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探討關於學習未來的新想法時,總會忽視吸取前人的經驗和教訓。

就如大衛·泰克和拉里·古巴在他們1995年出版的《 Tinkering Toward Utopia》一書中所說的那樣,縱觀歷史,我們的教育呈現出了漸進的和周期性的變化。教育的方法和舉措通常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循環,但每次重複時,都呈現出了類似螺旋曲線式的上升。

最近,一些學者們在世界經濟論壇上發表的觀點,就體現出了這一說法。

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向全世界發布了行動倡議,呼籲教育系統應該培養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而這一想法,其實在20世紀早期,就有一些進步思想家提出了。

類似的,當前許多教育項目都致力於通過目前流行的教育趨勢(如高質量的項目式學習(HQPBL)和設計思維),來創建個性化的學習者體驗。

然而,這種為每個孩子提供學習動力的思想,其實源於洛里斯?馬拉古齊(Loris Malaguzzi)在上世紀40年代首次提出的雷焦?艾米利亞(Reggio Emilia)方法。 雷焦·艾米利亞方法被稱為早期教育的黃金標準,並被美國新聞周刊稱為世界上最好的早期兒童教育模式。

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北部城鎮雷焦·艾米利亞,父母們賣掉了德國人留下的一輛坦克、三輛卡車和六匹馬,用來資助一所新型學校的發展。

當時的社區非常重視教育,將其視為經濟和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在孩子父母以及城市居民的支持下,馬拉古齊設計了雷焦·艾米利亞教育方法。

今天,該市不僅繼續資助和管理基於這些理念的數十所學校,而且雷焦·艾米利亞方法已在全球範圍內得到了發展,並被教育學者譽為世界上最具創新性的學習系統之一。

這種方法圍繞著三個關鍵原則:

以學生為中心的環境

建構主義哲學

體驗式,項目式學習

怎麼教學生?

雷焦·艾米利亞方法的核心就是相信所有的孩子都能成為有創造力的、有好奇心的、有能力的學習者。

正如瓦萊麗·休伊特(Valarie Mercilliott Hewett)在《審視雷焦·埃米利亞幼兒教育方法》(Examining the Reggio Emilia Approach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論文中所解釋的那樣,兒童擁有「發現、學習和理解世界的內在慾望」。

在傳統的學校里,學生的學習態度比較被動,等待老師的指導。相反,在雷焦的學校里,學習則被視為一種自我發現的過程,孩子們能夠主動學習,而且還能夠有自我控制力。

兩年前,新加坡美國學校的早期學習計劃就採取了雷焦·艾米利亞方法,並且已證明它是成功和受歡迎的

雷焦學校的教師不使用規定的課程或標準文本,而是先去觀察學生的思維、興趣、激情和好奇心,然後利用他們搜集到的經驗、材料和問題,來幫助他們獲取新知識。

在這種情況下,學習不是由教師教案決定的。相反,它是一種高度個人化的探索,重視更高層次的思考。

如何實現理解?

雷焦·艾米利亞方法背後的教學哲學植根於建構主義學者,如約翰·杜威, 讓·皮亞傑和列夫·維果茨基的思想。從這個角度來看,教師不是在傳播內容或計劃標準課程,而是在指導和鼓勵學生,並與他們共同學習。然後,建構主義教師關注於創造環境條件,讓學生為自己學習。

在約翰·杜威「學生是天生的研究人員」的理論驅動下,雷焦的老師不遺餘力地整理出了所有能夠激發探究精神的物品、工藝品以及過往的經歷,用以指導學生們的學習。

這一觀點與讓·皮亞傑的觀點相類似。讓·皮亞傑認為,兒童在物理環境中的互動和探究最終會讓他們理解世界,並建立起有意義的理解。

因此,雷焦·艾米利亞的方法結合了約翰·杜威的「學生是研究者」的觀點和讓·皮亞傑的「學習是有意義的主動建構」的定義,以及維果茨基的「學習是一種內在的社會過程」的理論。

正如維果茨基的近端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所描述的,與成年人和知識更豐富的同齡人合作,學生能以一種靠自己可能無法實現的方式來發展和學習。

這種哲學反映在了雷焦·艾米利亞學校的使命中,該學校將自己視為更廣泛社區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因此,學生和他們的同齡人、老師和家長之間的社會互動,在他們的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雷焦·艾米利亞的實踐方法

這些以學生為中心的、建構主義學習的核心信念,在完成長期的、真實的實踐項目時就會表現出來。

當老師觀察並培養學生的熱情和好奇心時,他們鼓勵孩子完成能讓他們發現新知識、興趣、話題和想法的項目。在學生興趣和熱情的推動下,這些項目成為學業和社會進步的催化劑。

此外,由於雷焦學校非常強調社區參與,項目經常超越傳統的學習「界限」,允許學生將整個世界視為他們的教室。

最後,雷焦·艾米利亞的方法重視馬拉古奇所說的「兒童百種語言」。兒童百種語言一詞指的是兒童有許多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願。雷焦的教師為兒童提供了不同的思考、修改、構建、談判、發展和象徵性表達思想和感情的途徑。目標是讓成年人和兒童能更好地相互理解。

馬拉古奇認識到學生應該有能動性,不僅在他們所學的東西上,而且在他們如何展示理解上。

馬拉古奇認為應該鼓勵學生通過藝術、舞蹈、對話或任何其他方式,來分享他們的學習成果,而不是將學生局限於單一的表達形式。

在當今的教育界,這些想法聽起來可能很耳熟,因此,追尋起來,學習的未來有其歷史的根源,也就不足為奇了。

來源:Getting Smart

作者:Beth Holland

智能觀 編譯

—完—

親愛的朋友:

教育的核心是什麼?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我們的前人在很早之前就發現並總結了出來。希望本文對你有所啟發。智能觀 靈米2019-2-9 於北京中關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