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清朝在西方列强和国内农民起义军的双重打击之下,陷入积贫积弱的状况,犹如行尸走肉,只剩一幅躯壳在勉强支撑。

对于清朝来说,最迫在眉睫的危机是财政入不敷出。国家财政收入只有那么七八千万两银子,而支出却像无底洞。特别是遇到打仗输了,割地之外还要支付巨额战争赔款,更是让人头疼。

国内民众早已搜刮得干干净净,再搜刮就真的只能刮地皮了。怎么办?一个办法,找西方列强借钱。

说来奇怪,清朝已经混得不像一个国家的样子了,可还有不少西方列强争着抢着借钱给清朝。比如,在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朝按照《马关条约》,需要向日本支付2.3亿银子战争赔款(包括3000万两银子赎辽费)。按照合约的规定,必须在一年时间内,分两次还清一亿两白银;其余款项分6次还清。

清朝哪里拿得出这么多钱?只好向西方列强借钱。结果,德国、俄国、英国、法国银行争着向清朝借钱。为了把钱借给清朝,他们每天都跑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咆哮恣肆”。

不明真相的人听了,还以为他们是去讨债呢。

西方列强吃了豹子胆,敢把钱借给清朝?他们争着抢着借钱给清朝,图的是什么呢?

一是赚取利息收入。我们知道,西方列强一直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想把中国变成外国商品的倾销场所。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列强在各种不平等条约里一定要强调开设通商口岸等。不过,到了19世纪末期,西方列强在继续往中国倾销商品的同时,也在寻求资本输出。说白了,就是放贷收利。

西方列强向清朝提供的借款,利息息高低不一,低的有年息4厘、5厘,高的有年息1分。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就向英国汇丰银行借过年息1.8分的高息贷款。在《辛丑条约》中,虽然赔款的年息只有4厘,但由于还款时间很长,利息达到了4.32亿两银子,几乎与4.5亿两银子本金持平了。

二是谋取特权利益。利息收入,并非西方列强追求的主要目标。西方列强更看重通过借款,来谋取特权利益。

很简单,既然是借款,肯定得有抵押物吧?清朝已经被内忧外患搞成了一个烂摊子,有什么值钱的抵押物呢?总不能把紫禁城抵押出来吧?别急,有海关吧?有各地的厘金收入吧?有铁路吧?这些在西方列强眼里,都是绝佳的抵押物。

1896年,张之洞、盛宣怀等人筹建从北京卢沟桥到湖北汉口的京汉铁路,打算向外国借款。消息传出去,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国的银行代表纷纷来到中国,想成为中国的债主。最终,张之洞认为美国、英国、法国提出的条件较为苛刻,只有比利时稍微宽松一些,而且比利时是小国,对中国没有领土等非分之想,便与比利时签订了借款协议。

按照协议,比利时借款450万英镑,年息5厘,9折付款,期限30年。此项借款的抵押物是京汉铁路的一切行车管理权。

三是避免清朝政府彻底崩盘。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清朝政府对外的整体形象比较软弱无能,这对于西方列强来说,自然是一件好事情。可想而知,如果清朝政府崩盘,一定会出现混乱的局面,强势的地方督抚崛起后,西方列强的利益将会受损。

因此,哪怕出于自己的利益而言,西方列强也希望清朝政府继续统治下去,而不是迫于巨额的战争赔款而崩盘。

【参考资料:《清史稿》《京汉铁路》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