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英文报章华裔专栏作家华天凤。 世界日报记者李秀兰/摄影
分享


华裔移民来美逾百年,华裔逐渐在各领域上担任领导角色。但在美国新闻界工作的华裔仍然只是少数中的少数,特别在报纸等印刷媒体,华裔新闻工作者只占极少数的比例。

目前在「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担任专栏作家的华天凤(Vanessa Hua),更是整个湾区唯一的主流报纸华裔专栏作家。



创立于1865年的旧金山第一大报「旧金山纪事报」,153年来曾任职记者及编辑的华裔只有十多人。但时至今天,华裔在旧金山市的人口比例已跃升至三分之一,日落区、肖化及访谷区等地区的华裔人口更达到一半。

就算在家里,华天凤也是少数中的少数。华家的成员不是科学家就是工程师。华天凤的事业发展是由「旧金山纪事报」当记者出发,服务八年后离开,转任作家。相隔近十年后再回到纪事报担任专栏作家,并出版了两本个人著作,包括刚于今年暑假出版的小说「星河」(A River of Stars)。

博客来网路书局她说:「我对华人社区的关心,与我的家庭及成长经历有密切关系」。

以下是访谈内容: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记得两年前妳的第一本书「骗局及其他机遇」(Deceit and Other Possibilities)面世,两年后的今天再出版第二本著作「星河」。妳不只是专栏作家,还致力于个人创作?

华天凤答(以下简称答):是的。回想11年前(2007年)我决定离开「旧金山纪事报」时,就是想转换跑道,走创意写作之路。当年我在史丹福念大学时,已一口气拿到了大学学位及大众传播的硕士学位,但我仍然想回到学校进修。两年后找在河滨加大(UC Riverside)拿到一个创意写作的硕士学位。

所以我辞去记者的工作后,曾离开了湾区几年,专攻写作,改当自由撰稿人,为全美不同的杂志及报纸撰写文章及特别报导。

我要感谢出版商对我的支持及信任。两本书的内容都围绕华人社区及移民故事。两年前出版商安排我同时到华府、纽约及洛杉矶三个城市宣传我的第一本书。今年的「星河」获得出版商扩大宣传,到全美各地举行新书发表会。出版商对我的写作题材的支持,让我感到鼓舞。

:除了妳的两本著作外,每周五大家从纪事报上看到妳的专栏文章,也是常写华人社区?

:我对华人社区的关心,与我的家庭及成长经历有密切关系。我的父母就是来自台湾的第一代移民,他们对我有深远的影响。过去念初中及高中的时候,每年的暑假我经常是在台湾度过。此外,我曾在纪事报当记者八年,报导了许多华人社区的消息。让身为华裔的我,对华人社区的议题更感兴趣。

博客来网路书店

中国孕妇来美生产 催生了「星河」



两年前的第一本书是短篇小说。今年出版的「星河」则是长篇小说。虽然「星河」今年才出版,但我已于六年前开始构思写「星河」。

六年前我正好在怀孕中。「星河」的主角是一名由中国来美产子的孕妇。她原来是中国一家工厂的女工,与工厂老板博客来有婚外情。工厂老板的妻子已为他生了三个女儿,老板以为女工可为他生个儿子,于是安排她到洛杉矶生育,借此为儿子取得美国公民权。

六年前中国有许多孕妇专程来到美国生育,住在月子中心里待产,引起英文媒体的注意报导,怀孕的我也关心起来。我很同情这些独自来美待产的妇女,她们离开丈夫及家人远道来美,就是为了取得出生公民权。从孕妇的立场看并不好受。

「星河」是小说,并非真实故事。我编造故事,加入一些曲折及幽默的题材。书中的女主角来美后才发现她胎中怀的是女儿,不是儿子。她担心女儿的父亲不喜欢,她也不习惯月子中心的种种进出限制,于是从月子中心出走,跑到旧金山华埠来。

我一直相信记者和作家可更容易改变社会,这是我立志投身文字工作的最大目标。我的专栏文章内容很广泛,不只有华人社区,还谈到亲子关系、母亲及妇人议题等。

「我是家里少数中的少数」



:妳从小就爱写作?

