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都现专栏】

“大师”流浪与学生选科指导

原创作者|张都现(山东省新泰一中科研处主任,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山东省教科院访问学者,中学高级教师。)

互联网是一个梦工厂,一个快速造星厂,曾经、正在以及未来通过不断制造形形色色、斑驳陆离、稀奇古怪的名星获得存在感。

阳春三月,和风拂面,万物萌芽,神州大地冉冉升起了一颗最耀眼的流星——沈巍(你没看错,是流星),一个流浪了26年,在垃圾桶里找吃食,捡垃圾,读过《论语》《战国策》,能讲出“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财政局病退人员。

在流量为王的病态互联网上,一群主播蹭着热点胡说八道:“国学大师”,“流浪大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因妻女车祸去世而选择流浪”,“小丑在殿堂,大师在流浪。” 让人感觉现在的“大师”标准也太低了。此情此景,与当年那个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凤姐出道何其相似,只不过,凤姐是主动追求出名,最后去美国才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沈“大师”是被动出名,不知道结局如何。

一个80年代大学本科毕业的知识分子,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与今天居无定所,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游荡了26年的流浪汉,这反差也太大了。在我看来,沈巍是一个悲剧,是国家的悲剧,更是个人的悲剧。沈巍已经是一个悲剧人物,属于这个社会弱势群体的一员,文明社会不应该消遣任何人,更不应该万人空巷去围观,去围追堵截,去偷窥一个弱势群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现在的沈巍有他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他自己的价值追求和幸福观,冒犯打扰是对他最大的不恭敬。(现在我不敢出门也不敢睡觉,24小时都有人盯着我。我只能暂时寄居在没有装修的门面房里。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沈巍)

我始终很困惑,沈巍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带着这个问题,陆续找到一些材料:

少年时期的沈巍喜欢读书、画画、书法、戏曲和交响乐,尤其喜欢历史和国学经典。他的父亲,一位上世纪60年代响当当的航海专业本科生,认为这是不务正业,不允许他读这些书,也绝不允许他买这些书。为了弄钱买书,他只能去捡垃圾换钱。结果,捡垃圾被父亲视为没出息、丢人现眼,很小就被父亲送到外婆家生活,亲情越来越淡漠。

“我的大学和专业,都是按父亲的强势要求选的,说是毕业后可以当公务员,端铁饭碗。可是我一点都不喜欢这样,按我的理想,我会首选中文系,其次是国际政治研究。我不喜欢和数字打交道,但做审计工作,却每天都需要面对一大堆数字。老实说,相较于这样一份循规蹈矩的工作,我甚至更喜欢捡垃圾。”

“2012年9月,那是我和父亲决裂多年后的最后一次见面,他躺在长航医院的病床上,他一见到我,就流泪不止,他内疚,自责,不停地打自己的耳光。他说对不起我,如果不是因为他的干预,我原本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可能会成为一名画家,一位历史老师。但是,他让我相信他,他是爱我的,只是用错了方式。”

沈巍为什么不反抗?我把短视频里沈巍的一段话转成文字分享各位:“当时,我要是表示反对的话,(我父亲)“啪”一个耳光就上来啦。现在啊,你比如昨天那个他儿子,他老爸教育他,“你要怎么样啊?”他儿子从车上下来,睬都不睬朝前走,这在过去行吗?我过去要这样做,还没下来呢,我父亲“啪”一个耳光就来了。“你怎么回事啊?“那个年代是这样的,你们这个(年代)是最幸福的。”

由沈巍的经历我联想到了现在的高中学生选课。

从2014年开始,我国陆续进入了新高考综合改革,新高考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志向、优势和高等学校招生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参加等级考试,计入高考成绩。从沈巍的经历中,我有两点感受:

一、高中选课的主体是学生本人,不是家长、老师。

高中选课结果决定了未来两年的学习内容,影响着两年以后的高考志愿填报,影响着大学的专业学习,甚至决定了一生的职业方向,事关重大,学生纠结,家长也非常关注,新高考改革之后,学生选课到底应该谁做主?

