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丧,失望,吸毒,少年(图/视觉中国CFP)

▲政府应重视少年犯罪的预防与矫正,不要让多采多姿的青春进行曲变了调。(图/视觉中国CFP)

7年前,那个孩子来到台中监狱,他才16岁,背负著杀人的罪名,在新收房等著移禁到矫正学校,开始面对超过20年的刑期。当时我在新收房担任文书杂役,帮他处理许多入监手续,也负责登录他对外的信件。这孩子非常安静、字迹清秀,通信的对象是母亲。他在我这里待了大约两周,然后就移走了。

16岁的少年竟犯下杀人罪,且杀的对象是不认识的江湖人士,以一般人的经验都可以猜到,他是受人利用,无端卷入了江湖上的是非纷争之中。

做这样的事,当然是有对价的,但我也相信这孩子当年一定知道,做这样的事,他要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生命时间价值,两者是否能相当呢?我无法得知他是怎么想的,但经历隔代教养的他,是否曾经有这么一个想法:为了要提醒双亲对他的忽视,他要做出一些事情来?

根据监察院的调查报告,少年矫正机构的学生家庭,属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之比率占18.5%及8.35%,有24.7%收容学生家庭经济为近贫。来自单亲家庭之比率占45.2%,其次为具有单亲家庭、隔代教养家庭、未婚生育家庭、父母分居家庭等两项以上之家庭则占18.33%。

这孩子移禁到矫正学校前,更生团契就已经开始追踪辅导他了,不断安慰犯下大错后他所深感的恐慌与自暴自弃,也经常为他能在上帝面前悔改重生祷告。他移至矫正学校后,团契的牧师与志工继续陪伴他,在他完成高中学业之前,他受洗成为基督徒,并以优异的成绩与社团表现拿到高中学位,转进成人监狱,开始攻读空中大学学位。

这孩子读过我的每一本著作,因此,前两个月,更生团契总干事黄明镇牧师请我写信给他,鼓励他的学业,以圣经的话与造就他,用诚实的心悔改,同时分享我在狱中读书写作的经验给他,让孩子有一个模仿的对象。

信寄出去不到二周,我便收到他的回信。他告诉我,当年他在台中监狱新收房就注意到我了,不会对人大呼小叫,桌垫下永远都夹著一份英文报纸,然后手边摆著一本厚厚的书。他听人说我以前是律师,所以他觉得我很拚,年纪那么大来服刑,还那么认真读书!

呵,不只是年纪大的珍惜光阴,这孩子的来信中告诉我,在信仰中他得到饶恕与重生的盼望,在功课及社团活动的投入中,他同样找回人生的自信,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他也了解到,电影般的开枪情节并不能为他的人生添加光彩,只是生命的消耗。

前一阵子,我陪同黄明镇牧师入监对那孩子进行个别辅导教化。见到他,觉得他变成熟了。7年,让一个青涩的孩子长成青年,让一个犯下大错的人俯首悔改,生命再造,如今的他,每日晨祷读经,埋首功课,学习写作,生命在监狱里从一只毛毛虫开始用光滑如绸缎般的丝结茧,再过几年,期待他将破茧而出化身蝴蝶,为这世界贡献他的光彩。

辅导结束前,他说将来出狱后想到更生团契的中途之家居住,透过信仰建造新生命。牧师点头答应他,坐在一旁的我,在他脸上看到了他安心与笃定的神情。我心里想著:「如果少年矫正机构的教化能真正落实,社会可以降低多少犯罪的被害人?成人监狱可以减少多少收容人呢?」

去年举行的司改会议,针对少年处遇及矫正机构的调整与改造提出许多建言,希望政府能真正重视少年犯罪的预防与矫正,不要让应该多采多姿的青春进行曲变了调。

好文推荐

刘北元/监狱当安养院?收容人口老化背后的意义

刘北元/独居监禁 一个人的世界比身体的酷刑更恶劣

刘北元/外役监是爽缺还是监狱离家最近的路

●刘北元,作家、更生团契志工,曾任律师。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