:谈到我的成长故事,我又是家里少数中的少数。我的父母是早年在中国出生、迁到台湾长大的一代华裔。母亲毕业于北一女(台北第一女子高中),然后进入台湾大学,再来美国念研究所。母亲是农业科学家,父亲是结构工程师。

父母有三个孩子,我是老二。姊姊是环保科学家,弟弟也是工程师。全家只有我的工作与科学没有任何关连。不过,我的祖母是诗人,这可能也是家族遗传基因。因此父母一直很支持我选择自己喜爱的事业,走文字之路。

从小我就爱看书及写作。进入史丹福大学后,我选择主修英文。在史丹福大学念书四年,我参加了校园报纸的编采工作,充当记者及编辑,所以我决定在史丹福大学修读大众传播的硕士学位。

:主流英文报纸的华裔编采人员很少,华裔很难获得主流媒体的聘用吗?

:以我的个人经验来说,我进新闻界的路途是十分顺利。我相信与大家求职时是否能有效推销自己很有关系。我仍在史丹福大学念书时,都向不同的报纸申请暑假实习的机会,结果每次我都成功了。

我曾在「洛杉矶时报」及「沙加缅度蜜蜂报」工作实习。最后我选择了「旧金山纪事报」,因为湾区是我成长的地方,我希望在湾区服务。

我在纪事报服务八年后(1999至2007年)离开,决定重回学校追梦,希望提升写作技巧,我选读了创意写作的硕士课程。

「我向纪事报提出采访亚裔消息路线,纪事报就同意了」

:在「记者」和「作家」之间,妳比较喜欢后者?

:两者我都喜欢,其实记者与作家的工作有许多共通地方。两者都是文字工作,都可产生重要影响力,改变社会。我认为记者和作家是影响社会的最快途径。

回想我小时候充满好奇心,对许多事物感到好奇,总是希望可找到答案。我对新闻工作的热爱是与生俱来,也是我踏入社会后的第一份事业。我的父母是科学家及工程师,何尝不是来自好奇心的驱使,他们透过工作去找寻答案,这只是形式的不同。

我在纪事报当记者时,因为没有专跑亚裔消息的记者,我主动向纪事报提出这条采访路线,纪事报就同意了。我曾撰写不少华人社区的专题文章。

:妳如何由记者转任专栏作家?

:两年前纪事报的专栏作家群有变动,纪事报就邀请我加入。目前纪事报是安排每天由不同的作家轮流供稿,我的专栏文章是每周五见报。纪事报的目标是希望透过不同的作家为读者带来更多元化的内容。我乐于参加,这也是我的一项新尝试。

读者来函打气 「我深受感动」



虽然同是新闻工作,但专栏作家与记者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前者是作家个人的意见,记者纯粹是客观的报导。至今我写专栏已超过两年,经常接到读者的来信支持。

我曾收过一位白人读者的来函,他在信上写道:「我不是妇女、我不是华裔、也不是母亲,但我仍然很爱读妳的文章。」对于读者的回响,我深受感动。虽然亚裔是美国成长最迅速的族裔,但至今亚裔未在主流社会得到应有的重视。

:妳是一身多职,一对双胞胎儿子的母亲、写书的作家、每周交稿的专栏作家。妳如何运用时间?

:我的母亲仍是上班的职业妇女,带孩子要靠保母的帮忙。现在两个儿子上学了,我就利用儿子上学的时段写作。为了专心写作,多年来我加入旧金山一个作家团体,集体租用办公室。

这个由作家合租的办公室设在旧金山南市场区,各自有独立的办公室,一方面可互相支持交流,也让我专心写作。儿子下课后,我的时间就回到家里。虽然每天的时间紧凑,但十分充实。

湾区英文报章华裔专栏作家华天凤的作品。 世界日报记者李秀兰/摄影
分享
湾区英文报章华裔专栏作家华天凤的作品。 世界日报记者李秀兰/摄影
分享

9301A4338458195B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