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頭豬仔喂一年,不夠柴米油鹽錢。”甕背村村民們的日子常年過得緊巴巴。甕背村,是遠近“聞名”的深度貧困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楊昌喜,90年代開始在外打拼,搞過裝修,賣過建材,已經是個小老闆,一年有不錯的收入。

2016年,楊昌喜回村,鄉親們看到他在外面事業做得風生水起,希望他留下來當村裏的“領頭羊”,帶着大夥兒脫貧致富。“當時我們村是髒亂差的典型,垃圾倒在馬路邊、河溝裏,走到哪裏都是一片狼藉,更不要說發展產業。”楊昌喜回憶。看到鄉親們過着窮苦日子,楊昌喜心裏不是滋味,思前想後,他決定接過這個擔子。

楊昌喜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提振村民的精氣神,把大夥兒擰成一股繩。“首先就得從村裏的環境衛生抓起,像人一樣,收拾得乾淨一點,精神頭就不一樣。”楊昌喜和村兩委幹部、駐村幹部帶頭幹,把道路兩旁和河道上的垃圾一鍬一鍬鏟上車,運出去。看到村支書親自幹,村民也把自家門前收拾得乾乾淨淨。楊昌喜正在給食用菌打包“是我們把楊書記留下來的,他都親自幹,我們再不動,不像話。”村民楊妹昌說。爲了讓羣衆從思想上轉變,楊昌喜又帶着幹部利用村民晚上空閒的時間挨個村民組開院壩會,挨家挨戶進行走訪,宣傳國家政策,和鄉親們談村裏的發展思路。“環境變漂亮了,村民的思想發生了轉變,還要把產業搞起來,讓大傢伙的腰包鼓起來。”楊昌喜下定決心。甕背村山林多,閒置土地多,水源充沛,如何才能發揮好優勢把產業搞起來?楊昌喜帶着幹部四處考察學習,最終把蓮藕種植作爲甕背村的主打產業。楊昌喜瞭解貧困戶生活情況2017年3月,甕背村成立了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村民主動把自家的閒置土地流轉給合作社進行統一經營。“土地流轉過來後,我們一邊整地種蓮藕,一邊向上爭取項目修產業路,慢不起了。”楊昌喜一心想讓產業早日投產見效。“那個月,楊書記每天起早摸黑,大清早把我們喊來開會,安排產業發展相關工作,安排完就往政府跑,晚上回來自己還要到田裏走一圈,看產業進度。”駐村幹部王寶興記憶猶新。一個半月的時間,120畝荒田壩全部種上了蓮藕,3公里沙石產業路修通。食用菌產業“每天忙前跑後,那一個半月,楊書記一雙腳板全是血泡。”村幹部楊錢昌心疼的說。2017年7月,眼看田裏長出的蓮蓬就要進入採摘期,爲了能讓蓮蓬賣上好價錢,楊昌喜又開始忙着給合作社找銷路。跑超市,跑電商企業,請專家到種植基地察看蓮藕品質,就是要把蓮藕賣出去,增加村民的收入。2017年8月,首批蓮蓬通過電商平臺、大型超市銷售蓮蓬4000多箱,僅這一項產業銷售收入達10萬餘元。“要不是楊書記帶着我們幹,我們做夢也想不到荒棘窩能種出金蓮朵。”村民楊妹昌一臉的笑容。除了蓮藕,甕背村發展的林下土雞養殖和食用菌產業也大獲豐收。去年一年,產業收入達18萬餘元。甕背村村民採摘蓮蓬憑藉產業帶動,6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有了活幹,一年收入在6000元以上,46戶貧困戶通過與合作社建立利益聯接,戶均分紅1600元。“土地租給合作社有租金,在合作社幹活也有70塊錢一天,年底還有分紅,跟着楊書記,越幹越有勁!”村民劉秀菊滿臉幸福。產業有了收益,越幹越有信心。楊昌喜帶着村民又擴種了100畝蓮藕,還在池塘裏投放了45萬尾泥鰍,村裏的淡水魚養殖基地也開始建設。甕背村林下土雞養殖現在,甕背村家家戶戶連起了水泥路,道路兩旁裝上了路燈,種上了花草樹木,白牆灰瓦,小橋流水,鄉下日子過得不比城裏差。“只要村裏有了變化,村民有了收入,羣衆的日子一天過得比一天好,我的選擇就沒有錯,我還想再多幹上幾年,讓村子大變樣。”楊昌喜說。(戴鵬科郭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