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你某天和别人吵了一架,或无缘无故被人骂了,心情一定不会很好。

可是回家打开电视,发现荧幕上另外一个人也正在和别人争吵,正在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愤怒,也可能会抱著看热闹的心态,但是你的心情肯定不会有你被人骂了或者刚跟人吵完架那么糟糕。

甚至在文学作品或者电视剧电影中,还会期待主角遭受更多更大的挫折(虽然看的时候可能没这么想,但是如果看完发现主角根本没有经历多少事情,会觉得索然无味)。

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强大的看客精神

你说看的人 谁愿意自己被拉上去受刑呢

但是国人都喜欢看别人受罪 尤其是富贵高上

若是小孩子或穷苦人家的话 都会生怜悯吧

因为后者映射了自己


为什么人总是喜欢暴力?因为这样真的很爽快,但事实上我们要时刻保持理性,三思而后行。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八卦是人的本性,向往善良却又不抗拒邪恶。


我们现实生活要保持理性,趋向好的状态

而电视情节等属于虚拟的,不对我们现实构成过多影响。我们大脑代入那种情境去理解更多的事物,产生思想


因为我们是旁观者,反正受伤的不会是我们,反正被坑的也到不了我们头上。所以电视剧电影里的人再怎么样,至多给个同情,摸几滴眼泪。而且人生性喜欢比较。一看,哎,这个人比我还惨,就感觉自己还好,不是最惨的,自然会有点小兴奋小激动


人,都喜欢从别人的痛苦中吸取力量。


因为是看戏啊

有些人共情能力强且比较善良的话看著电视剧里这种剧情就会难受,很投入,还有看著剧情想起自己现实经历的。

有些人就 看戏呗 第三人效应


因为我们是看客而不用遭受现实的任何谴责。

鲁迅描写看客形象中最具代表性,最为含蓄的一句是:于是他背后的人们须竭力伸长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舻鱼。所谓看客,重点自然在于个「看」字,这些人在鲁迅的世界里没有相貌,不管男女老少,只有一个动作——看。这可能就是最爱看热闹的中国人最突出的形象。

在〈孔已己〉中,作者多次写到酒店里的酒客戏弄嘲笑孔已己,而每一次都是建立在孔已己的难堪、羞辱和心理痛苦之上。这些看客不但不同情,还残忍地嘲笑讽刺他的「新伤疤」或讥笑他没能捞到个秀才,总是拿他的落魄不幸取乐。这笑声带来的快乐的空气实在是令人心酸。

在〈祝福〉里,人么争先恐后地赶去听祥林嫂讲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并不是出于同情,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在无聊的生活中寻求刺激,而在这些人听厌了之后,有立刻唾弃,对祥林嫂加之以又冷又尖的笑,更显示了一种人性的残酷。鲁迅《〈呐喊〉自序》:「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茅盾《我们这文坛》:「朋友!这不是苦了看客?看客们不是一个印板印出来,看客们的嗜好各殊咸酸。」巴金《家》八:「我既不是演员,又不担任什么职务,我只是一个看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