%的核武器命中毁灭能力,仅对付美国的民用目标,苏联实际上就要准备2000枚核弹。

在美国这边,如果假设苏联有2000枚弹头是用来二次反击的,那么为了确保摧毁这2000枚弹头,就需要至少大约3000枚弹头。同时为了确保这3000枚弹头能在苏联主动发动的核打击中保存数量,实际上就需要12000枚弹头(仍按照核武器毁灭命中率75%算)。

庞大的核武器库存就是在这种对峙中螺旋上升的。这也是后来核裁军的理论基础之一,不断螺旋上升的弹头数量并不能保证任何一方在战争中获得绝对安全。


美苏都奉行先发制人的核战略,都力求首先发动核打击消灭对方所有的核反击能力。这个战略要求有足够多的核弹头及载具去消灭对方所有的发射装置,不管这个装置是真的还是假的。

假定一方有1000枚导弹放在1000个发射井里,同时又准备了1000个假发射井以迷惑对手,那奉行先发制人核打击战略的对手就要准备至少4000枚以上的导弹才有能实现其战略的可能。因为还要考虑到毁伤概率和拦截的问题。

这就能解释为啥美苏核武库看起来都严重超过必要限度,在美苏的战略语境里,适当的概念是以消灭对手的反击能力为限的,对手的反击能力趋向于无穷大的时候,核武库的规模也必然趋向于无穷大。

然而凡事都有极限,当核武库扩充到各自国力的极限仍无法确定消灭对手的核反击能力的时候,核平衡就形成了,先发制人的核战略在实践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变成了确保相互摧毁。


苏美有什么理由不堆集那么多的核武器?

讲个故事你就知道了

小美有个公司,他研制出了一种能够激发人体潜在机能的产品销售的十分好,只要一拿出去买立马可以收钱回来,不存在产品出现库存过剩的问题,而且是暴利,你想卖多少钱就能卖多少钱;但是产量少。

这时候,有个叫小苏的人鼻子和狗一样,立马闻到了钱的味道;通过野路子搞到部分图纸,加上原本自己的公司技术也不错,再加上当年收购公司时从小德手里抢了不少高级工程师,不久就仿制了一个一模一样的产品出来;

小美听闻就去法庭告了小苏,但最后小美败诉了,因为当时小美并没有申请专利;之后小美和小苏就冷静下来坐著谈谈关于专利这个问题。可想而知最后肯定是谈崩了,两方关系闹的很矛盾,但是有一点他们谈的很清楚,就是这个技术只能我们两家掌握,再也不能出现第三个人。

为了保持双方的利益,这个商品不可以再放在市面上贩卖,因为对市场经济造成的冲击太大,所以他们两家完全垄断了这个产业。但是为了安全起见这两家都在不停的堆集这种商品,以备不时之需,真要是有一方哪天不守承诺突然把商品拿出来卖了,那自己也可以不失先机,看最后谁卖的多谁就赚的多,但一旦这样做市场经济就会崩溃,这两家公司都将面临著被国家清洗的结局。

小苏底下有一个做米面油的扶持产业,负责人叫小中,小中的积极性很强并且业务也发展的不错、忠诚度也比较高,为了可以更方便的把小中培养成合格的打手,小苏便把这一技术的零碎图纸给了小中,让他谎称拥有这项技术替自己干涉市场,充当一把枪杆子的作用,自己则躲在一旁看戏;这样做可以将自己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化。结果没想到的是,小中竟然从这些零碎蓝图里悟出了这个技术的基本原理,并且在日后做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出来,这些姑且都是后话。

这个城市从此出现了小美和小苏两家独大,他们垄断了很多产业,并且相互背地里放阴招;

突然有一天,小美的公司内部出现了矛盾,因为大量研制出的新商品没有办法变卖出去,导致库存堆集,公司面临财政紧缺的问题,董事会好多成员都表示不满,员工也越来越不满公司制度纷纷提出辞职或者罢工。

然后小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动了贸易战,以便分散员工和董事会成员的注意力,小美盯上了小苏旗下的两个扶持产业,一个是生产床单被褥的负责人叫小越,一个是生产五金的负责人叫小鲜。这样一来可以将公司内的不满转移到这场贸易战中,二来贸易战能用低价正好甩卖掉那些堆集货物的问题;三来这样不会触犯两大公司直接参与贸易战造成巨大的损失,只要拔掉小越和小鲜,那么小中就暴露无遗了,架空小苏指日可待。为此小美建立了一个中转站,把负责权交给了一个叫小本的人。

