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GDC 2019開始之前。

GDC是每年2-3月在舊金山舉辦的遊戲開發者大會,全稱Game Developer Conference。開發者在這個大會上,交流分享,啟發彼此,展示產品,洽談商務。

參與了多次的GDC,除了紀要,沒有寫過很多內容,這次來挑戰一下自己。爭取日更隨筆。這個挑戰不小,需要克服時差,需要在繁忙議程間擠出時間。

最重要的,還是需要克服懶病。

每篇篇幅不會太長,也會更水一點,但爭取每篇都輸出一些想法和觀點。


城市

多元化的舊金山,混亂中醞釀著活力。

Moscone展館便已經開始了緊張的布展,去年開始的大型修理工作已經結束,路更寬,South場館更大,更明亮。GDC蓄勢待發。

Stokton Street的工地,是城市心臟的一道刀疤。繁忙的街道中央,生生弄出一個大工地,天天挖挖土打打樁。這本也正常,不正常的是,一修就是7-8年,年年都沒什麼進展。活活把旁邊的蘋果店逼走了。蘋果店去年剛搬去聯合廣場,今年路就修好了,不能不讓我聯想到陰謀論。

Market Street的街道兩旁,街頭藝術家化腐朽為神奇,敲打著油漆桶、各種瓶瓶罐罐,居然也有美妙的音樂從中流淌而出。

一切還是那麼熟悉,那麼親切。


為什麼要看GDC?

與我而言,參加GDC的目的,隨著工作的變化,一直在調整。這些目的,基本覆蓋了主要的GDC功能。

職業生涯早期,嚮往過GDC,卻並沒有很好的機會可以參與。前十年的工作中,大約就參加過兩屆GDC。當時的心態,更多是朝聖,和激勵自己。

當時我的主要工作就是主機遊戲開發,簡單純粹,技術是唯一的追求。而大GDC中分享的技術,也未必比自己公司內部技術高端,只是自己初入行,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對什麼都有好奇。參與GDC,就可以更好地拓寬自己的視野。

每次GDC,在去向美國的航班上,我就開始拿出列印好的講日程,挑選每一門想聽的課程。

期間,我一頭扎進Conference區域,仔細比較每一個時段的課程,在課程中驗證在自己的想法,學習著新的思路。想聽的講座太多,但總有時間的衝突,不能都聽。在GDCVault還沒有建設好的時代,錯過了課程,就永遠錯過了。

而回來的航班上,收穫滿滿,我被激勵,被推動著,想要學習更多開發經驗。

後面數年,參與GDC會議的機會也漸漸多了起來。已經沒有了那種朝聖的心態,我也是行業的一員,伴隨行業一起成長。每年看看行業又有什麼新的想法。

然而新公司的技術積累氛圍,和當年不同。在UBISOFT的工作,屬於即使逆水行舟,不主動積極鑽研新技術,也會得到很好的技術成長。各種AAA項目的開發,依然會逼著你前行。但新的團隊,卻沒有這麼好的技術氛圍,我們必須努力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GDC,無疑是一次很好的加速奔跑的助推。我帶著項目問題來,尋找著自己項目可用的技術,帶走感悟心得,迫不及待和自己的團隊一起投入新的開發。雖然聚焦於問題,但每每都有意外的驚喜,經常會有不同的收穫。GDCVault也已經慢慢成熟,挺多課錯過了,還有回放,也就不那麼糾結,對於好的講座,回國後用力推薦給團隊,大家也能分享事後的回放。

再往後,基本每年都能參與GDC了,相關的商務活動也漸漸多了起來。

每年GDC開始之前幾周,就開始有各種行業夥伴約時間,要在GDC碰頭,聊聊進展,看看合作機會。跨時區的日程安排,總是讓我頭昏腦脹,各種複雜的設定,已經超越常人智商。我常常在到了美國後大吃一驚,發現有些會議設錯了時區,日曆上的會議時間全部都亂了。這個會議日程的工作,也不是自己做好了就行的,很多會議邀請是別人發過來的,他如果設錯了會議的時區,也會影響我的日曆。

大量的商務接觸,也漸漸擠壓了我聽課的時間。另一方面,我也更多關注GDC的遊戲展覽,會多花點時間逛逛,而不是全部投入課程。視野還需要擴大更多,而不是局限在技術。

這兩年,我們工作室也有了自己的Booth,於是GDC活動又多了節目。經常可以去自己booth轉轉,也需要和更多人談技術合作、面試、發掘新鮮技術。

當年一起打拚過的同事、朋友,也逐漸分散在遊戲行業的各個公司,各個國家。約一下久未見面的老朋友,聊一下行業新變化,也是一個重要目的。雖然國內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遊戲市場了,但我們遠遠不夠主流,努力融入國際的環境,才是今後的發展趨勢。多聊天,多關注行業變化,也是我們彌補和國外差距的一個無奈之舉。


期待

GDC也是歐美遊戲的風向標,由於歐美和國內遊戲行業發展不一樣,有著自己的節奏。所以每次參加GDC,頗有一種時空穿梭的錯覺。免費網遊已經很多年了,歐美還在討論F2P能不能做;國內已經手游爆發了,歐美還是對手游不冷不熱;倒是VR的爆發,兩地難得保持同步,一起繁盛,一起沒落。

這是一個舞台,是一場聚會,每一次會議,都是一次新的開始。這一次,又會有什麼驚喜等待著我?我迫不及待,投入了波瀾壯闊的倒時差行動,努力睡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