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弄堂,住进“1.0版本”小公房,再搬进煤卫独用的升级版公房或商品房,这是近半个世纪里,许多上海人的生活轨迹线。

随着上海人居住环境颠覆性的变化,曾经风靡一个时代的睡衣文化也就大幕落下了。

如果说在七八十年代,身穿睡衣还有那么一点时髦的味道,到了90年代,“穿睡衣上街”的现象就开始被贴上“不文明”标签了。

1993年,新民晚报上出现了一篇“睡衣、睡裙莫上街”的文章,一场关于“穿睡衣上街”的漫长讨论拉开序幕。

穿睡衣上街被认为是”不恰当穿戴“,刊登在1993年的《新民晚报》上。

为什么九十年代会开始出现这样的批评声音,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看来,这和观念的变化有关。

“过去大家司空见惯了。但随着城市不断更新,大家对‘得体’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就会有人将这种现象列进‘负面清单’了。”

到了新千年,穿睡衣上街变得越来越刺眼。

2000年,《新闻晨报》报道,浦东的七号桥小学搞了一次“我帮家长改陋习”的亲子活动。

700多位学生投票选出的家长陋习中,“穿睡衣上街”这一项成功挤进前三。

报道中这样写道:“小朋友说,如果放学时,看到自己的家长穿着睡衣裤、带着发卷站在校门口,总感到很难为情。”

到了世博会前夕,“穿睡衣上街”更是持续被推到话题热榜。

2005到2010年期间,短短几年里,各大报纸上和“穿睡衣上街”这个话题有关的报道,远超过一百篇。

2009年11月,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来沪,被问及对”穿睡衣外出“怎么看。

在浦东世博园区周边的一些社区,志愿者们干脆组成“着装劝导队”,举着“睡衣睡裤不出门,做个世博文明人”的标语牌,见到穿着睡衣的人,便拦在小区门口,劝导他们回家换衣服。

“当时有个新闻我印象很深,有个志愿者阿姨在小区门口举牌子,劝说穿睡衣的人回家换衣服。滑稽的是,举牌子的人自己就穿着一身睡衣。”马尚龙说。

当时话题有多火呢?境外媒体也来凑热闹。

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的相关文章中,作者们争相为上海的睡衣文化“打call”。

在他们看来,“睡衣是上海街头文化的一种标志”,甚至认为是“当地最为独特的风俗之一”。

不光是公开的报道,2008年,美国摄影师贾斯汀·瓜里利亚(Justin Guariglia)还出版过一本名为《行星上海》(Planet Shanghai)的摄影集。

图片的主角就是上海街头身穿睡衣的市民。

摄影集的封面是一位身穿大红睡衣、戴绿玛瑙戒指的中年爷叔,趿着夹脚拖,富态地嵌在一张路边的旧办公椅里。

摄影集《行星上海》封面

贾斯汀接受采访时说:“每一个西方人都对‘睡衣时尚’充满了欣赏甚至嫉妒,我们也向往能像上海人一样,穿着睡衣度过一天。”

这场热闹的辩论多少带来了变化。

世博会刚结束,新民晚报在一篇名为《上海世博会改变了什么?》的文章里面专门提到,“睡衣族”上街的现象明显减少了。

据2010年老卢湾区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居民认为,迎世博8年改善最明显的陋习中,“穿睡衣上街”排名第二。

不过在马尚龙看来,“文明迎世博”只是减少睡衣现象的一部分原因。真正促使睡衣现象消失的,是居住环境颠覆性的变化。

“旧房子大片地被拆掉,石库门和两万户都在消失。”

上海人的睡衣文化,是在弄堂生活的滋养下发展出来的。

离开弄堂,住进“1.0版本”小公房,再搬进煤卫独用的升级版公房或商品房,这是近半个世纪里,许多上海人的生活轨迹线。

今年64岁的刘锦云(化名)也依循着这条轨迹。

“六七十年代我们住在虹口的石库门弄堂里,水斗炉子都是公用的。”

“出来装盆水还要换件衣裳,肯定不现实,那时候大家都穿自己缝制的睡衣在弄堂里活动。”

“八十年代我们搬到平凉路的公房里,一条走廊七间房,有七户人家。”

“头两年煤气还没有接进来,大家就在走廊上摆只小炉子烧饭,一道说说笑笑,穿睡衣去串门,也蛮自然的。”

“1998年,我们住进了浦东独门独户的新公房。刚搬家的那几年,小孩还在上学,每天的生活跟打仗一样,经常穿着睡衣一路小跑买小菜酱油。”

“后来小孩大了,我们也退休了,每天笃悠悠爬起来,加上邻居不再串门了,没必要穿睡衣。”

“小区出门走十分钟就是陆家嘴,那么体面的地方,穿个睡衣在摩登大楼下晃,难看伐?”

2005年7月27日,沃尔玛在上海的首家商场开业,前去购物的市民中不乏穿着睡衣的。/张海峰 张春海 摄

随着刘锦云这一代人开始抛弃穿睡衣出门的习惯,曾经风靡一个时代的睡衣文化也就大幕落下了。

我们发现,最近几年,公共媒体上和这个话题有关的文章寥寥无几。

视线回到2010年5月,正是“穿睡衣上街”争论最为激烈的时期。当时《纽约时报》上刊登了名为《上海的睡衣游戏结束》的文章。

作者写道:“上海黄浦江畔的历史建筑还会在那儿屹立很长时间,88层高的金茂大厦亦是如此。”

“不过随着人人都搬进宽敞的现代化公寓楼,街头睡衣的景象可能会逐渐消失。”

“到那时,一些时装设计师也许会让模特穿着睡衣上T型台——而台下的观众也会大声鼓掌叫好。”

九年过去了,这位作者的猜测,正在成为今天的现实。

- END -

写稿子:李欣欣/ 画图画:二 黑/

编稿子:韩小妮/ 拍照片:杨 眉 李欣欣/

写毛笔:陈冬妮/ 做图片:刘 真/

拿摩温:陈不好玩/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