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島資源極度匱乏,導致日軍在二戰中使用的武器都能用一個“小”字來概括,口徑小、重量小、裝彈量小。然而凡事都有例外,精打細算慣了的日本人還真就造出亞洲第一巨炮,而且還在二戰的最後一戰——虎頭要塞攻堅戰中重挫蘇軍。

  日俄戰爭期間,面對俄國堅固的工事和強大的火炮,日軍只能無奈地以血肉之軀硬抗。大概由於犧牲太過慘痛,此後日軍對無法移動的超大口徑重炮有着幾乎瘋狂的迷戀。

  戰爭結束後,日本立刻撥下鉅款,用於研製150mm加農炮,200mm、300mm和410mm巨型榴彈炮。1918年,日本成功研製出大正七年式300mm榴彈炮,但陸軍對其火力仍不滿意,堅決要求繼續研製410mm榴彈炮,並計劃在國內四個重要港口要塞上各裝備4門410mm榴彈炮。

  1921年,日本以大正七年式300mm榴彈炮爲基礎,把口徑提升到410mm的同時將最大射程提高到了20公里。1926年8月,日本陸軍在千葉縣的射擊場試炮成功,陸軍上下對巨炮的各項性能指標都非常滿意。

  然而在美國牽頭的海軍條約對各國的海軍噸位、火炮口徑都做了嚴格限定,日本當局決定將海軍裁汰的艦炮用於港口防禦,所以陸軍研製的410mm巨炮剛出工廠就被封存進倉庫。

  410mm榴彈炮雖然不能裝備部隊,但陸軍的研發和改進工作卻並沒有就此停止,他們想將巨炮改裝成列車炮或是能夠分解後運往各地戰場,以實現機動作戰能力。

  九一八之後,關東軍侵佔東北,引起蘇軍方面的高度重視。僅在第二年,蘇軍就在中蒙邊境構築陣地,以防禦日軍的進攻。關東軍認爲東北平原無險可守,蘇軍可以迅速攻入東北腹地,於是在蘇軍陣地前針鋒相對地也修了一條防線。

  關東軍的防線分三期,歷時三年才完成,其中負責摧毀蘇軍後方集結部隊和封鎖鐵路運輸線的虎頭要塞更是配備了2個重炮中隊和3個野炮中隊,關東軍驕傲的將這條防線稱爲“東方馬奇諾”。

  蘇軍很快發現了對面關東軍裝備了300mm榴彈炮,於是緊急將鐵路改道,刻意避開了日軍大炮的射程。關東軍此時想起了封存在倉庫中的410mm巨炮,1941年,巨炮被運到虎頭要塞時,關東軍爲了迷惑蘇軍,故意將其命名爲“四零榴”。

  虎頭要塞不僅有號稱亞洲第一大炮的四零榴,關東軍還在此駐紮了關東軍精銳第十一師團。第十一師團是日本二戰之前的17個常備甲種師團,裝備精良、戰鬥力強悍。

  在“關東軍特別大演習”之前,關東軍又不斷爲第十一師團增調兵力。日軍計劃一旦開戰,四零榴切斷西伯利亞鐵路後,第十一師團迅速出擊,切斷蘇軍在遠東各軍事基地之間的聯繫,尤其是太平洋艦隊的後勤補給。

  然而隨着日本戰略中心轉向太平洋,關東軍精銳不斷被以各種方式抽調到南方。1945年8月,關東軍名義上還有75萬兵力,但組建於1945年5月的107師團卻成了資格最老的部隊。很多部隊裝備極差,有時甚至要搶僞滿國洲部隊的武器,因此又被戲稱爲“稻草人兵團”。

  關東軍雖然精銳盡失,但虎頭要塞畢竟花費了日本陸軍十年的心血。1945年8月9日零點,蘇軍35集團軍的955門火炮、166輛坦克向虎頭要塞發起進攻時,日軍第十五國境守備隊僅有1400人,卻憑藉四零榴的強大火力一舉摧毀了蘇軍重要鐵路樞紐伊曼鐵路橋,而且在經歷了九次陣地易手後,日軍竟擊退了蘇軍的第一波攻勢。

  虎頭要塞攻堅戰從8月9日一直持續要8月26日,比日本天皇宣佈投降整整晚了11天。此戰因此成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終結戰,其激烈程度在世界戰爭史中亦屬罕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