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6.94亿元年收入,799.84亿年度盈利,近3.5万亿市值。2018年度财报公布,腾讯堪称当之无愧的“互联网帝国”。

假如时光回到20年前,恐怕所有人,包括马化腾自己,也都不敢相信腾讯会成为今日的腾讯。

这20年间,有人暴富成为传奇,也有人遗憾扼腕,更有人虽暴富也扼腕。

从5个人50万元到100万人1万元

如今人们谈及“双11”只记得购物节或者光棍节,更多人想到的是马云“马爸爸”,但其实,双11也是腾讯的“生日”。

1998年11月11日,马化腾和同学张志东、深圳电信的曾李青、许晨晔以及在出入境检疫局的陈一丹5位创始人一共凑了50万元,创立了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马化腾因为家庭富裕且之前炒股赚了不少钱,出资最多,出了23.75万元占了47.5%的股份。张志东出了10万元,占20%,曾李青出了6.25万元,占12.5%的股份,其他两人各出5万元,各占10%的股份。

冥冥中命运或许早有暗示,腾讯的启动资金可以说相当部分来自于股市,20年后腾讯亦通过股市让许多人赚到了第一桶金。

腾讯成立之初,主要业务是开发和销售“BP机寻呼系统”,后来马化腾接触了以色列的ICQ,依葫芦画瓢做出和ICQ几乎一模一样的聊天软件OICQ,把BP机搬到了互联网上。

腾讯生在了好时候。1999年下半年,随着从美国到中国的“互联网热”,腾讯的用户迅速增加。用户增加就要不断扩充服务器,而那时一两千元的服务器托管费对当时的腾讯而言不堪重负,甚至到处去蹭人家的服务器用。到了99年11月,QQ用户注册数突破100万,与此同时公司帐上却只有1万多元。

流量值多少钱?

互联网这门烧钱的生意在当时就已显露出其烧钱的“功力”,但“流量生意”的估值体系却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

“当时我也不知道怎么赚钱,只是觉得让别人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你,肯定会有用,那就做了。”马化腾说。

手握着100多万注册用户数,却没人知道该怎么赚钱,怎么办?只能去找投资。

马化腾曾想将腾讯以100万元卖给深圳电信数据局,但深圳电信数据局只肯出价60万元,双方谈不拢。后来找马化腾的父亲盐田港董事帮忙,联系到了李嘉诚,李嘉诚让李泽楷来看看,同时冲着李家的面子,IDG也来看看。

和现在风投们见惯的“流量生意”不同,那时候用户数量与估值之间的商业路径并不清晰,因而经常受到质问。幸运的是,那时候以色列的ICQ刚以2.87亿美元的“天价”卖给了美国在线。

针对风投们的质问,马化腾说,以色列的ICQ有多少用户,他们卖了几千万美元,我的OICQ有多少用户,所以我就值这么多钱。

这种估值逻辑现在看来稀松平常,可在当时多少有点“蛮不讲理”,但竟然也管用。2000年马化腾最终从IDG和李泽楷的盈科数码分别获得了110万美元,合计220万美元融资,2家投资方分别占公司20%的股份。

可是这两家公司真就“看懂”了腾讯了吗?也不见得,用马化腾的话说,“他们是互相壮胆一起进的。”

1亿用户,走投无路

两家风投的投资很快就遇到了考验。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腾讯的日子也不好过。马化腾将融资所得的资金几乎全数用于服务器的添置,2000年6月,QQ注册用户数破千万,可是在用户急剧增加的同时,资金迅速消耗,盈利遥遥无期。

腾讯烧钱实在是太快了,220万美元的投资撑不到一年,到2000年底,腾讯再次出现资金危机,曾李青不断地约IDG合伙人王树见面,希望能够追加投资。马化腾坚持创业团队必须保持控制权,而IDG和盈科不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腾讯还有溢价增发的空间。

最终,王树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两家股东以可转换债券的方式对腾讯提供200万美元的贷款。但在腾讯这样的烧钱速度之下,200万美元的贷款又能撑多久呢。