小美对这两个小公司进行猛烈攻击,整个公司里的人全部提起精神准备大干一场,一气吞并这两个小公司。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小美被深深陷进了这个坑当中,原本以为自己的资金额充足,只要压低产品价格就可以导致小越和小鲜的产品卖不出去,然后迫使他们就范;结果两位主都是不要命的角色,他们两个为了保持自己的市场不被占领竟然卖出的价格比小美还低,他们卖房子卖地也要跟小美耗下去,即使变卖的只剩条裤衩也得把裤衩先卖了再说,并且小鲜和小越公司里的员工都是自己的的亲戚,不给工资也无所谓。

这一下小美就尴尬了,为了不让自己在价格战中损失更多只能停止贸易战争。公司内因为这场失败的贸易战闹的鸡飞狗跳,财政赤字不说,闹到最后还变著法的找员工们要钱,不仅如此同时这场贸易战还造成了大量的人员流失,各种流言蜚语一下子都像爆炸一般迅速扩散,闹的人人心慌。好多人都认为这个公司快破产了;为此董事会决定撤销小美的董事长职务,换大美接替董事长一职。

这场贸易战以小苏为首的阵营获得了成功。

然而小鲜和小越的公司因为这场贸易战变得一片狼藉,小中也搭进去一半的财力物力人力;但小苏到最后却没什么损失,反而还因为这场贸易战两边贩卖稀缺的必备商品还赚了不少钱,为此小中和小苏逐渐关系恶化,小鲜和小越也变得心灰意冷;最惨的是小越,到最后什么也没落著不说,自己的公司还被分裂成了两个。

因为小中掌握了激发人体潜能商品的制作技术,所以干脆一家独大不再受小苏的窝囊气。在一旁灰头土脸的大美正愁怎么搞定自己在员工和董事会的时候,惊喜的看到小中竟然和小苏闹翻了,就见缝插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小中拉到了自己的阵营之间,然后让自己的得力助手小本多和小中多多促进一下生意来往。

小苏彻底被架空了,在失去五金、床单被褥、米面油供应之后,又随著小苏年老体衰不久病逝之后小苏的企业从此萎靡不振,一天不如一天,只能靠著强硬的制度控制员工流失。

小苏死后大苏即位,因为大苏即位后得到的是一个产业链发展极其混乱而且薄弱的公司,人穷志短大苏不止一次的差点把压轴商品拿出来变卖但都因为各种机缘巧合又收回了自己的手。

几年后因为大苏的公司董事会部分成员受够了公司连年赤字、人员流失、产能底下、止步不前的不合理体制,举起反抗的旗帜将整个公司的股权握在了他们自己手里,然后逼迫大苏交出一切权利,小苏苦苦经营数十载的公司正式宣布解散。

小中公司内部的成员看到庞然大物般的大苏都逐渐坍塌,慢慢走向衰落,顿时公司中上层人员都一阵哗然,开始怀疑现在自己实行的公司制度是不是原本就是错误的、原本就是违背社会规律的一种不合理制度。

一些沉不住气的人便开始组织闹事,相互诽谤打压,整个公司中上层人员乱成了一团,小中因为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再加上年龄逐渐变大,从此一病不起,不久就撒手而去。大中即位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公司中局部效仿大美的制度体系,看看是否可行。

但造化弄人,悲剧的产生根本不给大中准备的时间,突然有一天,大苏的公司解散了,大中的整个公司内部彻底乱了,眼看就要步入大苏的节奏;大中这才一咬牙一跺脚全公司实施变革,另外加强集权手握人事行政权,只要是不在一条思路上的不管你是谁一律开除收拾东西走人;只要是一条思路而且有点本事的人,不管你从前是什么样的人老子都打开大门欢迎你。危难时刻就需要这样霸气且强硬的做法。

大中与大苏最大的区别就是:威望不同,大中曾经和小中是一起创立起这个公司的原始股东之一,年龄基本相仿,威望极大;而大苏和小苏就不一样了,甚至连面都没见过,基本是被董事会推上去的,手里的实权并不多,底下那帮人倒是如狼似虎。这也就注定了两个公司有两个不一样的结局。

以大美为首的阵营最终取得胜利,这个胜利竟然来的是那么的意外。

走投无路的大苏自始至终也没有把这件压轴商品砸出来,可见大苏深刻的明白这个商品就像是一个在潘多拉魔盒里的恶魔一样,一旦放出来就再也难以收回去。

人都是这样,厉害的东西自己总想多搞一些;既然上帝已死,那多养几只恶魔也无可厚非。就像是权利和金钱一样,永远是越多越好,那些贬低金钱和地位的人,多半是从来都没有感受过每个月省钱还房贷、到处都被人打压、一家三口都挤在50平米的屋子里这种疲倦的生活状态,他们可能生下来就是过著养尊处优的日子。

抛开个体来说,群体对利益的渴求总是无止境的。


因为要确保经过对手第一轮打击后自己有幸存活的核弹能消灭对手,这样才能杜绝对手先发制人的念头


迭代,升级呀!


