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一个诗人写出一首诗送给另外一个诗人或者爱慕的人,别人会回写一首诗给他,在当时没有像今天这样信息高度发达的媒介,他们是如何让自己的诗流传出去,如果仅仅是通过口口相传那估计很难,毕竟听众受教育的程度不尽相同


谢邀,转篇六神磊磊的?今天能读到唐诗,你知有多幸运吗??

http://chuansong.me/n/1429826


当年文盲率那么高……文艺青年这个圈子小,写了首诗只要你自己别憋著,写的又不错,口口相传就能在圈子里火起来……然后老百姓又不识字,人家知识分子都说好就跟著说好呗……
怎么说呢。有民间流传,也有编入各种诗集的。
中国自古就有乱涂乱画的传统,到了一个地方,风景正盛要写,风情煞气也要写,心情好了要写,心情不好也要写,反正总是想留下点什么纪念。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钗头凤》,《题西林壁》,《题都成南庄》,《岳阳楼记》等等,这个传统为诗歌的传承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正观看间,忽闻得林深之处有人言语,急忙趋步穿入林中,侧耳而听,原来是歌唱之声,歌曰: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美猴王听得此言,满心欢喜道:「神仙原来藏在这里!」即忙跳入里面,仔细再看,乃是一个樵子,在那里举斧砍柴,但看他打扮非常——
头上戴箬笠,乃是新笋初脱之箨。身上穿布衣,乃是木绵拈就之纱。腰间系环绦,乃是老蚕口吐之丝。足下踏草履,乃是枯莎槎就之爽。手执钢斧,担挽火麻绳。扳松劈枯树,争似此樵能!
猴王近前叫道:「老神仙,弟子起手!」那樵汉慌忙丢了斧,转身答礼道:「不当人,不当人!我拙汉衣食不全,怎敢当『神仙』二字?」猴王道:「你不是神仙,如何说出神仙的话来?」樵夫道:「我说什么神仙话?」猴王道:「我才来至林边,只听的你说:『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黄庭》乃道德真言,非神仙而何?」樵夫笑道:「实不瞒你说,这个词名做《满庭芳》,乃一神仙教我的。那神仙与我舍下相邻。他见我家事劳苦,日常烦恼,教我遇烦恼时,即把这词儿念念,一则散心,二则解困,我才有些不足处思虑,故此念念。不期被你听了。」猴王道:「你家既与神仙相邻,何不从他修行?学得个不老之方,却不是好?」樵夫道:「我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养育至八九岁,才知人事,不幸父丧,母亲居孀。再无兄弟姊妹,只我一人,没奈何,早晚侍奉。如今母老,一发不敢抛离。却又田园荒芜,衣食不足,只得斫两束柴薪,挑向市廛之间,货几文钱,籴几升米,自炊自造,安排些茶饭,供养老母,所以不能修行。」猴王道:「据你说起来,乃是一个行孝的君子,向后必有好处。但望你指与我那神仙住处,却好拜访去也。」樵夫道:「不远,不远。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你顺那条小路儿,向南行七八里远近,即是他家了。」

古代人写的诗词歌赋,晚上围在火炉边讲的鬼故事大概就是这么传开来的吧


主观臆想,应该有以下几种:1.被谱曲,在各地歌舞团表演。2.出书,有书商购买。3.名人、高官、或皇上赞誉宣传。4.写在名胜古迹之所,名流盛会之时。5.成为科举考试的题目或高分卷。
1、信件会寄丢、搬家也可能遗失,进而流入市井2、诗落入居高位者的眼中,无论成集或是如何,自然昭告天下【譬如莫高窟很多李白诗】3、烟花柳巷口耳相传

4、很多废稿流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