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绘本教学已经慢慢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无论是英语课堂还是中文课堂,越来越普及。今天粒粒想跟大家分享7种阅读策略的用法。但在这之前,想聊一聊我跟绘本的缘分。

十多年前,粒粒在国际学校工作,我需要教四个班级,其中会教到一年级0基础的外国小朋友,当时对这样的孩子是没有教材的,我就拿着那种很薄的改编的系列小图画书给他们讲,虽然他们一点中文基础也没有,但完全可以跟我互动,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很神奇办法,而且教完一年下来发现学图画书的孩子比学课本的学生,语感更好。

后来怀孕的时候,听说要多读书对胎儿有好处,但作为一名怕烧脑的孕妇,我大部分时间待在儿童阅读区,把学校图书馆的儿童书看了个遍,像《母鸡萝丝去散步》、《小房子》、《玛德琳》、《驴小弟变石头》,鼠小弟系列,卡梅拉,米莉茉莉系列等,我发现原来这些儿童书也非常适合成人阅读。我主要是推荐学生作为课外书来读,偶尔也会尝试把这些有趣的故事用到课堂上,比如用《城市的一天》让学生认识时间;用《阿利的红斗篷》来学习顺序词的使用,但使用方法非常单一。

我真正认识绘本是从孩子出生后,像很多妈妈一样不停地屯各种书,女儿最喜欢的故事之一是《爷爷一定有办法》,每天睡前都要一遍遍讲这个故事,我要讲完上面的亚瑟和爷爷的故事,还要再讲一遍下面小老鼠一家的故事,讲到自己睡了一觉起来看到她还在“玩”书。那时候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孩子能尽快自己读书,这样我就可以“脱离苦海”了。现在,刚满9岁的女儿自己可以读整本书(章节小说)。但她依然喜欢睡前阅读,依然把绘本作为首选,她很喜欢跟我分角色读,往往她是主角,我是其他所有配角。在孩子的心目中,书中的主人公其实就是他们自己。

现在绘本教学已经成为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几乎每周都会给孩子讲一到两个绘本。

你或许会问,孩子能听懂吗?

在我有限的认知中,没有比绘本更容易懂的语言了。

如果你也在用绘本教学,或者也想用绘本教学,接下来我们可以一起探讨这些策略或方法。首先,这些方法不是我发明的,而是本来就普遍存在的,我拿这些方法出来,不是为了介绍它们有多么神奇,而是讨论我们怎么用才能更好地让孩子汲取绘本中的精华。

1

人 物

人物是我们读绘本时首先要分清楚的,这是一个关于谁的故事,他们之前是什么关系?绘本《十四只老鼠吃早餐》是14只老鼠系列之一,在读这个绘本事,首先要跟孩子一起观察这个老鼠大家庭的14个成员,他们从服装到个性都在图画中有所体现。如果忽略人物只是读故事,趣味性就少了一大半。

我前面提到,在孩子的心目中,书中的主人公其实就是他们自己。老师或家长也可以借助孩子的这个期待,在读一些角色突出的故事时,采用“角色自居”的方法,让孩子变成书中的角色。比如《猜猜我有多爱你》就可以让孩子当小兔子,尽管他们都不喜欢最后“输”给大兔子,但作为其中一个角色这件事本身会让孩子阅读的参与性更强。

2

预 测

一般来说,从看封面开始就可以预测故事。比如《我是一条喷火龙》,从图画入手预测这是一条怎样的龙?它什么时候会喷火?又比如《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可以从题目入手,这只猫竟然活了一百万次,预测它有什么特异功能,它是否会一直活着。

除了封面、图片、题目,有时候也可以观察封腰。上了小学的孩子对于广告已经不陌生,而封腰就是书的宣传语。在《世界上最大的房子》这个绘本,常常见到的封腰是李欧李奥尼“大与小”的又一力作。绘本大师李欧李奥尼的作品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可以结合他以前作品《田鼠阿佛》《小黑鱼》等,让孩子们去预测这个故事中“大”和“小”分别是什么,小蜗牛揹着大大的壳会发生什么?