有一种博弈类型我称之为不信任的竞争博弈,美苏造核武器最疯狂的时候就是这两个国家间在进行这种博弈,不过,在70年代,基于各自国家整体利益的考虑,美苏开始有条件的谈判,取得初步信任后开始共同削减核武器,这就是中导条。


因为害怕啊,都不知道对方核武库究竟有多少弹头,都害怕遭到对方洗地后不能有足够的弹头毁灭对方,所以只能堆积数量来换取安全感,知道双方都顶不住了才开始谈判核裁军


跟国家战略有关系,这两国家都要保证全面的报复哦。就是你搞死我,我也要搞死你的。欧洲人家打算你搞死我,我给你打断腿留下终生残疾的,就少多了。


1945年7月16日,人类历史中的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爆炸。以原子弹为代表的核武器是一个奇妙的「矛盾复合体」,一方面成了悬在全世界人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在另一方面又有效地抑止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军事专家谷火平介绍,不过在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疯」了一般地制造原子弹,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已经拥有了大约27,000核弹,而当时苏联的数量大约是这个数量的十分之一,但是苏联也开启了极端「疯狂」模式,后期核弹增长数量大大高于美国同期水平。

之所以出现这样「疯狂」的局面,是因为在核武器出现后有「专家」提出了「相互毁灭保证」(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理论,意思是在「全面核战争」中应该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先发打击能力(First Strike Capability),二是二次打击能力(Second Strike Capability)。

军事专家谷火平指出,「先发打击能力」就是指的是一次把本国所有核武器发射到对方国家去的能力。而所谓的「二次打击能力」指的是在经受对方国家的一轮「核饱和攻击」后仍然能够保存的核打击能力。

也就是说,如果美苏双方都能够确保自己具备强大的「先发打击能力」和「二次打击能力」,那么对方才不敢发动核打击,所以核武器越多就会越安全,同时核武器越多就越不敢使用,这是因为无论谁先发动核攻击,最后的结果都是两个国家(包括各自的盟国)一块从地球上消失。


核武器从来没有过量!

问题是怎么衡量核武器的作战目的和效能,如果从地球争霸角度去看,核武器的数量并不够用,如果从地球上人类安居乐业的角度来看,百分之一的核武器已经掀起了地球的血雨腥风。

地球上绝大多数人不希望核战争,但是,绝大多数人并不能代表地球人类的绝大多数利益,很少很少的地球人占有地球上的绝大多数利益,不包括绝大多数人的贱命,从这个角度上看,核战争必定爆发。

所以了,再多一些核武器是美帝永远追求的目标,再多一些核武器也是用得上的。

以上帝的角度来看,现在只掌握在美俄手里的巨量核武器是高科技产品,一方面,是实现统一地球伟大梦想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暂时构成核威慑的保证和平的唯一利器。两个方面并不矛盾,极低级的刀枪棍棒即不能统一地球也从来没有制止过战争,而核武器很可能两个方面都做到了,所以了,核武器多多益善!

当地球发展到九十亿人口,地球贫富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各种矛盾不可调合,谁愿意去血与火的战争中去解决这些矛盾,核弹雨是解决地球矛盾的最科学办法,那时刻你就不会觉得核武器「「过量」」了,只是觉得不够用,不够用,想玩核弹的愁死了。


相信我,超级大国在无国际社会干涉的情况下绝对不会主动认为自己核弹头过量的,就像打牌时你手上有再多炸弹你都不会嫌多的。


因为美苏双方无法保证对方没有核武器

美国和苏联在冷战期间签订的核不扩散条约没有约束力

而且核不扩散条约是阻止其他国家拥有核武

而美苏自己疯狂造个几十万枚核武器假设其中有一方不造核武器了选择和平但是对方还是疯狂造核武怎么办?就像环境问题一样只是表面上说一说如果没有达成真正有约束力的条约那么就是一纸空文你不造核武了

别人还是接著造核武

你整个国家和盟友的生命都暴露在对方核武之下所以多国只能疯狂造核武没有其他选择

第一,核武器威力没有那么大,事实上并不能够毁灭敌人

第二,之后的核平衡目标是消灭对方核力量,然而可惜的是大家安全区域并不重合,也就是一方安全的代价是另一方更不安全

那么结论来了要么认怂要么加码,你看到制造更多的那个阶段就是互相加码的过程


打个比方,对面核了我,我的核武器只够把对方核了报仇来个同归于尽,那到时候其他国家不是看戏看的贼爽吗?就是这个道理。要完蛋大家一起完蛋,我死了你们全部要陪我一起下去,这就是美苏核捆绑全球的冷战模式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