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你某天和別人吵了一架,或無緣無故被人罵了,心情一定不會很好。

可是回家打開電視,發現熒幕上另外一個人也正在和別人爭吵,正在遭受不公正的待遇,這個時候你可能會憤怒,也可能會抱著看熱鬧的心態,但是你的心情肯定不會有你被人罵了或者剛跟人吵完架那麼糟糕。

甚至在文學作品或者電視劇電影中,還會期待主角遭受更多更大的挫折(雖然看的時候可能沒這麼想,但是如果看完發現主角根本沒有經歷多少事情,會覺得索然無味)。

造成這種差別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強大的看客精神

你說看的人 誰願意自己被拉上去受刑呢

但是國人都喜歡看別人受罪 尤其是富貴高上

若是小孩子或窮苦人家的話 都會生憐憫吧

因為後者映射了自己


為什麼人總是喜歡暴力?因為這樣真的很爽快,但事實上我們要時刻保持理性,三思而後行。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八卦是人的本性,嚮往善良卻又不抗拒邪惡。


我們現實生活要保持理性,趨向好的狀態

而電視情節等屬於虛擬的,不對我們現實構成過多影響。我們大腦代入那種情境去理解更多的事物,產生思想


因為我們是旁觀者,反正受傷的不會是我們,反正被坑的也到不了我們頭上。所以電視劇電影裏的人再怎麼樣,至多給個同情,摸幾滴眼淚。而且人生性喜歡比較。一看,哎,這個人比我還慘,就感覺自己還好,不是最慘的,自然會有點小興奮小激動


人,都喜歡從別人的痛苦中吸取力量。


因為是看戲啊

有些人共情能力強且比較善良的話看著電視劇裏這種劇情就會難受,很投入,還有看著劇情想起自己現實經歷的。

有些人就 看戲唄 第三人效應


因為我們是看客而不用遭受現實的任何譴責。

魯迅描寫看客形象中最具代表性,最為含蓄的一句是:於是他背後的人們須竭力伸長脖子,有一個瘦子竟至於連嘴都張得很大,像一條死艫魚。所謂看客,重點自然在於個「看」字,這些人在魯迅的世界裡沒有相貌,不管男女老少,只有一個動作——看。這可能就是最愛看熱鬧的中國人最突出的形象。

在〈孔已己〉中,作者多次寫到酒店裡的酒客戲弄嘲笑孔已己,而每一次都是建立在孔已己的難堪、羞辱和心理痛苦之上。這些看客不但不同情,還殘忍地嘲笑諷刺他的「新傷疤」或譏笑他沒能撈到個秀才,總是拿他的落魄不幸取樂。這笑聲帶來的快樂的空氣實在是令人心酸。

在〈祝福〉裏,人麼爭先恐後地趕去聽祥林嫂講述「阿毛被狼喫了」的故事,並不是出於同情,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在無聊的生活中尋求刺激,而在這些人聽厭了之後,有立刻唾棄,對祥林嫂加之以又冷又尖的笑,更顯示了一種人性的殘酷。魯迅《〈吶喊〉自序》:「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茅盾《我們這文壇》:「朋友!這不是苦了看客?看客們不是一個印板印出來,看客們的嗜好各殊鹹酸。」巴金《家》八:「我既不是演員,又不擔任什麼職務,我只是一個看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