3

推 理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预测和推理混淆,推理往往是在读了一部分内容之后,有依据地进行预测,所以更注重因果关系,也更考察孩子的观察、理解能力。在绘本《如果你给小老鼠吃饼干》这个绘本中,就可以使用推理,当小老鼠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的时候,可以时不时地问:“当你给小老鼠读故事的时候,他想要看图片,看着看着图片他也想画画,接下来……”,孩子们会自动推理出,小老鼠还想要一张纸和一些蜡笔。

上面是关于故事情节的推理,还有一些绘本中的细节,文字中并没有给出解释,可以让孩子去观察然后推理出原因。比如我们熟悉的《大卫上学去》中,大卫回家的时候是光着屁股的,文中并没有解释原因,那么孩子会如何根据绘本中的内容进行推理呢?所有类似的未知问题都可以运用推理解决。

4

复 述

复述是老师在课堂上常用的阅读策略,印象中小学教材中就有“复述课文”的任务,小朋友们需要把课本合上,然后开始从头到尾依着原文说故事,我们甚至对那种可以从头到尾背诵下来的人刮目相看,严格来说,这不是“复述”的本意,复述是口语表达的一种途径,它强调用“自己的话”说。

粒粒在讲绘本的时候,并非所有的时候都一字一句地念,有时是根据图片、文字和自己的观察在“讲故事”,其实这也在“复述”。孩子在复述的时候也需要借助图片,特别是低段的孩子,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梳理故事的脉络。另外,最好是给孩子找到一个倾听的对象,你讲给我,我讲给你,一个相同的故事便有了两个不同表达的版本,这样的表达交流才是复述的意义。

有些绘本使用重章叠句,朗朗上口,且循环重复,比如《拔萝卜》,每增加一个人物角色的时候,句子都是对前面句子的重复:小花猫拉着小花狗,小花狗拉着小姑娘,小姑娘拉着老奶奶,老奶奶拉着老爷爷,老爷爷拉着萝卜叶子……这样的复述就更侧重语言的训练,粒粒在使用的时候更倾向与原文保持一致性。

5

建立联系

阅读只有与孩子的生活产生链接才会更好地影响孩子,否则就是生活之外的知识,也无法学以致用。 在绘本教学的时候,粒粒会尽量将绘本中的故事联系到孩子的实际中来,这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

《花格子大象》是一个寻求他人认可的故事,独一无二的花格子大象为了迎合大家把自己变成灰色,这样的事情小孩子也经常做,可以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灰色故事”。与《花格子大象》相反是《不一样的小豆豆》,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豆豆,想要变得与众不同,于是开始了自己的个性之旅,并最终长出无数不一样的小豆豆。那么,生活中你又是一个怎样与众不同的小豆豆呢?

每个孩子都是寻找自我的小豆豆,也都是有时候犯糊涂的花格子大象,将孩子与故事联系起来,这个故事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成长的一部分。

6

视觉化

视觉化的策略如果用在阅读中,更适合少图和无图的文章、书籍。大部分绘本已经能很好地做到视觉化。粒粒在这里谈到这个策略,是因为除了“读绘本”之外,我们可以借助它进行写绘活动。

写绘是低段孩子表达不可或缺的手段,他们不会写字,但却可以画画,把自己的语言落实成一幅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他们需要组织纸笔材料,安排内容,用自己不成熟的线条表现出某种意思,然后再去组织语言说出来,整个过程如同“写作文”一样,将主题、思路、结构都安排进来。用心观察的话,会发现每一个孩子的故事都很精彩,甚至令人感动。不要小看写绘,粒粒一直认为它是集思考、想象、表达于一体的早期重要写作方式。

7

问题和解决方法

其实几乎所有的绘本都在解决孩子们的问题,比如:解决情绪管理的《生气汤》、《生气的亚瑟》,缓解入学焦虑的《魔法亲亲》,帮助孩子寻找友谊的《威力和朋友》,建立同理心的《eat your peas》,认识从众心理、建立领导力的《Stephanie's ponytail》,反对校园霸凌的《The Recess Queen/珍妮小霸王》,克服就医恐惧的《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每一个问题都是孩子们现在面临或即将面临的问题。

绘本的神奇之处在于面对普遍的问题,却不一味地说教,而是通过有趣的故事与孩子产生共鸣,并引导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我们也可以按照这个标准来更好地选书。我们应该根据孩子当下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不同时段选用不同问题的绘本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孩子。比如,现在是圣诞季,读过大卫香农书的孩子都会喜欢《大卫,圣诞到了》,这次调皮的大卫面临的是什么问题呢?阅读时,可选择与前文提到的人物、预测、推理、联系等策略相结合使用。

结 语

绘本教学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亲子阅读,把绘本拿到课堂上,就必须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每一本绘本的处理要结合主题、情境、知识目标、情感目标等辅助课程需要。今天提到的几种策略并不是相互割裂的,针对不同绘本可以选择性地使用。因为每个老师的课堂人数、课时、年龄段、教学目标不同,绘本的选择和策略使用也是不尽相同的。如果您也在进行绘本教学,也欢迎给我们留言您的经验或收获、困惑或不解,期待与您交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