与此同时,在好几桩互联网公司投资中连续折戟的IDG已经坐不住了。IDG必须为腾讯寻找下家。

目标首先瞄准已经上市的门户网站。IDG去找了搜狐的张朝阳,被拒绝。马化腾和张志东去找了新浪的王志东和汪延,也被拒绝。IDG牵线了雅虎中国,又被拒绝。马化腾去拜访了同样在深圳、也是由IDG投资的金蝶,依然被拒绝。还找过当时正力推广门户网站FM365的联想集团,当然还是被拒绝。

另一家投资人李嘉诚旗下的盈科数码推荐了中公网,方案失败。推荐给自己控股的TOM.com,也被拒绝。

“在互联网业内的技术人员看来,腾讯的活,他们自己都能做,干吗要花几百万美元去买呢?而且当时纳斯达克的股价'嗖嗖,地跌,大家谁也不敢轻举妄动。”马化腾说。

最魔幻的是盈科甚至还找来香港著名导演王晶,想把腾讯的用户与电影业结合,看看能否有盈利模式的创新。电影当然没能拯救腾讯,万万没想到,十几年后的腾讯影业拍出了《魔兽》《流浪地球》《阿丽塔》等卖座大片,狂揽数十亿。真是电影都不敢这么拍。

融资四处碰壁,而用户数量却在2000年底猛增到近1亿,腾讯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走投无路。

南非“白衣骑士”MIH

正在这关键的时刻,“白衣骑士”自己找上门了。

2001年1月,一位美国人带着一个中国人突然出现在赛格科技创业园的腾讯办公室里,他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自我介绍说叫网大为,是南非MIH中国业务部的副总裁,随同者是MIH投资的一家中国公司世纪互联的总裁。

MIH全称Myriad International Holdings,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是南非传媒巨头Naspers全资子公司。尽管现在的媒体将之描述为“因在中国投资过不少媒体项目而闻名”,但实际上在当时的中国几乎没人听过MIH的名字,包括马化腾也不例外。

网大为就是当时MIH在中国的唯一员工,原名DavidWallerstein,中文名取“互联网大有可为”之意。

网大为发现腾讯的故事如今已经成为一个鸡汤段子:“每到一个中国的城市,我惊奇地发现,几乎所有网吧的桌面上都挂着OICQ的程序,我接触几家想接受投资的公司总经理,发现他们的名片上都印有自己的OICQ号码,这更让我激动,想要看看这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当时QQ每天的新增注册用户约有50万人,相当于欧洲一个城市的人口。而腾讯与中国移动正在进行的“移动梦网"计划,更是让网大为隐约看到了盈利的可能性。

网大为主导完这笔投资之后,就跳槽到了腾讯,现在是腾讯高级副总裁,全面负责北美业务,后来腾讯收购英雄联盟的开发公司也是由网大为主导的,真正实现了他中文名中的“互联网大有可为”。

MIH对腾讯给出了一个非常高的估值:6000万美元,在当时已经接近几大门户总市值,但要求成为第一大股东。相对于2000年初IDG和盈科投资时550万美元的估值,1年就涨了11倍,IDG自然大喜过望,盈科也赚得盆满钵满。

但此时马化腾等创业团队却不同意。他们坚持对腾讯的控制权,一开始并不同意MIH成为第一大股东的要求。幸亏后来采用了一项“特殊操作”,使得MIH和腾讯创业团队的诉求都得到了满足,并且这项“特殊操作”一直持续到上市后多年,不夸张地说,奠定了腾讯帝国的基业。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2001年6月MIH接盘的时候,纳斯达克已几近崩盘,但腾讯得救了。一个互联网帝国终于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620万美元融资打造3.5万亿帝国

2001年6月,MIH以1260万美元获得盈科持有的全部20%腾讯股权,同时,还从IDG手中收购了腾讯控股12.8%的股份。IDG获利约1000万美元,并在收购后仍持有7.2%的股份。

