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里,除了刷爆朋友圈的《红海行动》和《唐人街探案2》之外,最火当属《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下称《舌尖3》)。

观众对每一季都有著更大的期待,《舌尖3》也自带光环的被各位饕客们赋予更多的含义,这也是近期网友对内容不断讨论的主要原因。

在第三集《宴》的章节中,对于平江族宴的讲述让人印象颇深。族宴不仅要在家族祠堂中隆重举行,菜品、表演、座次都有著严格的规定和礼仪。

第七集中《生》中,来自青岛的资深面点师傅王桂云也会在每年的冬至同家里人一起坐下吃饺子——所谓「过冬至不吃饺子,要冻下耳朵了」。

在知乎上有人评论这些东西过于「迂腐」「我在平江20多年也没见过」,甚至质疑这些有表演的成分,竟然还获得了很多赞。

其实第三集中张修林拜师章节中的一席话道出了这些所谓繁文缛节的真谛:

「」仪式感

是这个急促的时代中

张修林表达内心最直接的方式

也是为弟子们留下郑重记号」

是不是越来越觉得春节假期无趣?这个感觉也随著禁鞭、电子红包的普及而变得愈发强烈?还记得上一次年初一被鞭炮声「叫醒」,穿戴整齐去长辈家拜年拿红包是什么时候?

小斑记得,那年6岁。

在爷爷家举行的年夜饭,会从年二十九的中午开始准备,而年对小斑来说从腊月就开始了。每天翻两次柜子里的新衣服和新鞋子,期盼著它穿在身上的精神气儿;清扫在腊月二十四左右就会完成,选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在暖气边无聊的扶著水盆,暖气散发的热量和中午温暖的太阳炙烤的脸上红扑扑的,我抬头看著母亲将半个身子探出窗外,用报纸擦拭著玻璃,用身子扶住暖气上的水盆,双手继续将新的报纸搓软。

越来越多人选择将年夜饭安排在饭店,玻璃等家务也有钟点工帮忙解决。正像小斑对知乎那个高赞诟病民俗的态度一样,是仪式感的缺失,让我们对生活越来越缺少热情和敬畏。

《小王子》中有一个故事:

第二天,小王子又来了。

「最好还是在原来的那个时间来。」狐狸说道,「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 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一种早已被人忘却了的事。」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比如说,我的那些猎人就有一种仪式。他们每星期四都和村子里的姑娘们跳舞。于是,星期四就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我可以一直散步到葡萄园去。如果猎人们什么时候都跳舞,天天又全都一样,那么我也就没有假日了。」

搜索了一下铁锅的产量,有一条新闻称,在2007年广西陆川的铁锅的年产量就已经达到3.5亿口,为何章丘的铁锅匠人还守著「十二道工序,三万六千次捶打」的老旧和年产几千口锅的产量不放?

这是一种对传统的敬重,那些繁缛的制造工艺现在看来,是标准工序,也是仪式感。

仪式感的目的是让我们感觉在生活。

正如你从睡梦中苏醒,将窗帘拉开,这代表一天的开始;晚上拉上窗帘,代表一天的结束。

打卡进入办公室,拿出电脑,倒一杯水,把笔和纸放在及手的地方,这代表你一天工作要开始了。

穿鞋时,会在穿好后在地上踩两下;

开车时,会在转弯的时双手用标准姿势转动方向盘;

抽烟时,会在点烟前轻轻的敲动两下。

照镜时,会在第一时间给自己一个妖魅的笑容。

这一切都是对自己人生的控制感,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做自己的王。

习以为常的行为,其实都是仪式感的潜移默化,生活中也许是很妙的较真,所以你看到的日落不同于物理的日落,你等待的时刻不同于钟表的指针,它们被你赋予新的意义,成为你生活中不同于别人独特的一部分。

《绝望的主妇》中有一段,Tom想给Lynette结婚九周年的惊喜,可以诠释仪式感在爱情中的重要程度。

「我喜欢你」

「我们分手吧」

「我们结婚吧」

一切感情的开始和结束,都像一场简短但郑重的仪式。

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发生时毫无预兆,结束时无迹可寻,而对于你来说,想要把自己从混沌的状态中抽离,就必须在事情开始和结束的瞬间为自己设计一些仪式。

记住每一个纪念日、相遇、表白、求婚、情人节等等等等,虽然繁琐,但仪式感是在感情中获取安全感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因为有仪式感,你才会记得那天的阳光和空气,还有ta看你时眼中的光芒。

在这个仪式感如此缺乏的时代里,我们失去很多觉察美好的机会。不敬天地,不敬鬼神,觉察自然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所以,

这下,你知道为什么斑马智行的唤醒语是:「你好斑马」了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