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烂的花朵,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独树一帜。

元曲实指散曲与杂剧。前者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套数又称大令。套数散曲就是用器乐伴奏的一种歌曲,和词差不多。

后者是一种戏曲形式,剧本一般分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角色有正末、正旦、净等。元杂剧由正末或正旦从头到尾唱到底。其他角色则有白无唱。

杂剧和散曲绝不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不过杂剧中的歌曲是由套数组成的,故与散曲一概称做「元曲」。

杂剧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元代之前的文学体裁是抒情的诗歌散文,元杂剧则有情节、人物,以鈙事为主,乃是散曲与戏剧相结合的产物。杂剧问世后,诗歌与散文丧失了独霸文坛的地位。

与戏曲相比,散曲是不具表演内容的歌曲;与诗、词相比,散曲是一种新诗体。

散曲作家的成分极为复杂,其作品的风格也有很大差异。明代《太和正音谱》收录元代散曲作家共计187人,包括蒙古、女真和色目作家多人,元代著名剧作家也多有散曲流传至今。

杂剧是金末元初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多种词曲和技艺逐渐发展而成的。它以唱为主。唱词由同一宫调的套曲组成,句尾入韵,并有科(动作)白(念白)以配合表述剧情。

杂剧比宫调更便于表演戏剧情节,并赋予思想内容。杂剧可谓戏剧文学的滥觞。与散曲多是个人抒情不同,杂剧则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上自皇帝,下至平民的形象、情感和日常生活,无不出现在剧作者笔下。那些社会地位低下的平民百姓,诸如小商人、小手工业者、渔翁樵夫、庄稼汉、流浪者、穷困潦倒的书生、水泊梁山的英雄好汉,在杂剧中普遍成为正面人物形象。

杂剧「合动作、言语、歌唱三者而成」,「其纪动作者曰科;纪言语者曰宾、曰白;纪所歌唱者曰曲。」﹙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每本杂剧的末尾都有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用以结束全剧情节,概括全剧内容。

杂剧的语言以北方民间口语为基础,并吸收了民间文艺的营养,质朴自然、生动泼辣,因而在民间得以广泛流传。

「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元剧自文章上言之,犹足以当一代之文学。又以其自然故,故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者不少。」﹙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然而,真正敲击观众心弦的并非如上所述,而是戏剧冲突与人物性格,特别是剧中人的命运。

例如《窦娥冤》,作者关汉卿描写了一个善良的妇女,平白无辜地「下在死囚牢里」的悲惨命运,深刻反映了「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残酷现实。

《窦娥冤》又名《六月雪》。作者为窦娥设计了一场戏:临刑前指天发誓,死后必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大旱三年,以示己冤。行刑之后,作者使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使窦娥的誓愿一一应验,借以证明窦娥是冤枉的。

作者在第四折让窦娥.的鬼魂出场,使冤狱得以昭雪,表达了爱憎分明的情怀,也反映了为民申冤的愿望。

又如《陈州粜米》,作者写北宋陈州大旱,刘衙内保举其子、婿赈灾,趁开仓粜米之际大肆搜括。农民张撇古与之辩理,竟被他们用敕赐紫金锤打死。其子到官府告状,包拯受理此案,到陈州私访暗查,探明真相。尽管刘衙内已向皇帝请得「赦活不赦死」的诏书,包拯还是用计处决了两奸。此剧突出了权豪势要与黎民百姓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塑造了一个敢于向贪官汚吏作斗争的人物形象。主人公张撇古对「穷民百姓补破衣裳,汚吏春衫拂地长」的现实深感不平,痛骂他们是「吃仓廒的鼠耗,咂浓血的苍蝇」,是「饿狼口里夺脆骨,乞儿碗底觅残羹」。直到他被打得奄奄一息,仍不忘惩办这些害民贼:「与我这陈州百姓除了此害」,「便死在幽冥,决不忘情」。

剧中清官包公的形象,作者并未加以神化,反而赋予他浓厚的民间色彩,把他写得饶有风趣,平易近人。但作者著力描写的仍是一位不避险难、专心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

再如《赵氏孤儿》,作者纪君祥描述春秋时晋国权臣屠岸贾残杀赵盾全家,并搜捕赵氏孤儿的故事。赵家门客程婴和公孙杵臼定计,将程子假充赵子,置公孙杵臼家,又将赵子假充程子,并由程向屠检举。公孙与程子均被害。而赵子则被屠认作义子。后赵子由程婴抚养成人,终报冤雠。

《赵氏孤儿》通过屠岸贾的「搜孤」与程婴、公孙杵臼等的「救孤」,既揭露了屠岸贾残酷杀人的罪恶行径,又突出了程婴等舍己救人的正义行为。前者凶暴性格同后者正直性格的矛盾,构成了极为尖锐的戏剧冲突。

作为一部悲剧,《赵氏孤儿》自始至终贯穿著高昂的正义精神。屠岸贾尽管一时气焰万丈,但终究是孤立的,始终处于一众义士所代表的正义力量的包围之中。全剧既表现了悲剧的壮烈美,又表现了壮烈的悲剧美。

《赵氏孤儿》18世纪流播欧洲,法国伏尔泰、德国歌德、义大利梅塔斯塔曾分别将其改编为《中国孤儿》、《埃尔佩诺》、《中国英雄》。

元代杂剧作者大多是生活比较贫困的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保持著密切的联系。他们当中,有的与演员一起粉墨登场,有的本身便是职业演员,有的则是「书会才人」,与勾栏艺人合作,从事戏曲、说唱等创作。

杂剧初盛于今山西、河北两省。元杂剧作家可分前后两期:前期产生了关汉卿,他创作的杂剧《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时的王实甫、康进之、纪君祥、石君宝、马致远、白朴等人从不同方面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后期杂剧重心逐渐南移,虽也产生一些名家,但杂剧业已衰微,脱离现实生活的倾向日趋严重。

元灭宋之后,关汉卿等北方杂剧作家和朱帘秀等演员相继来到江南。南戏吸取北方杂剧的题材而得到发展。南戏本是宋朝南渡以后在温州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曲,元代前期一度衰微,到元末才重新兴盛起来,产生了高明、施惠等优秀的剧作家和《琵琶记》、《拜月亭》、《白兔记》、《荆钗记》等影响较深远的作品,为明清「传奇」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见于记载的宋元南戏有168种,现存残本12种。

元代戏曲以北曲杂剧为主,先后盛行于北方和南方。南戏只是作为地方剧种而流传。「北剧南戏皆至元而大成,其发达亦至元代而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