在当时可谓是皆大欢喜,但后来,IDG的王功权多次公开表示遗憾,“要不然的话,腾讯这一笔投资能够给IDG赚的钱,差不多等于IDG目前赚钱的总和……都是IDG朋友的巨大心痛”。李泽楷也表示:“当年卖掉腾讯的股份,我不止一次感到可惜。”

当然,这都是后话。

2002年6月,腾讯一些(不含马化腾)主要创始人又将自己持有的13.5%的股份出让给MIH。至此,MIH以总共3200万美元的代价取得腾讯46.5%的股份,腾讯的股权结构变为创业者占46.3%、MIH占46.5%、IDG占7.2%。

这段“史诗级接盘”的历史细节,直到2017年1月12日马化腾的一则朋友圈才完全捋清:

2003年8月,出于上市方面的原因,腾讯进行股权结构调整,将IDG手中7.2%的股权悉数购回,并从MIH手中回购少量股权,最终在上市前的持股结构变成腾讯创业团队与MIH各持50%。

2004年,腾讯登在港交所IPO,发行4.2亿股公众股,此次IPO采取增加股本方式稀释原有股东比例。12位自然人与MIH所占腾讯控股比例各从50%减到37.5%。同年8月31日,ABSA Bank宣布持有1.85亿腾讯股票,占已发行股份的10.43%,这时候,腾讯股权结构变为,创始人团队37.5%(马化腾个人持股约14.43%)、MIH集团37.5%、ABSA Bank10.43%。

“伯乐”的正确姿势

18年来,MIH仅在2018年3月抛售过一次腾讯股票,当时按每股405港元的价格出售了189,978,300股腾讯股份,约占腾讯的2%,至今持股31.1% (2,961,223,600股),仍为腾讯第一大股东。

关于MIH及其母公司南非报业集团Naspers,在Dots之前的文章南非公司投资腾讯18年狂赚4000多倍,背后到底是谁?中国几无人知中已有很详尽的分析。

MIH实现了它在投资腾讯时“第一大股东”的诉求,而马化腾等创业团队显然也完全没有失去对腾讯的控制权。这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招股书显示,腾讯存在一项“特别投票规定”,所有股东决议和董事决议必须经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75%多数批准通过。因此根据特别投票规定,南非报业集团 仅以目前31.1%的股权和投票权,无法实现对腾讯的控股(即便加上马化腾也不行), 无法单独通过任何股东决议。当然,如果南非报业集团决定反对一项股东决议,是有这个实力的,因为仅须25%以上的反对票就足以使一项股东决议无法通过。

而从董事会来看,腾讯董事会共有8名董事, 马化腾、刘炽平两名高管为执行董事,Koos Bekker 和 Charles St. Leger Searle 两名非执行董事则是南非报业集团派驻腾讯董事会的代表,剩下四人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如果南非报业集团两名董事反对董事会决议,剩下6名董事赞成,由于达到了75%多数,董事会决议仍然可以通过。因此只要马化腾与剩下5名董事结成一致行动人,在董事会层面是可以对抗南非报业集团的。

但是在2014年最新的公司章程里,已经找不到这项“特别投票规定“。

就算现在已没有”特别投票规定“,MIH 这31.1% 仍然有投票权。除了冷冰冰的制度章程之外,在这漫长的18年里,我们并未看到南非报业与腾讯管理层产生任何龃龉,这说明,南非报业集团是腾讯的善意投资人,从某种意义而言也是伯乐,在腾讯为南非报业集团创造了巨大财富的情况下,南非报业集团派驻的代表没有任何理h由与管理层反目。

Dots之前的文章《南非公司投资腾讯18年狂赚4000多倍,背后到底是谁?中国几无人知》中指出了南非报业的实际控制人是Cobus Stofberg和Koos Bekker,由于Koos bekker 一直在腾讯董事会,所以与腾讯管理层很熟悉,建立了长期事实上一致行动人的关系。

市场一直认为腾讯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加尊重股东价值,这也许是南非人直接参与公司治理架构的缘故吧。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