我们经常见到有些家长,特别是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高中选科知识,反复比较各种不同组合的报考数据,仔细斟酌不同专业的就业趋势、薪资标准,还要力图寻找“远离学霸,拥抱学渣”的最佳组合,为孩子操碎了心。但是我们的孩子并不领情,相反,因为选课引发的家庭矛盾不在少数。

首先,我们要相信孩子能够做出重大抉择。

2018年5月28日发布的《腾讯00后研究报告》告诉我们: 66%的“00后”表示,“有很多决定都是我自己做的”; 53%的“00后”表示在长辈面前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69%的“00后”表示遇到问题时,询问专家后还会再查资料。这告诉我们:“00后”的高中生更加独立,对权威的依附感降低;更加自主,面对各种抉择,能够自主做出决断,有自己的选择能力的。

学者刘宝剑做过一份针对新高考改革试点地区23688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其中,“在你选择高考选考科目时,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人”,回答最多的是“自己”,占76.33%,然后依次为:“父母亲”、“老师”、“同学”、“其他人”。调查结果同时显示,“城市学生”和“县乡学生”回答“自己”的比例分别是79.13%和75.11%,没有明显的差异。高中学生在逐渐走向成熟,开始对自我负责,在人生的重要抉择时刻,自己拿主意做决定,这是我们乐意见到的,我们要全力支持、培育、呵护学生的课程选择权。

其次,我们对孩子的指导要讲究方式方法。

由于青年学生的生理、心理还不成熟,认知能力发展不够完善,加上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对职业、专业、学科的认识非常模糊,对自己“愿意做什么”,“能够做什么”,“需要做什么”缺乏清晰的认识,选课时难免很迷茫。有调查发现,41. 32% 的学生自主选择科目时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存在焦虑; 74. 6% 的学生期望得到选课帮助。所以,我们要加强选课指导,但是指导不等于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要时刻注意指导的方式和方法,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后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毕竟,以学生为本是选课指导的第一原则,家长、教师应时刻意识到自己在选课指导中仅扮演一个咨询者、帮助者的角色,在指导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学习意愿,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棍棒之下必出孝子是错误的,棍棒之下只能叛逆,叛逆不成功只能发疯。同时,只有学生自己做出的选择,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别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别犯沈巍的父亲当年犯下的错误,这是我的第一条感受。

二、选课要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困惑了人类几万年,人最难认识的就是自己。没有充分、科学的自我认知,学生选课就没有目标,做不到有的放矢。

1.选课要符合自己的兴趣,兴趣在生涯发展中体现为“我喜欢”。

兴趣指一个人对事物喜好或者关切的情绪。在职业发展中,当一个人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时,他可以发挥自己才能的80%以上,并可以长期保持精力的旺盛,使我们更容易在职业发展中取得成就。

新东方教育集团的俞敏洪先生所说:“如果要给幸福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一辈子找到一个很喜欢干的事情就变成了我们幸福的第一要义,你只要沿着喜欢的路走下去,最后一定能找到一个落脚点。”

2.选课要符合自己的能力,能力在生涯发展中体现为“我擅长”。

当然,能力既包括现有成就水平,也包括潜力及可能性;既包括常被评价的学习能力,也包括学习之外的其它多元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每个人都各有天赋,但是如果你以会不会爬树来评判一条鱼的能力,那么它终其一生都会认为自己是个笨蛋。”扬长补短才能帮助学生提升自信心和获得成就感。

3. 选课要符合自己的性格,性格在生涯发展中体现为“我适合”。

一名沉默寡言,不喜欢与人打交道的人不适合做推销员,但是他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做科研可能更合适。

每种性格特点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不足,我们不能简单地评价一个人的性格好不好。例如,就外向和内向而言,在职业生涯领域,有些工作需要敏感细致、内敛的性格,如会计、外科医生、科学研究工作者等,这就是性格认知的意义所在。

此外,选课要符合自己的价值观、信念、角色、资源等等,这也是自我认知的重要内容。

没有自我认知的高中选课,就相当于射箭没有了靶子。

少年时期的沈巍喜欢读书、画画、书法、戏曲和交响乐,尤其喜欢历史和国学经典。一个“原本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能会成为一名画家,一位历史老师”的人,因为“不喜欢和数字打交道“,”学审计是我此生最大的遗憾”,最后流落街头,这个教训我们一定要汲取。

这是沈巍事件留给我的第二条感受。

愿天下的孩子们都能舒心成长,适性发展,愿我们的社会人尽其才,物尽所用。

(本文为张都现老师原创投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